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2011年,四川舞台艺术异彩纷呈
四川省舞台艺术工作者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突出巴蜀文化特色,出人出戏,活泼多样,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在四川的大舞台上,舞剧《红军花》、京剧《魂系油气田》、话剧《红叶旅途》《警官谭东》《燃烧的雪野》等一批优秀主旋律作品闪耀舞台。7月,《红军花》《大川之灵》《魂系油气田》三台剧目同时入围文化部“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有三台剧目入围的省份。第12届中国戏剧节,又有川剧《尘埃落定》《夕照祁山》,京剧《魂系油气田》等三台四川剧目入围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同时由南充市蓬安县“草根”演员主演的《相如长歌》作为特邀剧目在中国戏剧节上进行展演,又创下“全国第一”。三台入围,一台特邀展演,支持这个数据的,是四川近两年戏剧创作的繁荣。除了以上四台剧目,四川省剧协还推荐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音乐剧《娥加美》、宜宾市青年川剧团的《槐花几时开》和泸州市川剧团的《乌蒙山歌》。以往的全国性大型戏剧活动,四川省剧协可推荐的剧目往往在两三台左右,但2011年省剧协一共推荐了七台剧目,从侧面反映出近年四川戏剧创作的作品数量与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四川以往角逐全国戏剧大赛的剧目,往往是吃魏明伦、徐棻等剧作家的“老本”。但在2011年,除了自贡市川剧团的《夕照祁山》是魏明伦的老剧本外,其余的六部均是2009年以来的新作。与此同时,四川省直艺术院团一统天下的局面也被打破。七台推荐剧目中,除了四川省川剧院的《尘埃落定》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娥加美》,其余五部均是市州艺术院团的作品。最终入围的三台,也呈现出省直艺术院团与市州艺术院团三分天下的格局。
在“一地一品”工程的推动下,地方“军团”成为四川舞台艺术创作的新主力。甘孜州的大型史诗歌舞《变迁之路》、遂宁市的《姊妹观音》、南充市的《相如长歌》《蜀红》等地方特色舞台剧目争奇斗艳,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地域名片。
成都艺术剧院京剧团的现代抒情京剧《魂系油气田》,参加了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受到有关领导高度评价,并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以及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曲艺团的四川金钱板《HZ的烦恼》喜获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表演奖”;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的舞蹈《欢庆》荣获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的“最佳表演奖”。成都艺术剧院今年推出的新创话剧《槐花大院》、金钱板剧《车耀先》以及成都市川剧院联合民营企业共同推出的创新旅游剧目《川剧秀·变脸》等也深受业内和观众欢迎。
可以说,2011年,四川舞台迎来了“收获季”。
11月3日“颂歌献给党”——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剧目展演暨四川省第二届文华奖评选日前落下帷幕。舞剧《红军花》获得荣誉奖,话剧《槐花大院》、金钱板音乐剧《车耀先》、川剧《槐花几时开》等8个剧目荣获最佳剧目奖。2011年的文华奖可谓百花齐放,不仅获奖剧目众多,范围也覆盖了川剧、京剧、话剧、音乐剧、曲艺剧等多个剧种。而市州创排的剧目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蓬安县川剧团的民俗风情剧《蜀红》、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的川剧《槐花几时开》不仅斩获最佳剧目奖的大奖,在导演、编剧、表演等单项奖中也均有收获。
2011年四川的舞台艺术创作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且大多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为重心,四川的舞台艺术创作向现实题材发动“冲锋”。据省文化厅艺术处统计,获得第十三届戏剧小品比赛优秀剧目奖的14个作品均为现实题材。其中不少作品已经在四川全省各地进行了上百场的巡演,真正体现了文化惠民,给百姓送去了优质的精神食粮。
三年来,在四川省委“振兴川剧”的引领下,川剧的发展和创新硕果喜人。川剧舞台上,陈巧茹、刘谊、王玉梅、胡瑜斌四朵“梅花”竞开。《巴山秀才》成功入围“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成为四川省第五部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作品。《夕照祁山》《镜花缘》将传统川剧和现代审美相结合,探索川剧现代变革;《巴山红叶》《槐花几时开》关照现实,高扬时代精神。
大戏云集的同时,成都的小剧场话剧和原创儿童剧蓬勃发展,已成为北京、上海之后小剧场话剧和儿童剧“第三城”。长期活跃基层的上百个民营川剧“火把剧团”更是扎根市场,成为民间川剧艺术不灭的火炬。
(二)三大主题闪耀舞台艺术领空
