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田凤:东汉人,灵帝时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太平御览》卷一八七引《三辅决录》曰:”长陵田凤,字季宗,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承宫:东汉人,明帝时拜博士,官至左中郎将,相貌丑陋。《后汉书·承宫传》:”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数纳忠言,陈政论议切悫,朝臣惮其节,名播匈奴。时北单于遣使求得见宫,显宗敕自整饬,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容者。’帝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阳文:相传为古代楚国美女。《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高诱注:”西施、阳文,古之好女。“鬷(zōnɡ)篾:也作”鬷蔑“,春秋时相貌丑陋的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鬷蔑恶。“杜预注:”恶,丑貌也。“这两句承上文,是说悲愁浓重,忽然就由年轻貌美变成了丑老。
[25]秋兴:指西晋潘岳所作《秋兴赋》。《秋兴赋序》:”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嵇生:指嵇康。倦游:厌倦游宦生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长卿故倦游。“裴骃集解引郭璞曰:”厌游宦也。“
[26]桓谭不乐:《后汉书·桓谭传》载,光武帝相信谶记,多次用来决定疑惑。而桓谭上疏指陈谶记的不好,光武帝很不高兴。”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吴质长愁:吴质字季重,济阴人,因文才出众而得到魏文帝曹丕的亲善,官至振威将军。吴质《答魏太子笺》中说:”然年岁若坠,今质已四十二矣,白发生鬓,所虑日深,实不复若平日之时也。但欲保身敕行,不蹈有过之地,以为知己之累耳。游宴之欢,难可再遇,盛年一过,实不可追。“
[27]年华:年岁,年纪。暮:喻指年老,衰弱。秋:衰败,比喻容颜衰老。
[28]衰:容颜衰老。蜮(yù):短狐。相传一种能含沙射人为害的动物。《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毛传:”蜮,短狐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蜮,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云射人影。“这几句是说,自己的衰老,不是因为鬼蜮的迷惑,而是由于对故国的忧思。
[29]从(zònɡ)心:任心。《列子·杨朱》:”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顺耳:和顺悦耳。
[30]伯玉:指蘧伯玉,名瑗,春秋时卫国人,孔子和庄子都对他的言行很赞赏。《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赞赏他能看清时机的变化,在君主有道的时候就出来任事,无道时就退隐。《庄子·人间世》:”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汝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庄子·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赞赏他能正身顺世而不受外物的牵累。丘明:指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对巧言令色的虚伪态度感到可耻而受到孔子的赞同。《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1]拉:捕捉。捭(bǎi):两手横向对外而击。稚童:孩童。这两句是说,虽然自己容貌衰老,但还可以捕捉击打熊虎等猛兽,如同青年人一样。喻指自己还可有所作为。
[32]悲翁:忧伤的老人。这两句是说,虽然从您容貌看似年轻,其实是一个老翁。
[33]九棘: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周礼·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郑玄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来就用九棘作为九卿的代称。庞(mánɡ)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衰老的样子。庞,用同”庬“。三槐: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来就用三槐来喻指三公。《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暮齿:指晚年。
[34]孔光谢病:《汉书·孔光传》载: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汉平帝时官至太师,当时平帝年幼,太后称制,委政于王莽(王莽当时任太傅),孔光害怕引起王莽的嫉恨,因此常称病不上朝,要辞去职位。太后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其令太师毋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然后归老于第,官属按职如故。“袁逢致仕:《后汉书·袁安传》载:”(袁)逢字周阳,以累世三公子,宽厚笃信,著称于时。灵帝立,逢以太仆豫议,增封三百户。后为司空,卒于执金吾。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
