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重生之帝女谋略
4119300000249

第249章 赔礼(1)

李安熙过来的时候,正好看到凉亭里面的慈女孝,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母妃,大姐。”

李凰熙一看到她,即拉着她的手坐到自己的身边,接过夏荷递上的巾帕给她抹去因急走而流下的汗水,“怎么走那么急?都收拾妥了吗?”

李安熙点点头,初次进宫还要长住一段时日,她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松心情。

“别担心,大姐给你说的宫中人事都记住了,就不会出差错,皇祖母身边的金嬷嬷与容公公给你提的醒要一定要听……”

在风儿吹过的这个凉亭里,少女喁喁细语的教导声,另一个小女孩双眼晶亮不停地点头,看似倒是一幅画般,孙抚芳是最满意的,这样和谐美好的景象,她真的希望可以更长久一些。

正说着话,许嬷嬷急忙进来,将手中的信递给孙抚芳,“王妃,这是孙大爷下来的信。”

孙抚芳一愣,然后接过打开了看,脸上渐渐浮起一抹笑容。

“母妃,有什么好事?”李凰熙笑着问道。

“也没有什么事,因我这胎要生,你外祖母甚为忧心,所以带着你表哥与表姐一道进京来看看我,我都多少年没见着娘家人了,没想到怀上这胎倒是喜事连连。”孙抚芳笑逐颜开地道。

李凰熙看到母亲高兴也没说些打击她的话,不过对这对表哥表姐,她还是持保留态度吧,但是其中有外祖母,倒也怠慢不得,遂商量起接待的事宜。

孙抚芳更是将府里一处风光好又临街的院子派人收拾妥当,家具帐幔什么的都添新的,那阵仗看来颇大,不过好在她即将要见到娘家亲母,所以脸上泛着光泽,倒也无人敢提意见让她歇歇,只要她高兴,就随着她去折腾。

过了两日,宫里隆禧太后果然派了金嬷嬷前来接李安熙进宫,顺道也叫上李凰熙送妹妹进去。

金壁辉煌的马车里,李凰熙更是再一次托金嬷嬷一定要帮衬自家妹子,金嬷嬷笑着道:“郡主不说老奴也是要帮衬的,娘娘对于五郡主那是欢喜得很,直道她心地单纯,郡主大可放心。若不是郡主忙着种甘薯,只怕娘娘就要宣郡主进宫伴驾了。”

李凰熙笑着回了几句,然后状似不经意地问一下宫里有什么趣闻,金嬷嬷遂将欧阳静妃最近受到宫里上下排斥的事情当笑闻说了一遍,然后又撇嘴道:“皇上至今仍未见静妃娘娘,看来虽是替她求了情不用进冷宫,但是看来夫妻和好的机率不高。”

李凰熙听得这原皇后欧阳氏过得如此艰难,心里才平衡了一下,不然真要怨老天不开眼。

隆禧太后果然一看到乖巧的李安熙就眉开眼笑,现在她倒是颇为喜欢这般年纪的孩子,心思单纯,留着在身边也觉得自己有活力得多,着金嬷嬷领着李安熙下去安置好在西边的偏殿里面,这才与李凰熙闲话家常。

书案上正放着几本待批的奏折,李凰熙的美目瞄去,果然看到有杜太傅上书举荐她舅舅孙抚才的折子,凤眸微眯,这杜太傅的手脚倒是快。

隆禧太后也随之看过去,王祖业已是判了秋后斩立决,所以这湖州太守的空缺,朝中几大势力都在解逐,没有愿意放过这个香饽饽,现在看到孙女的目光落在那上面,似笑非笑地道:“凰熙在湖州呆了一段日子,必定对那儿比别人都了解得多,你认为何人应出任这湖州太守才是最妥当的?”将那几份奏折推到李凰熙的面前。

今天宣她进宫倒不是为了李安熙,实则是这份奏折让她颇感意外,遂宣了她来,隆禧太后悠闲地品着茗,看着对面的少女纤手打开奏折看了起来。

明福公主的寝宫里今日倒是贵女云集,就是为了给这当今帝皇惟一的公主解闷。

正侧偏头与赵汝真说话的明福公主听到宫娥禀报后,脸色阴沉下来,李凰熙竟然进宫来了,她几次要宣她进宫都被阻,这倒好,她居然送上门来。

眼珠子一转,她转头与心腹宫娥耳语了一句,宫娥点头表示知道。

前世加今生,李凰熙正经看过奏折的机会都不多,前世之世她只懂得享受奢华的生活,前朝后宫的大权都掌握在梁家的手中,那会儿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看到奏折上密密麻麻的字,才知道自家前世真是天真得很。

她的速度不快,将手中的奏折一一都认真看了一遍,当看到蓝耀宗上的奏折时,眼里有几分惊讶,这玉面御史居然推荐的是她的舅舅孙抚才,眼眸微沉,略有变动的神色丝毫瞒不过隆禧太后的眼睛。

原本老神在在的隆禧太后因为看到她这细微的表情动作而略眯了眯眼,好一会儿,才将茶盖盖回游龙戏凤茶碗上,声音略有些响亮。

不但隆禧太后在观察李凰熙,她也同样凝神留意这位皇祖母的举动,将手中最后一份奏折放回原位,果然,隆禧太后又一次笑脸盈盈地问了一遍。

她笑着道:“湖州只是地盘大,但土地贫瘠,其实不是一个肥缺,但太守的品级不低,有人相争也在情理当中,依臣孙看,去湖州之人最好为官清廉者才好,那儿的百姓很苦,又逢大旱,若是考评不优者就算去只怕又是一个王祖业。”

隆禧太后道:“哀家也是这个意思,以考评记,倒是有两人比较凸出,一是京城四品官员任有方,另一个。”顿了顿,“自然是你的舅舅孙抚才,凰熙以为何人更合适?”

李凰熙的表情一窒,隆禧太后这人喜怒不定,面对她自然不能掉以轻心,“臣孙看着两人都好,虽然其中一人是臣孙的舅舅,但举贤不避亲,臣孙的母妃倒是时常接到舅舅的家书,知道他为官倒是不错的,这点凰熙清楚。任大人嘛,凰熙未曾听闻自然不好下判断,只是京里老百姓也有笑话说,说是在街上随便一砸就能砸到一个四品京官,这倒是侧面说明他们人数多活儿清闲,进项不多。”

隆禧太后微微一笑,“这么说你认为你舅舅更合适?”这句话的语调平平,几乎没让人听出什么话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