“灾后重建三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在3月17日召开的2011年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上,这三个关键词炙手可热。围绕这三大主题,四川省内各艺术单位先后推出灾后重建题材的大型话剧《大川之灵》、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音乐剧《红色雪野》以及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话剧《蓉城往事·1911》等一批优秀剧(节)目。此类立足现实土壤观照历史风云的舞台艺术创作,大展风采,魅力无限。创作中,艺术家们将历史上的时间、人物、事件推得很远,而把历史与现实共通的思想内涵拉得很近。在收获审美意趣的同时,观众们揭开了剧目耐人寻味、甚至振聋发聩的题中之义。这些艺术作品立足于社会和时代的现实土壤,在历史境遇中揭示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系,从而使观众得到思想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1.灾后重建三周年,突出感恩奋进
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为灾后重建三周年创作的大型话剧《大川之灵》剖析了不同价值观的两代人在经历了山河巨变、生死离别的创痛之后,在重建家园中体味到了人性的复归和价值观的升华,向大家阐释了一个生命与承诺、坚守、信念的主题。为了创作剧本,编剧李亭曾和主创人员一起,分别于2010年7月和9月两次深入汶川、茂县、青川、北川等地震重灾区进行采风。
灾后重建三周年的艺术创作,大都以现实题材为主。除了话剧《大川之灵》,大型主题综艺晚会《川流不息》也创排成功;四川交响乐团创排了交响诗画《感恩奋进》;四川曲艺团推出的大型曲艺晚会《美好新家园》则于2011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播出。
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讴歌光辉历程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精心策划并组织了“颂歌献给党”丰富多彩的系列舞台演出活动。“七一”前后四川的舞台上演了19部舞台演出,其中新创作品16部,复排作品3部,剧种涉及文艺晚会、音乐剧、舞剧、京剧、川剧、话剧、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类别。这些舞台演出陆续在北京、成都及省内多个市州上演。
“感恩共产党——四川省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作为四川省的重点庆祝活动,通过交响音乐、情景诗画、歌舞表演、独唱联唱合唱等形式的交织重构,以全新的艺术视角,呈现出了一台情景交融、写实与写意交重的大型交响音舞晚会。除此之外,这次集中上演的舞台艺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的讲述革命先烈、少年英雄英勇事迹,如川剧《黎明十二桥》、金钱板音乐剧《车耀先》、大型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大型原创舞台剧《少年先锋颂》、少儿情景歌舞剧《红色少年》;有的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中国大地上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如大型红色经典舞剧《红军花》、音乐剧《燃烧的雪野》、音乐舞蹈史诗《党的光辉照我心》,大型民族器乐音画《情歌中国》、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巴山魂》、川剧《槐花几时开》、杂技舞蹈情景剧《天上街市》、大型音舞诗《巴山路》;有的歌颂行业模范的先进事迹,如京剧《魂系油气田》、大型原创话剧《生命卫士》等等,其中,《感恩共产党》《红色少年》《车耀先》《燃烧的雪野》《黎明十二桥》《少年先锋颂》《党的光辉照我心》《巴山魂》,“庆祝建党90周年全省舞蹈新作大赛”等都是专为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新推出的剧目及活动。舞剧《红军花》、话剧《大川之灵》还将成为文化部纪念建党90周年现实题材重点剧目于7月中旬进京演出。这些多彩的演出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文化氛围,在四川全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
翻开2011年的艺术创作表,为庆祝建党90周年创作的大型剧目就有近10个,而且体裁十分丰富,既有话剧、音乐剧,也有京剧、川剧和曲艺。
成都艺术剧院京剧团创作的以45年前川南地区“石油大会战”为背景的大型京剧《魂系油气田》反映了当代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精神面貌的现代京剧,作为建党90周年剧目进行了献礼演出。
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以雪域高原军医将军李素芝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献礼音乐剧《红色雪野》在“七一”前在成都和拉萨正式演出。
3.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眸历史风云
李劼人的小说《死水微澜》通过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描绘了一幅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广阔社会画面,曾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川剧、京剧等多种形式。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死水微澜》再次掀起辛亥风云。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话剧《暴风雨前夜》首次将“邓幺姑”和“罗德生”搬上话剧舞台。省人艺还创作了以成都女子学堂为背景的话剧《蓉城往事·1911》,成都艺术剧院话剧团也推出了话剧《辛亥风云》。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四川省曲艺团也在2011年9月推出一台大型曲艺剧《风雨彩霞》,该剧借鉴这两年来创作大型曲艺舞台作品的运作方式,打造成了既有四川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曲艺精品。
