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4184200000037

第37章 心有理想,春暖花开(14)

如今,已进入和君商学院三个月有余。和君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是活的。我历经北大和清华的学习,这两个学校其实更确切地应该称为北大故居和清华故居。人们对这两所学校的肃然起敬实质都是对这两所学校历史的肃然起敬。然而,和君商学院却是新生的、正心的、底蕴初成的。在现代商业世界,她自有一种轴心时代孔孟式私塾和柏拉图式书院的古典神圣,同时日益展现出一种商业之文明和人之文明的大气象。这真是一个大学,这真是一块圣地!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要训练出自己“宏观—产业—行业—企业”的整体和多层次思维体系,并学会研究和分析行业和企业的方法。我将谨记先生的教诲,并严格遵行:100本经管法书+100个商业案例+300份招股说明书+100场好培训或讲座+20个项目历练+资深同事指导或切磋+来自于客户的无数个问题和难题+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锻炼身体。

这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将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或许失散多年,孤苦的灵魂迷失于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岔路口。然而现在,我们又回到了心灵最开始的地方,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并在此相识、相知、相爱。愿我们永远不再漂泊,永远不再颠沛流离。

我能为你们做的,就像我所能做的,都很渺小。但我为你们做的每件事,必当正心诚意、诚心正意!我将为五届大课做不少于四次的会场志愿者,我将为金石班的聚会做不少于四次的组织者。

在这里,我相信我终能寻找到真正的理想,而且,我终能将一切伟大的理想铺成通天大道!

【因为活着而活着——致跟我一样“想不明白”的人】

(和君商学院第五届学员,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决定还是从最古老的话题——理想说起吧。记得先生曾经说过,最好别谈梦想,因为梦想太空,始终似乎都是一个梦,然而理想不同,它是需要你能够静下心来,脚踏实地追求的东西。

余华在《活着》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也许人活着并不需要什么原因,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套用理想的话,同样成立,也许理想的存在原因并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晰,也不在于你对人生真的想得有多明白,它只是在你生命的每个阶段提供你一个奋斗的出口或是一个感情的支点罢了。尤其是我们这些“想不明白”的人。

也许每一个经由典型的中国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学生在高考结束后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迷茫感,我也不例外。当惯性的升学终于停止、当人生第一次有了要自己作决定的时候、当你的人生开始充满了变数和可能性,往往被束缚惯了的我们,反而不能自处。大学的开始两年,毫不夸张地讲,我一直在一种精神上空虚得非常痛苦的状态下度过。虽然每天的生活过得仍然光鲜,仍然在外经贸这个富有“小资”情调的校园里过着我怡然自得的文艺生活,然而精神上似乎走进了一片大雾之中,找不到出口和光亮。这样的感觉常常让我透不过气来。我开始变得非常不习惯。我开始追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我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因为这之前有前辈非常和蔼可亲、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作决定前一定要想清楚这个问题:你,究竟想要什么?通常来讲,能想清楚这个问题,生活就会变得清晰,理想也变得有迹可循,而越早想清楚,也越早摆脱一种混沌的状态,越早“接地气”。然而可惜的是,我却一度无论如何,怎么也想不明白。

于是我开始不知疲倦地投入到丰富的学生活动中,试图用现实的紧张填满精神的空虚感。那时候,我同时做了三个社团活动,有一个社团还是学生中的NGO公司性质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工作。那时的我,压力特别大,每天都一两点才睡,经常同时有好多件事情等着处理,然后学着一件件地去干掉它们。可是往往是一边做事,能力跟着提高,视野跟着变广,欲望也跟着变多,内心获得一定程度满足的同时却依旧不够清晰、不够坚定,因为在这些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始终还是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人云亦云,羊群效应……我要出国,还是考研,还是工作呢?哪个领域都有成功的典范,年轻不服输的心对哪条路都跃跃欲试,始终没能安定下来追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考研成为了我逃避的一个途径。对于考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当时告诉自己,我只是希望能够再多两年,让我想个明白,让我将养分吸收充足,然后再去勇敢地绽放。

可是正是因为我的浮躁和不专注,接下来生活赐予我的,是之前从未有过的精神上的困窘。简而言之,我经历了考研的失利,并在想不明白的状态下放弃了去证券公司——现在看来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回到老家开始了再一年的复习。真正落实到每日的学习,是极其枯燥、乏善可陈的,每天家里、图书馆两点一线,脑子中记的都是政治和英文段落,笔下练的也尽是数学符号和专业习题。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我那近半年全部的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半年的魔力,是后来我才发现的,这是后话。

