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文艺年鉴
4100800000009

第9章 文学(7)

11月22日至26日,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四川作家代表团应到会28人,实到25人。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吕汝伦同志任团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省作协主席阿来两位同志任副团长。德高望重的97岁高龄的著名作家马识途、87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王火作为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四川作家代表团由老中青作家组成。本次大会上,经过民主选举,阿来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委员,曹纪祖、梁平、杨红樱当选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吕汝伦当选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团体委员。

28.“第十一届西蜀论坛”在成都召开

11月23日上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四川省作家协会创研室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西蜀论坛”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文学所所长苏宁、副所长向荣、研究员王林、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主任袁基亮、副主任孙建军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关注四川文学发展态势、构建文艺评价机制”等核心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次西蜀论坛在贯彻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大背景下召开,对于探讨四川文学的发展态势以及促进相关文学研究平台新机制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会议形成三点主要共识:一、搭建一个评论家、作家交流平台,建立四川文艺评论工作的评价机制;二、拟由省社科院文学所、作协创研室等相关部门推出“巴蜀大地”写作计划;三、拟在省社科院文学所撰写《四川文艺年鉴》的基础上,由文学所与省作协创研室联合撰写《四川文学创作年度报告》。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四川省作家协会创研室联合创立的“西蜀文化论坛”,每年举办一届,到今年已坚持了十一届,目前已形成为一项研究四川文学的学术品牌。

三、获奖作家作品

(一)“全国戏剧文化奖”

鄢然、高师大:大型话剧《午夜的太阳不是梦》

奖项简介:

“全国戏剧文化奖”是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文艺大奖,是文化部“评比达标表彰”八大保留项目之一。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征稿阅稿初评和复评,于2010年10月23日举行了总评委投票终评,从参赛的1185件作品中评出金奖16部。

《午夜的太阳不是梦》简介:

根据女作家鄢然长篇小说《Baby,就是想要》改编,由鄢然、高师大编剧的大型话剧《午夜的太阳不是梦》通过女性视角,从社会规范的抵制中浪漫地进入男权世界,因“演绎了一个富于挑战性”的女性现实话题,表达了对未婚妈妈的人道和人性关怀而获得金奖。

鄢然简介:

鄢然(本名鄢玉兰),女,生于1959年,本名鄢玉兰。四川成都人。农工民主党成员。1982年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以来先后在西藏自治区中共山南地委、西藏人民出版社、成都出版社、华西都市报社、《四川戏剧》杂志从事过秘书、妇联、编辑、记者等工作,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当代文坛》杂志编辑,一级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译文等各类作品多部。其中《昨天的太阳是月亮》获成都市第六届金芙蓉文学奖,短篇小说《付诸行动》获四川省首届天府文学奖单篇作品奖一等奖,戏剧论文《百年开放的中国戏剧》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论文一等奖,剧本《黑颈鹤还活着》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剧本金奖。

(二)夏衍杯剧本奖

武志刚:《杨柳村里的年轻人》

奖项简介:

夏衍杯剧本奖即原“中国电影文学奖”,是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政府奖,自2006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旨在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质量,为全国电影生产机构提供给精品剧本。2010年“夏衍杯”投稿剧本达到了1197部。55名初评评委历时50天的遴选产生了117部“推荐电影剧本”和35部“入围电影剧本”。11名终评评委最终投票选出了5部“优秀电影剧本”,其余30部入围剧本自然成为“创意电影剧本”。

《杨柳村里的年轻人》简介:

讲述的是当前四川农村年轻人的奋斗与爱情。全剧围绕一头失而复得的母猪归属权,讲述了杨柳村原本要结成亲家的沈、葛两家互不相让,打起了官司。最终通过给母猪验DNA,确定母猪的主人。在大学生村官王帅的调解下,两家人冰释前嫌,一对恋人也喜结良缘的故事。

武志刚简介:

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先后当过知青、工人、教师、编辑、总编、巴金文学院创作员,曾任四川省自贡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为四川省文联一级作家、四川大学客座教授。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当代》等国家级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八十多篇,计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为《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选载,多次获奖。出版作品有《盲马》《自流井》。1991年被评为四川省新时期十大青年小说家。1993年开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大型话剧《盛夏》、电视连续剧《在法律面前》《风月客栈》《自流井》《滚滚血脉》、大型川剧《自流井》、电视电影系列《大国手》《抗日冲锋队》等。目前是国内唯一的“夏衍杯剧本奖”三连冠得主。

