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另眼看三国
4111600000035

第35章 舍近求远的“千里走单骑”

历史上关羽回归刘备,不过走了200多里的直线路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却走了一个每个单程都在千里以上的巨大的“之”字形路线,千辛万苦,足足走了三千里以上。

今天,人们在批评某人只夸耀自己的成绩、优点,却避而不提过失和缺点时,总喜次这样比喻:“只讲过五关斩六将,不讲走麦城。”

可见,在中国人的语言中,“过五关,斩六将”已经成为某人最具代表性的功绩和成就的同义语。

在《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精彩情节很多,其中最能集中表现他的神勇和义气的莫过于“千里走单骑”。从“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到“古城会”后寻找到刘备的这一段情节,可以说是《演义》中最精彩、最动人、最成功的章节之一。而“千里走单骑”的主要内容就是“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降曹又辞曹,最终回归刘备麾下,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千里走单骑”就是以这一史实为基础加工创作出来的,其间一系列精彩情节均属于虚构。

据《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拒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同年五、六月间,占据汝南一带(今河南东南与安徽交界地区)的黄巾余部刘辟等人起兵响应袁绍。袁绍遂派刘备前往汝南与刘辟会合,攻略曹操的老巢许县(今河南许昌以东)附近地区。关羽得知这一消息后,即脱离曹操,投奔刘备。

关羽是从何处出走的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关羽传》这样说: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这段文字分析,关羽当时应当是同曹操在一处,而曹操在这段时间内一直没回许县。那么,关羽当时是与曹操一同在前线,也就是官渡附近。如果他从官渡出发,只需要向南走200里左右,就可以到达许县附近,找到刘备。

退一步讲,假设关羽当时在许县,那么离刘备更是近在咫尺。而且,从记载上看,关羽回归旧主似乎也很顺利,看不出发生过任何艰难曲折。

因此,无论关羽从什么地方出发,他都没必要,也不可能跋涉千里之遥,更不存在所谓“过五关、斩六将”了。

为了颂扬关羽,《演义》的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这次过程简单的回归,渲染成了一次充满艰难曲折、悲欢离合、惊心动魄的“千里走单骑”。

《演义》写道,刘备确知关羽在曹营之中,便派孙乾来到汝南,告知关羽,他此时在河北袁绍军中。关羽一经证实,立即前往丞相府辞别,曹操回避不见。于是关羽“挂印封金”,单刀匹马,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北上。途中先后经过五个关隘,因为临行匆忙,没有取得曹操的过关文凭,沿途受到守将的阻挠。关羽迫于无奈,斩杀了六员曹将。即:过东岭关斩了孔秀;过洛阳斩了孟坦、韩福;过汜水关斩了卞喜;过荥阳斩了王植;过黄河渡口斩了秦琪。是为“过五关、斩六将”。

所谓“过五关”,不仅情节纯属虚构,而且其路线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按照《演义》所说,过五关的顺序是许都——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滑州黄河渡口。这样,这条路线在地图上便成为一个巨大的锐角。按照正常情况,由许都到黄河渡口,只需向北直行便可达。但作者却让关羽先向西北而行,经过一座从未存在过的纯属杜撰的“东岭关”,长途跋涉到达洛阳。再从洛阳返身向东而行,经过“汜水关”(其实东汉时还没有这个名称,只有虎牢关),到达蒙阳,然后向北渡过黄河,走了大量的冤枉路。

《演义》为什么要让关羽走这样曲折的冤枉路呢?在笔者看来,这是最早创作这个故事的民间讲史艺人们的所为,他们既然为关羽设计了“过五关”,那么这五关就应该是五座雄关,而不是默默无名的小县城。而在中原一带,比较著名的关隘城池就是洛阳、荥阳、汜水关等几处,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再加上一两处虚构的关隘渡口,便凑成了“过五关”的路线。至于这条路线是否过于绕路,他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了。后来,罗贯中整理加工三国故事,也把这条路线保留下来。因为,让关羽走捷径直奔河北,就无法过这五座雄关,也无法显示他的神威了。

其实,即使在小说中,关羽“过五关”也是完全在走冤枉路。《演义》第二十七回说,关羽杀了“六将”的最后一名将领秦琪,渡过黄河不久,就遇到孙乾。孙乾告诉他刘备已经前往汝南,让关羽前往汝南相会。于是关羽赶紧回过头来向南而行,白白地跋涉了千里路程,也让六员曹将白白地掉了脑袋。

关羽虽然走了千里“冤枉路”,但是他千里独行的胆略和气概,勇斩六将的勇武神威,也因此跃然纸上,深入人心,成为关羽最有代表性的业绩。作者突出关羽、赞颂关羽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让关羽北上千里而又南下,也是为了以下两个重要情节——“古城会”和“斩蔡阳”的需要。

据史书记载,建安五年五、六月间,关羽与刘备会合。不久,曹操派大将曹仁击败刘备,刘备从汝南退回袁绍大军处。七月,袁绍又派刘备攻略汝南,与汝南的黄巾余部龚都会合。曹操派大将蔡阳率军攻击刘备,蔡阳被刘备的军队杀死。曹操打败袁绍以后,亲率大军进攻刘备,刘备闻讯之后,率部不战而走,投奔荆州刘表。

《演义》有意改动上述史实,让关羽从黄河北岸南下追寻刘备。在途中虚构了一出动人的“古城会”,又把斩蔡阳的功劳归到了关羽名下。

《演义》说,关羽临近汝南时,从当地土人口中得知张飞占据了古城,不由欣喜万分,前去相会。不料张飞对他并不欢迎,反而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挥矛便刺。原来张飞认定关羽早已降曹,而且受曹操的指使前来捉拿自己。关羽和甘、糜二夫人耐心地向张飞解释,无奈张飞不信。恰值此时城外尘头扬起,蔡阳率一支曹军赶到。张飞要求关羽三通鼓罢斩下蔡阳之头,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结果一通鼓未罢,蔡阳已人头落地。这段故事可以看作是“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一个高潮,它表明,关羽对张飞怀有深厚的手足之情,即使自己受到深深的误解,仍不予计较。另外,关羽在筋疲力尽之际,斩蔡阳仍如探囊取物,又一次显示了他的神威。

《演义》又写关羽到汝南之后才知道刘备又回河北去了,于是关羽返身向北,直到河北境内,才终于同刘备会合。为了给这个圆满的结局再锦上添花,作者又让关羽在这里收了义子关平和亲随周仓,并让赵云从这里归于刘备。从此,关平、周仓这一白一黑二人就形影不离地追随着关羽,直至他穷途末路。

这样几番周折,历史上关羽回归刘备的不过200里路程,就变成了从许都到河北,从河北南下至汝南,再从汝南北上至河北这样一个每单程都在千里以上的巨大“之”字形路线,让关羽千辛万苦,足足走了三千里以上,才找到刘备。不过,路也跑得不冤枉,《演义》的作者给了他丰厚的回报,这样也给读者留下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精彩情节:挂印封金、赠袍挑袍、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斩蔡阳、收关平周仓、赵云归刘等等,从而使这一部分成成《演义》中最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章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