书城文学古诗三百首
4095500000288

第288章 【送别】杂曲歌辞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作以鲜明的暮春恼人景色起兴,写春尽而行人无归的怨恨。“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条柳枝下垂碰到了地上,杨花飞飘无边无际。说明已是暮春天气。春天是思妇思念行人回归的季节,春已将尽,仍不见行人归来,因而产生了怨恨。古代有折柳枝送别的习惯,柳条已经折尽了,离愁别恨已十分深重了,行人仍然没有归来,于是,作者拟思妇的口吻,发出了怨恨的提问:“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条已经折尽,花也已飞尽,请问行人到底回来不回来?这一设问,令人深思,它在思想上反映了人民对行役繁重的怨恨情绪。隋炀帝时期,随着政治上的暴虐败坏,民生凋敝,民怨沸腾。三征高丽、三下江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徭役、兵役使千千万万家户不得团聚,夫妻不得团圆。思妇思夫,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这首短诗,创自民间,广泛流传,绝不是偶然的。它语言口语化,通俗流畅,声调悠扬,宛然有似唐人绝句,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现象。

同隋代文人的诗作相比,这首来自民间的小诗在思想、艺术上都更为优秀。这说明齐、梁以来,在诗歌形式、技巧上,尤其在五、七言近体诗的发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日益远离社会生活,因而使诗歌陷于困境。隋文帝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文风改革,违反文学规律,并未触及根本。炀帝再掀恶浪,将宫体诗、“狎客”活动搬进宫廷,益发不可收拾。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下层,从现实生活的深处,涌现出表现时代脉搏,反映人民思想情绪的优秀作品,往往代表着文学发展的健康有力的潮流,预示着一种新趋势的萌芽。这首七言绝句《送别》歌的出现,正是代表了这样的趋势。它的产生,预示着由齐、梁诗向唐诗转变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