(三)神华杯·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

冉军:《红与黑的颂词》(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奖项简介:

由中国煤矿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是煤炭行业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始于1982年,至今已举办了6届。本届评奖是在参赛的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煤炭系统作者正式出版或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作者出版和发表的煤矿题材的文学作品共368篇中经过作品登记、资格审查、初评、终评四个阶段评选出来的。经过国内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及编辑家的认真评选,最后评出乌金奖55部(篇),提名奖39部(篇)。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有着浓郁的“煤味儿”,展示了煤矿作家的实力,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红与黑的颂词》简介:

诗集通过“光明鸟”、“向日葵”、“太阳船”等一系列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将矿工质朴、真实、坚强、隐忍、奋争的品质,置于一片光辉的境地,进行展示与再现。在作品中,“黑”意味着矿工和煤本身,意味着艰难与沉重;“红”意味着精神和灵魂,意味着坚韧与顽强;“颂词”不是赞歌或歌唱,而是负重而行的生命所抵达的境界。

冉军简介:

煤矿诗人。1987年开始从事采煤工作。1988年成为广旺矿务局文学协会首批会员,开始在在《广旺矿工报》副刊发表诗作。1990年他创作的组诗《矿工》在《广元时报》发表,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好评。1995年被广元市作协吸收为会员,1997年成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1997年4月,应邀赴京参加全国煤矿青年文学创作会议。1999年,任矿党群工作部新闻干事。20多年的煤矿文学写作中,先后在《中国艺术家》《星星诗刊》《诗歌月刊》《青年诗人》《阳光》《中国煤炭报》《四川日报》等全国30余家报刊发表煤炭诗近400首,被《中国煤炭报》《阳光》《广元日报》等多家报刊评介报道。还发表了散文随笔、文学评论、报告文学数十篇,著有诗集《红与黑的颂词》,文学评论专著《中国煤炭诗史论》。荣获第五、六届全国煤矿文学四项乌金奖和“阳光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2009年荣获“全国煤矿群众文化先进个人”称号。

(四)巴金文学院第七届“茅台文学奖”

羌族诗人羊子、军旅作家王棵

奖项简介:

2003年,在巴金先生百岁华诞之际,贵州茅台集团与四川省作家协会合作,设立巴金文学院“茅台文学奖”。该奖项先后颁发给了阿来、裘山山、邓贤、麦家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成为四川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颁奖词:

获奖者羊子,本名杨国庆。新世纪之初,一首由羌族诗人羊子作词的《神奇的九寨》唱红大江南北。近年来,羊子的诗歌创作,笔触深入古老族群的血液和骨髓,散发出对绵延千年历史的思考,透射出古老羌族智慧的光芒,闪烁着诗人眷恋与痛苦、求索与质疑、绝望与希望交织共生的文学审美。汶川大地震以后,他创作的长诗《汶川羌》,是对历史、对现实、对个人的一种诗性的超越和抒写,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不可多得的、具有特殊价值的长诗,为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传承留下了新的文学记忆。

获奖者王棵。近年来,王棵以扎实稳健的写作姿态,独具个性的写作风貌,渐渐为人熟知,成为当代国内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王棵的写作题材宽泛,趣味独到,而文风别致、柔韧,内敛沉静中不乏激情,而他的笔触又常常能够探入人的内心和人际的深处,揭示现实生活不为人知和被人忽略的各种侧面。无论是活跃于时代杂志的军人,抑或是介于物质和精神的红尘俗世中人,这番文字制作下,都能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效果。

新世纪第五届《北京文学》奖

向思宇:

《筑巢——汶川大地震破碎家庭重组纪实》(新世纪第五届《北京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上下都很干净》下卷,地震出版社2011年出版)

奖项简介:

两年一届的“新世纪《北京文学》奖”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囊括了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和评论六个体裁。自2003年至今已颁发五届。阿来、严歌苓、贾平凹、苏童等名家均曾获此奖项。

向思宇简介:

男,原名向全力,四川安岳人。四川省作协会员,《报告文学》首批特聘作家。先后在《散文》《小说家》《青年作家》《小小说月刊》《报告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50余万字。作品曾被《新华文摘》等转载。

颁奖词:

人文关怀,人性关照,人间情怀,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个在大地震中家庭破碎的灾民,如燕雀衔泥般重组、重建家庭辛酸苦涩的过程,清晰定格。电影同期声般的时效性,纪录片式的现场感,以及对灾区人民心灵世界的热切关注,都使原本的人道主义主题更加厚重。

