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不可替代的员工
4179400000014

第14章 自觉地去工作(3)

在哈佛大学,曾发生过一个故事:一向为大家所爱戴的教务长伯立格先生,有一次责问一个学生为什么没有把交代的功课做好。那位学生淡淡地回答说:“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教务长听后不高兴地说:“格林同学,或许有一天会发现,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由觉得不舒服的人做出来的。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先把自己必须完成的许多责任计划好,然后在做的时候,从工作的间隙中发掘乐趣,而另外一种人却只想到如何享乐,然后再想到工作的责任。我们的每一天当中,从没有绝对安逸的一天在等待着我们,而只有在我们战胜了困难之后,才能真正享受每一天的安逸。许多人在工作的时候,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裹足不前,例如让你去推销,一想到每天都要吃这么多闭门羹,你就傻眼了;让你去做点专业以外的事,还没去做,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一看到别人出人投地,蒸蒸日上,你却一点奋起的斗志都没有,而是在自我安慰说:他们能力就是强,或者说他们的运气就是好;而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事实上,生活中,许多成功的人士,他们的境遇甚至比你差很多:

法国《她》的主编布彼,才华横溢,文章幽默而见解深刻。1995年,年仅43岁的他突发脑溢血而昏迷不醒。几个星期后,他终于逃脱了死神的魔掌,但身体各部分已经全面瘫痪,不仅丧失了行走、说话的基本能力,甚至要借助器械才能呼吸,他与外界的沟通,就依靠那唯一能活动的左眼。深绿色的眼睛睁大,眯起,传达着生命的情感与信息。他与女护士达成共识,女护士把字母表一千次、一万次高声朗读,并观察其左眼的反应。他眼睛眨一次是“是”,眨两次就是“不是”,他记录他所选择的字母,把字母联系调整,在调整成句,书就是这样一页一页写出来的。

失败者的借口通常是“我没有机会!”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而那些意志力坚强的人绝对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会等待机会,也不会向亲友们哀求,而是依靠自己的苦干和实干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惟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林肯小时候住在一所机器简陋的茅舍里,没有窗户,也没有地板,他的住所离学校非常远,一些生活必须品都很缺乏,更谈不上有报纸、书籍可以阅读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每天坚持不懈地走二三十里路去上学。为了能借基本参考书,他不惜步行一二百里的路,到了晚上,他靠着燃烧木材发出的微弱的火光来阅读……林肯只受过一年的学校教育,成长于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但他努力奋斗,竟能一跃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的模仿之一。

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富有奋斗精神的人,而不是一味寻找借口,等待机会的人。“没有机会”的推委之辞,只会导致你逐渐走向失败。

借口是你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当机会到来时,它拖住你成功的步伐,当你受挫需要反思时,它又给了你理由,以便掩盖事实的真相。它永远站在你成功的对立面,而又特别容易让你受其摆布,所以如果你想在职场上成功,就得拒绝借口。

8 凡事用心去做

职场中,有许多失败的人:有的在公司了呆了好多年,但一直平平淡淡;有的看似忙忙碌碌,却反而因不断的错误而遭上司的责骂;有的人厌烦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由此自暴自弃,或者频繁跳槽;有的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有限,自己把自己看低;总之,在职场中混了很多年,不但一事无成,而且自己的境遇还每况愈下。他们老是抱怨时不予我,好象别人的成功都是得益于某种机会一样。其实,他们最大的失败是一直没有好好反省自己,没有扪心自问:我真的凡事全力以赴了吗?很多人光有一个宏伟的梦想,而做起事来并不脚踏实地;其实,这个世上绝大多数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用生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用生命去做事的人,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起点上或者环境中,最终都能取得成功;有一个故事对大家很有启发:

美国有位著名的画家,叫“摩西婆婆”,她在丈夫去世后才开始画画,那年,她已经70岁了。而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学过画画。在画画的日子里,她常常废寝忘食,用心钻研,向比自己强的画友请教;绘画成了她安度晚年的亲密伴侣,几乎整个生命都与绘画融为一体,日积月累,摩西婆婆从70岁开始,到去世,一共画了1600多幅作品。她的亲戚朋友对她崇拜无比,她对他们说:“我很快乐,也很满足,因为我用我的生命去完成我所能从事的东西。生命是用来创造的,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她的不少作品赢得了专家的赞誉,在美国画坛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工作就是付出努力。正是为了成就什么或获得什么,我们才要专注于干什么,并在那个方面付出精力。从这个本质的方面来说,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做的事,而是我们用生命去做的事。工作的对立面不是休闲、玩耍或取乐,而是无所事事——不为任何事投入什么。

