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你在,世界就在——林徽因诗传
4137700000029

第29章 无限风光“建筑意”(3)

文学造诣颇高的她,善于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美,把每一处的相遇,都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这反映到她的建筑理论中,则处处留下人文的、审美的、情趣的和价值判断的印记。

近一个月的山西之行,使林徽因得以走到窗外,她看到的,不单单是那些有价值的远古建筑,还有尘世里万千大众最普通的人生。她满怀激情写下了散文《窗子以外》,把同情给了社会最下层,明确提出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窗子”,她渴望越出那扇“窗子”,过一种真正的有生气的生活。然这,多半是徒然:

隔着一个窗子你还想明白多少事?昨天雇来吕姓倒水,今天又学洋鬼子东逛西逛,跑到下面养有鸡羊,上面挂有武魁匾额的人家,让他们用你不懂得的乡音招呼你吃菜,炕上坐,坐了半天出到门口,和那送客的女人周旋客气了一回,才恍然大悟,她就是替你倒脏水洗衣裳的吕姓王孙的妈,前晚上还送饼到你家来过!

这里你迷糊了,算了算了!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

1934年10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之邀,前往杭州考察,拟定重修六和塔。

一别多年,重回杭州,林徽因百感交集。她最嫩的记忆在这里,六月的荷,田田复田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流光易逝,多少人非物也非。她踩着十月天光的影子,一一跟思成讲她的童年。六岁那年,她出水痘,被关在后院娘的屋子里。一个人寂寞呀,盼着窗前有人走过,盼着有人问她的话,徽徽,是出水珠了吗?她便骄傲地答,是的是的,出水珠呢。水珠在那时小小的她的心里,是多么美丽的一个词啊。

然而,总没有人来。

后来,她被一片阳光迷住。厅堂里,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午餐的余热还在,咸鱼、酱菜的味道,在空气中还未完全散去。这时,从厅堂口突然射进来一束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桌下,上面滚动着金色的晶莹。四周悄寂,只有那阳光,无声地滚动着,在她的心上,烙下金色的印痕。

她有些慌恐了,四处寻找什么。院子里的粉墙疏影,与厅堂里桌下的那片金色,趣味截然不同。她爬上窗子,无意识地翻开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着上面一排小小的抽屉,和那刻成花篮一样的小铜坠子。窗外不时有雀跃过枝头,唧唧,叽叽,清脆宛转。这也转移不了她的心思,她仍被那片令人眩晕的阳光疑惑着。

梁思成完全沉浸在她的诉述里,许久才回过神来,哎呀一声笑了,说,徽因,你打小就是个诗人了。

他们考察了六和塔,这座建于北宋开宝三年的古建筑,全由木头组成,共9层,高50余丈,堪称宋代木结构的经典之作。

营造学社的影响,日益扩大。他们主办的建筑学术期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渐渐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欧美一些建筑专家,纷纷来到北平,和梁思成、林徽因畅谈建筑,一见如故。

1934年,营造学社收到一笔“巨款”:5000元。那是中央研究院提供的,要求营造学社测绘出北京故宫的全部建筑,并出一本这方面的专著,这项工程由梁思成负责。

1935年初,南京政府决定,由梁思成担任山东曲阜孔庙修缮和养护工程的首席顾问,梁思成到曲阜考察孔庙,很快拿出修葺计划。

这期间,林徽因的肺病再度复发。医生警告她,必须好好卧床休息,否则性命难保。她哪里睡得住?病稍有起色,她又活蹦乱跳起来。

这年夏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足迹,遍布北京各处文物建筑,分别对那些建筑做了勘察和测绘。在考察天坛的时候,夫妻二人站在天坛屋顶上,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照片中,林徽因着旗袍,微卷的短发,浅笑着。梁思成着短袖白衫,手抓一顶草帽,亦是浅笑着。两人挨着,都是蓬勃风发的好模样。我想起《诗经》里的“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句,古往今来,女子所期盼的,原是这样的相依相随,岁月静好。

有人用建筑来比拟他们,他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她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