事实证明,在“视听轰炸”的当下,面对审美经验日益丰富的观众的审美需求,吸纳各艺术门类的所长,不拘一格地开创舞台呈现样式,已成为包括四川舞台艺术在内的中国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2011年的四川舞台艺术关注现实,尤其是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创作,虽有突破,但仍然有薄弱环节:创作中形式大于内容、概念大于形象的作品仍然存在。这些现象,都与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有关。舞台文艺工作者只有把根扎得再深些,真正贴近群众、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才有可能不断创作出洋溢着时代精神的优秀之作。演出市场化、文学策划及营销推广人才急缺、专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成为制约创作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难题,四川的舞台艺术唯有不断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实现。
虽然成为强大“软实力”的征途漫漫,但四川舞台艺术已然在路上。
一、主要作品
(一)大型话剧《大川之灵》
编剧:李亭
导演:[英]蒋维国
演出单位: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内容简介:
王渺,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与在乡村学校当了几十年教师的父亲始终因为价值观的分歧导致他离家出去闯荡,五年未归。“5·12”地震发生了,他给家里以至所有的亲人朋友打电话都无法取得联系。最后得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他的家乡被倒塌的山体埋葬了!他几乎没有勇气回去面对,当看到来自全国的志愿者都在奔向那块牵动所有中国人的地方,他终于鼓足勇气踏上回家的路程。他熟悉的山村不在了,他熟悉的山川面目全非,他所有的亲人都不见踪影。
王渺遇到了六年前的恋人李建华和昔日好友何天明、李建华的哥哥李建川等。而何天明也与李建华早已结婚,他俩的儿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王渺得知,整个村子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幸存,而他的父亲王中强,也因为营救学生而遇难。
面对异地重建还是原址重建的艰难选择,乡亲们争执不下,王渺也认为,此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活动频繁,他倾向于异地重建。但更多的乡亲们舍不得故土,舍不得逝去的亲人。在桃花婆婆的挽留下,王渺咬了咬牙,决定和大家一起留下来,在原址重建家园。
建设房子容易,但建设一个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家乡,则需要新的理念。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王渺和大家共同计划出建设“地震遗址公园”发展旅游业的构想,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王渺决定修建一所新的大桥。
村子里曾经有一座20年前未能修成的桥,而这桥正是王渺的外公当年组织大家修建的,因为外公的突然病逝导致计划流产。在祖辈的光辉历程和当前众人的不懈努力下,一座新的大桥已初现雏形。家乡的新房子在援建者的帮助下也一栋栋地盖起来。
正当大家以为看到曙光的时候,一场意外的泥石流把刚刚初具规模的新村再次毁灭,幸好因准备及时,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一年多的辛苦全部付诸东流。面对二次打击,何天明等人几乎精神崩溃,王渺激励着何天明却使得何天明情绪更加不稳,这时,何天明向王渺道出了关于自己儿子的一个秘密。这让王渺深刻感觉到,重建物质的家乡容易,重建精神的家园,则任重而道远。
在援建指挥部罗部长娓娓道来的一段尘封往事的开导下,王渺觉得自己亏欠的不仅仅是乡亲们,也亏欠了父亲,他终于明白了表面上不善言辞顽固不化的父亲其实有着一颗多么伟大的心。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义。面对伤痛,面对亲情,王渺带领大家,以自强不屈的精神,再次开始了重建……
幕后
作为《大川之灵》出品人,国家一级编剧李亭先后两次深入灾区,那些忍住悲伤在怆痛中依然坚守的人们,让她为该剧的主题找到了最富生命力的依据。著名英籍导演蒋维国欣然接受了四川人艺的邀约,从英国飞赴四川,与主创人员深入灾区采风,承担起了《大川之灵》话剧的导演工作。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为主的演出阵容让舞台爆发出来的激情打动着观众的心扉。青年演员易子轩,辞演多部电影电视剧,深入灾区,完成了演艺生涯的一次突破性人物演出。曾在20世纪50年代凭借话剧《家》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苏如薰,以78岁高龄,出演代表着整个灾区人民精神明灯的“桃花婆婆”,其真挚的表演,深情的演绎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