四、学术论文

苏宁:《灾难焦虑——征服,还是守望》,《中华文化论坛》2011.2

苏宁:《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宗教权力话语分析——以《羌戈大战》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1期全文转载;

苏宁:《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综述—批评与不足》,《四川日报》2011年8月26日

赵毅衡:《反讽:表意形式的演化与新生》,《文艺研究》2011.1

赵毅衡:《理据滑动:文学符号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文学评论》2011.1

赵毅衡:《符号学的一个世纪:四种模式与三个阶段》,《江海学刊》2011。5

赵毅衡:《现代性与本国资源:历史符号学的“评价漩涡”》,《清华大学学报》2011.5

赵毅衡:《意图定点:符号学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1.1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文艺争鸣》2011.11

赵毅衡:《关于“黄金时代传奇”》,《西北大学学报》2011.5

曹顺庆,徐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文史哲》2011.2

曹顺庆:《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当代文坛》2011.4

曹顺庆、黄文虎:《中西比较中的求同趋势与汉学主义之根源》,《社会科学战线》2011.4

曹顺庆、郑宇:《翻译文学与文学的“他国化”》,《外国文学研究》2011.6

李怡:《从历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机制的发掘——我们怎样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意义》,《文艺争鸣》2011.13

李怡:《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3

李怡:《“新诗现代化”及其中国意义——重温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思想》,《文学评论》2011.5

李怡:《十七年文学研究“热”的几个问题》,《重庆大学学报》2011.1

李怡:《痛感:鲁迅现代思想的催化剂》,《武汉大学学报》2011.5

李怡:《历史如何“小说”——再论李劼人《大波》兼及魏继新《辛亥风云路》》,《当代文坛》2011.S1

陈思广:《《创业史》接受现象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11.3

陈思广:《在生成与转向间——1936~1966年《骆驼祥子》的接受研究》,《学术论坛》2011.10

陈思广:《认同与思辨——1976~2010年李劼人“大河小说”的接受研究》,《当代文坛》2011.5

陈思广:《认同与触发——《女兵自传》的接受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4

彭超、徐希平:《晚清川西民族风情的艺术记载——羌族作家董湘琴《松游小唱》述论》,《民族文学研究》2011.5

王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理论指向》,《外国文学》2011.5

王晓路:《文化批评:为何与何为》,《文艺理论研究》2011.3

吴兴明:《重建生产的美学——论解分化及文化产业研究的思想维度》,《文艺研究》2011.11

祝尚书:《以道论诗与以诗言道:宋代理学家诗学观原论——兼论“洛学兴而文字坏”》,《四川大学学报》2011.4

阎嘉:《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文艺争鸣》2011.15

阎嘉:《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当代文坛》2011.6

阎嘉:《不同时空框架与审美体验:以戴维·哈维的理论为例》,《文艺理论研究》2011.6

刘亚丁:《葛利高里的毁与誉——肖洛霍夫学术史研究》,《东吴学术》2011.2

马睿:《知识的语境化:观察文学理论的一种方式》,《社会科学研究》2011.6

姜飞:《“大跃进民歌”与新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6

姜飞:《从“写实”到“主义”——论张道藩的国家文艺思想》,《四川大学学报》2011.2

赵德坤:《“诗史互证”的有效性质疑》,《文艺评论》2011.2

高晨、靳明全:《他者向现代性主体的转变——论重述语境下的格萨尔王和晋美形象》,《当代文坛》2011.6

卿磊、谢谦:《“沉思翰藻”锥指——兼论阮元释义同萧统原序之区别》,《四川大学学报》2011.1

傅其林:《喜剧的异质性存在及其哲学意义——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永恒的喜剧》》,《文艺争鸣》2011.17

周维东:《统一战线”战略与延安时期的鲁迅文化——以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11.1

王学东:《“民国文学”的理论维度及其文学史编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4

康鑫:《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1

刘晓红:《前新时期文学中的浩然评价》,《重庆大学学报》2011.3

周毅、靳明全:《“反现代派”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以罗伟章为例》,《当代文坛》2011.2

刘云,靳明全:《论张放的散文特色——兼与英国随笔精神比较》,《当代文坛》2011.3

孙婧:《裘山山小说创作论》,《小说评论》2011.5

张显:《抗战诗歌与战时诗人的身份认同》,《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5

杜光霞:《待宰的图腾与逃遁的自卑——周氏兄弟失和原因新探》,《鲁迅研究月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