很多人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自己卑微的工作;其实,生活中并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而我们的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工作,是他亲手制成的雕像。是美丽还是丑恶,可爱还是可憎,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而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写一封信,出售一件货物,或是打一个电话,都在说明雕像或美或丑,或可爱或可憎。如果一个人轻视他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很粗陋,那么他决不会尊敬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工作辛苦,烦闷,那么他的工作决不会做好,这一工作也无法发挥他内在的特长。

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什么目的。最令人满意的工作就是我们用生命去全力以赴地完成它,把它最到最好。

有个年轻人刚刚进入公司,自认为专业能力强,对待工作很随意。有一天,他的老板直接交给他一项任务,为议价知名企业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见是老板亲自交代的,不敢怠慢,认认真真的搞了半个月;半个月后,他拿着这个方案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谁知道,老板看都没看,只问了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年轻人。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方案,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年轻人冥思苦想了好几天,修改后交上,老板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忐恪不安,不敢给予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还是让他拿回去修改。

这样反复了四五次,到最后一次,年轻人信心百倍地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微笑着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有了这次经历,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才能做好。在以后的工作中,他经常自问:“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然后再不断进行改善,不久就成了公司汇总不可或缺的一员,老板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现在,这个年轻人已经成为部门主管,他领导的团队业绩一直很好。

人为什么不能全力以赴,用生命去完成工作?与其说是环境把你逼成这样,还不如说是你没有好好地控制自己的心态。环境是客观的,虽然可能有一些让你觉得不公平的地方,但如果你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自己的追求,放弃用心工作的良好作风,那只能说你没有气度,不是成大事的料。许多成功的人士,不是等待环境来改变自己,而是自己主动去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改变环境,让它接受自己。

成功的人士贵在能从小事做起,凡事用生命去做;其实,一件小事就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与品格。一个真正做事的人,他会很注意细节,一点小事他们都会做得尽善尽美,让上司点头称赞,从骨头里对你欣赏,于是给你的任务越来越大,职位也越来越高;如果你连一件小事都处理不好,漏洞百出,无疑会让上司对你大为轻视,越来越对你冷漠,而你也将变得越来越消极;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凡事用生命去做,一件平淡的事也把他做到完美,无疑就给你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个人品牌,从而轻松地敲开了上司的心扉。

不少人对待工作就像对待差事一样,潦草应付;结果工作质量很差,常遭老板的批评,一项工作反复返工,不但让自己倍受折腾,还葬送了自己的职场前途。工作必须用心去做,这样不但高效完美,还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并成为上司重用的对象。

9 把事情处理在今天

瑞典有句格言说,“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有个人的太太最希望他能送朵鲜花给她,但是他觉得太浪费,总推说下次再买;结果却是在她死后,用鲜花布满了她的灵堂。这不是太愚蠢了吗?等到……等到……,似乎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这种现象也常发生在我们这些职场人士身上,一件事,本来可以今天完成,却喜欢推到明天,明天再推到后天……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以后就开始染上了工作恐惧症,每天愁眉苦脸,压力重重,上班就像下地狱一样;说到这,有一个笑话与此很类似:

有一个女人特别懒,每天起来都不肯梳头,三年过去了,头发又脏又长,像个鸡窝似的。一个好心人实在看不过去,就跟她说愿意帮她梳头发。有人帮忙,懒女人当然乐意了,于是坐在镜子前,等待着对方的梳理。由于懒女人的长头发粘在了一起,所以一梳子梳下去,让懒女人痛得直咬牙裂齿;抱怨说:“幸亏以前没梳头发,要不每天都得痛死!”

笑话固然好笑,但在职场中,我们有时候却不经意地成了那位“懒女人”,我们习惯把工作一拖再拖,等任务堆积如山的时候,就会每天都被众事缠身,苦不堪言。一旦养成了拖拉的习惯,对我们职业生涯的负面影响太大了。没有哪个老板喜欢工作拖拉的下属,如果他分配某个任务给我们,却一等几天都没结果,他对我们的看法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因为我们的拖拉而耽误了他的事情,打乱了他的工作计划,那我们就更遭殃了;可能直接左右到我们在公司日后的发展空间。

有一位管理学硕士毕业后担任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鉴于他文凭很高,深受总经理的重用;一次,总经理让硕士起草一份项目计划书,硕士满口答应。一周后,总经理询问他进展得怎么样,他爽快地回答:进展得很顺利。又过了一周,总经理问起这件事,硕士说:快写完了。又过了一周,总经理再次问起这件事,硕士说:已完成了草稿,正在修改。结果有一天,总经理正准备与客户谈生意,需要这份项目计划书,这时却发现硕士的项目计划书才开一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