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4113600000121

第121章 画枯木赋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祖籍蜀郡仁寿(今四川仁寿县),宋亡后随父迁居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他在书房题写邵尧夫诗,取名邵庵,所以后人称邵庵先生。三岁知读书,较早接受了传统儒学的熏陶。元成宗大德初年至京,经人荐举,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后历任国子助教、博士,太常博士,国史院编修,国子司业,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等职。曾拜著名理学家吴澄为师,精于经术。他在政治上主张重用儒士,反对民族仇杀,屡次进谏,因而多遭蒙古贵族的疑嫉。后以眼疾辞归,屡征不就,终老于家,赠封仁寿郡公。他平生为文万篇。文宗时主持编写《经世大典》,共八百帙,又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诗作严峻典重,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他还是元延祐、至顺年间的著名赋作大家,作品主要要《画枯木赋》《古剑赋》《别知赋》《木斋赋》《东皋赋》等,皆简练而有情致,保留独特的傲岸之气。《元史》有传。

这是一篇题画赋。作者借一幅枯树画,托物言志,抒发了政治上不被重用的寂寥失落和不苟合于世俗的孤介刚直,同时也流露出傲岸的民族之气。

夫谁画此枯树兮,临不食之散泉[1]。既偃蹇又啮食兮[2],骨岸岸以弗妍[3]。想执笔以极思,忽机释而神旋[4]。遗众壤于有[5],勒不毁之所全[6]。或垩去于斤运,或石泐于溜穿[7]。渰无雨以如晦[8],恍非规而能圆[9]。澹黝乎其既失,旋苍然而在前[10]。命以物而不可,孰秋春而论年[11]。

噫,吁嘻!被革以毛[12],膏肤用丹[13],眦为流眩[14],颐当注涎[15]。独何为托寂寞于无意,而刻画其不传者邪?

(《道园学古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临不食之散泉:靠近一泓被人不再饮用的泉水。散泉,弃置不用的泉水。

[2]既偃蹇又啮食:枯树枝干屈曲盘绕,似乎在啃咬什么东西。偃蹇(jiǎn),屈曲。《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啮(niè)食,咬嚼。

[3]骨岸岸以弗妍:躯干瘦削,看起来并不美丽。妍(yán),美。

[4]想执笔以极思,忽机释而神旋:这是想象画师作画时的思维活动。起初想用画笔完美地体现构思之巧,突然来了灵感,挥洒神奇之笔。机释、神旋,皆指灵感来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创作的自由。极思,极尽构思之妙。扬雄《剧秦美新》:”敢竭肝胆,写腹心……虽未究万分之一,亦臣之极思也。“[5]遗众壤于有:抛离那只能短期生存的各种沃土。(zàn),同暂。

[6]勒不毁之所全:勾勒出不会磨灭的永恒精神。勒,勾勒。

[7]或垩去于斤运,或石泐于溜穿:运笔时像巧匠砍去鼻端上的白土,干净利落,时而又像水流穿石成穴,自然天成。”垩去于斤运“:见《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虽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垩(è),白土。斤,斧子。石泐(lè),石头按纹理裂散。溜穿,水穿石成穴而流出。这两句形容画师用笔技巧高超。

[8]渰无雨以如晦:天空无雨,但乌云兴起,昏暗不已。渰(yǎn),云起貌,《诗经·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光云祁祁。“晦,昏暗。

[9]恍(huǎng):模糊。

[10]澹黝乎其既失,旋苍然而在前:画师的”飞白“技法高超,墨色有时淡得看不见了,忽然又以浓墨衔接,虚实结合,气韵生动。澹黝(yǒu),淡黑色。苍然,深黑色。旋,立即。

[11]命以物而不可命,孰秋春而论年:不能单单以植物的外观来衡量它的生命荣枯,也不能简单以年龄的大小来论谈人的品德。即对于生命体来说,作者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其精神气质。

[12]被革以毛:毛发生长在皮肤上起到遮蔽作用。

[13]膏肤用丹:涂上红色使皮肤显得润泽。

[14]眥为流眩:眼珠在眼眶转动使得眼波流转有神。眥(zì),上下眼睑接合处,即眼角。

[15]颐当注涎:下巴会为之垂涎。颐(yí),下巴。注涎(xián),流口水。

评虞集在欣赏这幅不知作者的画面时,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这棵枯树原本生长在被弃置不用的泉水旁,根部深入水滴石穿的石穴之中,枝干屈曲瘦劲,淡黑色的背景如风雨欲来,更突出了树干铁青色的轮廓,这是一株似乎行将枯萎、无所适用的枯木。它虽然扎根于贫瘠的土壤中,但始终将躯干盘旋向上,伸向天空,似乎在与险恶的环境抗争。正由于这种特殊的背景和遒劲挺立的气质,才使得人们欣赏到了它虽枯犹荣、形去神存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已经超越了时空对生命的限制,达到某种永恒,”命以物而不可,孰春秋而论年“,大概是这幅枯木画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作者早年仕进,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但作者所宣扬的重用汉族高儒、反对民族仇杀的政治主张,始终得不到元朝统治者的采纳。因为朝廷重视和利用的只是他的学识和在儒士中的威望,从来不允许他干预时政。所授之官无非学官文职,没有实权。由于他的刚介鲠直,曾得罪了蒙古贵族。中年以后,他深感大志难酬,锐进之气顿失,遂产生了抽身归隐、终其天年的念头。这与他在这篇赋中寄托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这篇赋当属作者晚年的作品。

从赋来看,不知名的画师在画枯木时,采用了白描技法,墨笔挥洒,以奇崛求美,怪中出奇。虞集在作赋时,以精练之笔描摹,以瘦硬之语出之。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虞集还揣度了画师在作画时的构思,”想执笔以极思,忽机释而神旋“。篇末又以反诘作结:”独何为托寂寞于无意,而刻画其不传者耶?“问出了画师的创作意图,也表达了他自己的心境和追求。看来,虞集与这位画师不仅性格气质暗合,连艺术格调手法也相近,以此赋配此画,可谓珠联璧合,旷世知音。

(李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