[35]吴濞不朝:《史记·吴王濞列传》载:刘濞是汉高祖刘邦兄刘仲的儿子,因在淮南王英布反叛时立有战功,封为吴王。文帝时,吴太子刘贤到长安拜见,与皇太子刘启下棋,中间产生争执,对皇太子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吴王刘濞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于是汉文帝”赐吴王几杖,老,不朝“。杨彪丧子:杨彪是杨修的父亲。《后汉书·杨彪传》载,杨修被曹操杀了以后,”操见杨彪问曰:‘公何痩之甚?’对曰:‘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魏文帝曹丕时,赐给杨彪延年杖。曹丕《待杨彪客礼诏》:”夫先王制几杖之赐,所以宾礼黄耉褒崇元老也。……赐公延年杖及凭几,谒请之日,便使杖入,又可使著鹿皮冠。“
[36]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这里是对桓温的尊称。此赠:指赠予的手杖。乖:背离,违背。这两句是说,像给孔光、袁逢、吴王濞、杨彪这样的人赐赠手杖,也许没有违背事理。
[37]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老茎可做成手杖。促节:加快速度。这句是说,到了秋天,藜茎很快长成了。藋(diào):草名,似藜。《左传·昭公十六年》:”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同心: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38]荷(diào):用肩担着耘田器。,古代耘田用的竹器。《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自足:自给自足。
[39]大夏: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史记·大宛列传》:”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魏书》称作吐呼罗,《隋书》《北史》《大唐西域记》《旧唐书》皆作吐火罗,为大月氏所灭,在今阿富汗北部一带。《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邓林:《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评
《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所作。据鲁同群先生推论,当作于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可备一说(参鲁同群《庾信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竹杖赋》借古人古事发端,”桓宣武平荆州“,”桓宣武“是谁?倪璠认为是魏相安定公:”时梁元帝都江陵,即荆州城也。魏相安定公令于谨来伐,遂陷江陵。故假桓宣武平荆州为喻也。“(倪璠《庾子山集注》)其实难以和历史事实相比附,只是借东晋时的桓温平定荆州之事来比喻梁元帝时西魏军攻陷江陵。这是作赋的一种虚构或假托手法,在南朝赋作中较为常用,恰如谢庄《月赋》开头假托曹植在月夜因怀念亡友而命王粲作赋,如谢惠连《雪赋》开头假托梁王和邹阳、枚乘、司马相如游宴兔园吟咏雪景。
赋的开头部分借”桓宣武“之口叹息”楚丘先生“年老,准备赐给手杖,劝其归家闲居休养。相当于借此”发难“,让”楚丘先生“来回答这一难题。而倪璠认为是”喻魏、周逼己以仕也“。倪璠的注解可能理解有误。
赋的主体部分是”楚丘先生“针锋相对的回答。首先解释自己看似容貌衰老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内心对人民生存的忧虑:”心之忧矣,惟我生民。……若乃世变市朝,年移陵谷……发种种而愈落,眉髟髟而竞长。是以忧干扶疏,悲条郁结,宿昔僛丑,俄然耄耋。“接着引潘岳、嵇康、桓谭、吴质为例,都是”并皆年华未暮,容貌先秋“。再次,更进一步说自己”拉虎捭熊,予犹稚童“,直接说明自己体力强盛。最后,列举因年老想要致仕(辞去官职)而不能的九卿三公,则可受赐几杖,如孔光、袁逢、刘濞、杨彪。除吴王刘濞为汉宗室外,孔光、袁逢、杨彪都是因老病而要致仕,给这样的人赐赠手杖,没有违背事理。其言下之意是:我还没有衰老,无须受竹杖之赐。委婉地拒绝了”桓宣武“要他归家闲居休养的提议。
分析”楚丘先生“针对”桓宣武“的回答,其落脚点在于:我还没有衰老,无须受竹杖之赐;换句话说,我精力未衰,还可以从政。那么,关于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庾信在向北周统治者要官做“(参鲁同群《庾信传论》之第四章第六节)。倪璠在赋末注文中再次说:”喻己无羡于荣华,而魏、周强欲己仕,哀其失故也。“可能囿于成见(庾信赋皆乡关之思),是先入为主的看法。
此赋托物叙事,以虚构的主客问答形式起笔,以作歌结束,结构形式与《月赋》《雪赋》相同。用典较多,用语典来指称,用事典来举例。语言委婉,辞旨含蓄,较为晦涩。语言形式较为整齐,以四言为主,间有六言。总体来说,艺术水平不是太高,赶不上其《哀江南赋》《小园赋》和《枯树赋》。
(杨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