诚然如斯。

在“窗子”里呆了没几天,林徽因的心,又飞到“窗外”,她惦念着那些古建筑,惦念着高远的蓝天,和蓝天下的驰骋。

1936年5月,她再次走出“窗子”,和梁思成一起,赶赴洛阳,和正在河南考察古建筑的刘敦桢、陈明达、赵正之等人会和,一行人开往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伊水河畔,始凿于北魏,经过北齐、北周、隋等朝代,已粗具规模,到了唐代,这里成为皇室、贵族造像活动的中心。陡峭山崖之上,共开凿石窟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题记和其它碑刻330余件,修建佛塔40余座,其建筑、佛像和窟龛的雕饰,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林徽因眼前的龙门,已然衰落,荒草萋萋,乱石夹道。昔日的辉煌,浓缩成一个一个寂然的石窟,远观去,像一双双暗然的眼,镶在山崖上。空洞的,又充满悲情的。她的心痉挛着,为这人类的杰作,埋没于荒野之中。

他们在龙门考察了四天,分门别类做了详细的测绘和记录。随后又“转战”开封,考察了繁塔、铁塔、龙亭。再马不停蹄奔赴山东,考察了长清、泰安、济宁等11个县的古建筑。

这一路走来,林徽因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辛苦,一路的颠簸自不必说,食宿的恶劣和肮脏,令她一想起就毛骨悚然。她在给梁思庄信中,说起这段经历:

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点至晚六点最热的时间里……可真真累得不亦乐乎。吃得也不好,天太热也吃不下……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上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都是包!

尽管辛苦万千,但艺术和人文景物的美和色彩,还是让她陶醉其中。不断的行走,也让她的视野,早已越过一门一窗,这反映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主题变得更为宽阔,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如她写的《旅途中》:

我卷起一个包袱走,

过一个山坡子松,

又走过一个小庙门

在早晨最早的一阵风中。

我心里没有埋怨、人或是神;

天底下的烦恼,连我的

拢总,

像已交给谁去……

前面天空。

山中水那样清,

山前桥那么白净——

我不知道造物者认不认得

自己图画;

乡下人的笠帽,草鞋,

乡下人的性情。

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

这让林徽因极不服气,她想,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肯定会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存在。她和梁思成一头扑进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写的《敦煌石窟图录》里,看见两张唐代壁画。这两张壁画描述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标明了每座寺的名字。梁思成又在北平图书馆见到一本《清凉山(山西五台山)志》,里面有佛光寺的记载。两人一阵兴奋,一合计,决定去五台山碰碰运气。

1937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莫宗江、纪玉堂一起,深入到五台山考察,去寻找早已湮没于历史风尘中的佛光寺。山路崎岖,他们骑着骡子,小心前行。遇到悬崖峭壁,骡子吓得不敢走,他们只好下来,牵着骡子步行。这样走走停停,他们终走到一个叫豆村的小山村。豆村地处偏僻,只三两家住户,散落在山坳里,——这,无妨的,他们惊异地看到,他们踏破铁鞋寻觅的佛光寺,就立在村外的高坡上。那一刻,林徽因等人的血液,似乎要奔流到体外,心在咚咚跳,感谢佛祖,你在!

他们攀上大殿的天花板,那里寄居着几千只蝙蝠,和吃蝙蝠血的臭虫。可想而知,这给他们的测量带来多少麻烦,他们戴着厚厚的口罩掩盖口鼻,但臭虫还是无孔不入。

测量的第三天,他们的眼睛,渐渐适应了大殿的昏暗,林徽因突然发现大殿一根主梁上有淡淡字迹,众人兴奋不已。他们想尽办法,搭了架子上去,用水浸布擦,终于读到上面的题字,给这座建筑的年代提供了确凿证据。这是座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的木结构建筑,这一发现,在中国建筑史上重重画下一笔。

夕阳西下,又一天紧张有序的考察工作要结束了。橘色的光芒,笼罩着佛光寺内外,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林徽因的目光,久久注视着大殿一角,隐在昏暗里的,是女施主“女弟子宁公遇”端庄美丽的塑像。她恨不得也能为自己塑一尊像,上书“女弟子林徽因”,永远陪伴着这位虔诚的唐朝妇女,在肃穆中,再盘腿坐上他一千年!

七月中旬,当他们带着一大堆考察资料,从深山里走出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他们的考察工作被迫中断,从此,开始了颠沛的流亡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