兜兜转转,第二年终于上了北大。虽然只相隔一年时间,我却发现,我竟然在精神上完全开阔了。这一年并没有想自己要的是什么,然而却已经不再受“想要什么”这件事的困扰。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很感谢可以重新有一个地方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学知识,那我便把事情做好,把知识学好,这便是全部。当投入进去的时候,才体会到书本上知识的魅力,对金融这一行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感受。渐渐的,坚定了要从事金融投资这一行的信念,事业上开始有了清晰的目标。于是我懂了,生命是由经历拼接而成的,是各个部分的剪影,只需在各个阶段,演好正在上演的一出戏就好,其他的,操心不来的。有了今天的时间效应最大化,对于想得明白还是想不明白这件事,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慢慢来、慢慢想、慢慢体会、慢慢感悟。以前的事,已经知道;以后的事,自会揭晓。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就“想得明白”,也许可以不用走这么多所谓的弯路,可以那时就直接奔着理想而去,可以把大好的青春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然而我到现在,也不后悔那段清心寡欲静修的日子。回头看看,当时看来意料之外的盘根错节竟宿命般地成为了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想起杨过在真正开始独闯江湖前曾经在东海边苦练剑法数年,铁木真在统一蒙古之前也曾在旷远的大漠上悠悠乎辗转了多少光阴……人生漫漫,英雄立业何急一时?于是开始觉得,并不是所有时间都是用来“抓紧”的;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想得那么明白;并不是在所有阶段,都要目标非常清晰不可。

心灵的成长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走得那么急,目标追到了,然而沿路的风景无暇欣赏,能说就没有遗憾吗?想起我非常敬佩的一个学长,曾经在研究生结束后拿到中信证券的offer,然而却毅然在毕业那年决定推迟入职一年,去追寻心中的脚步。那一年,他几乎走了大半个中国。前段时间有一本书,叫作《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讲了一个女孩,本科毕业之前休学一年,独自去北欧,一边打工,一边背包旅行,用自己的节奏和视角去感受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和事,一直被我们视为异类,有人艳羡、有人嫉妒、有人鄙夷、有人不屑,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是勇者和强者。是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样做,至少我还没有那个勇气,甚至说,没有那个能力,就像孟非说的:“我怕我哪天休假了,再回来时,台里说,我们找到新的主持人了,你不用回来上班了。”我怕我一旦停下脚步,我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了。我回首往事时不敢勇敢地说我无愧于我的青春了,我怕这个世界会把我抛弃啊。

然而,现在,我想告诉曾经的自己:“童鞋,不要想太多啊。”其实于自身而言,没有哪种经历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任何经历,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财富。只要你用心生活,就能在各种各样的捶打中获得生命的智慧。大学虽然目标不清晰,我却在与人交往和性格上有了突破;第一次考研失败,却让我有机会辗转北京,有机会生活在父母身边半年之久,有机会做了50多套数学考研试卷,有机会每天饭后唱着我最爱的歌在校园里散步一个多小时,有机会过起了一种有氧、健康的生活而不知不觉减掉了十多斤体重……而这些在我现在看来是那么弥足珍贵。

如今每天上课、实习、复习考试,还有必不可少的娱乐,一年到头在家的日子不超过两周,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总是忙忙碌碌的。一周也就跟父母通几次电话,每次通电话遇到我实习或者很忙时,爸妈总是知趣地说,那等你不忙时再聊。挂断电话的下一刻,我的心总会纠一下,对这个女儿,他们永远是那么无私地付出与关怀,而我,这么大了仍然经常惹他们伤心和生气……并且陪他们的时间也实在太少了……

现在如果有学弟学妹们问我,该不该考研、出国,抑或是工作,我仍然会老套地讲,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似乎这是做一切选择的前提,又似乎这是放在开头最容易回答的问题。然而有几个人真正想明白过呢?当有一天,我成为了他们现在眼中的似乎很牛的学姐时,回首看看自己的经历,我似乎也从来没有想明白过。所以你们记住,知道这一点就好了,一边想着,一边放手去做事吧!想不明白自己要什么,又怎样?且问自己,有没有事情摆在那里需要做?对他人有没有承诺?对爱情有没有向往?是不是想出去旅游?是不是很想念家乡、想念爸妈?是不是想追求一样东西,想和一些人一起走?我相信这些都是直接能得到明确答案的。

那么好吧,不要拖延去完成该完成的事,不要背信去遵守该遵守的承诺,不要怯懦去追求想追求的爱情。不要犹豫,迈开步,提包就走,不论是另一个陌生的城市还是熟悉的家乡……于是生活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趟出来的,并没有那么多想得明白,并没有那么多设计好了。人生有时不一定要用大脑,而更多的是用心。

说到最后,和君对我来说,就是那一个我想要触及的地方,那里有一群人,是我想要一起走的伙伴。来到这里之后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加坚定地要和其他人一起走下去,因为这里有一种温暖的力量,那是志同道合的人们内心的共振。那一幕幕感动的画面,也逐渐在心中刻上了深刻的烙印:三面时看着先生眼睛的那句“能坚持”;大课时闷热的空气和汗水的味道,抖动的班旗,聚光灯前、书案旁的先生;晚会上热烈的气氛、奔放的舞姿、此起彼伏的口哨;轰趴(Home Party的译音,指家庭派对)时蜡烛跳动的火苗、夜里清凉的月色、晨曦初露时的恍惚和困意、大脑里塞满的不同人的不同故事和震撼……

和君带给我的感动,从一开始,就那么浓烈,甚至有点让人受宠若惊,让人透不过气来!

也许相知的理由千奇百怪,可相守的理由大抵只有一个,不过是“情义”二字。也许在想得不那么明白时便相守,可是终会在长相守中懂得“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已。有很多事情想不明白、没有理由,却比想得明白更重要,更需要投入时间,比如承诺、比如信义、比如感情。且行且珍惜。

【在平凡中坚守自己的不凡】

(和君商学院第五届学员)

大二一次开学的班会上,当时的班主任老师问出了我此后大学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二年)一直在思考,并在工作以后又用了一年时间去反思的问题:

你想过怎样的人生?

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是我加入和君的起因。

一、少年时的梦想

从小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尤其爱看历史书。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故事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尤其是当我幻想着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时。在中国的史书中,历朝的政治家是最重要的主人公,于是,这样的阅读体验也使得政治家成为了我心中唯一的英雄。或许是太多次代入历史人物的经历中,慢慢地我也开始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应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应该做一些大事。

在现实中,我生活在一个商业不发达的小城市,居住在一个政府机关聚集的区域。我的父母并不是公务员,而是经营着一家小店,经常在年底的时候向周边机关单位的头们打点,从而保证来年与这些单位的生意往来,因此使得他们对“官”们有一种特别的羡慕。而这段经历,也使得我从小有一种潜意识的冲动,要当“官”去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局面,不再让我父母辛苦赚来的钱转入到某些人的手中。

这样,来自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刺激,使得我把当政治家,改变现实的不平等作为了儿时最大的理想,并不断地得到自我强化。这个想法甚至一直影响到我高考填写志愿。

不管这样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多么的幼稚,但这个青涩的理想确实伴随了我很长时间,并且这种情节,这种莫名其妙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还会不时地影响到我的情绪。

二、象牙塔中的空想

进入大学后,面对精彩的世界,我一下有些手足无措,只觉得样样都好,虽然心中那少年时的懵懂理想还在,但是却苦于未遇良师,不知当如何下手。

很快进入大二,我遇到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于是,我也很认真、很辛苦地去想,自己究竟要过怎样的人生。然而,对于一个对社会是什么、生活是什么完全没有正确认识的大学生,要做人生的思考,实在是一个笑话。

从前,我一直对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词语冷笑,认为这是几个最虚伪、空洞的词,只是使一些人产生无谓的崇高感。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时,才发现,这才是大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在我们思维最活跃,思想还不成熟,同时最不用承受生活压力的情况下,完成自己思想的发育。

虽然在此后的三年中,我也不断地去做各种尝试,也获得很多非常宝贵的人生体验,这些体验以及友谊的收获使我今天仍然受益匪浅,但是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却始终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规划。在校园里,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洗礼,没有见识过社会的激烈竞争,没有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所有的思考都是空想,更多的是想象。

这种对未来的惶恐,使我虽然对本专业没有太多的兴趣,但仍然选择了保研。这恐怕是我潜意识中作出的逃避的选择。后来我也想过,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勇气跳出过去的围城,去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社会学科类的研究生。在反思中我把自己的这种盲从归结于多年的中国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在乎的是别人的看法,是父母的期望,而忽略了真实的自己,忘了去追问和追寻自己内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