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4184200000057

第57章 成长足迹,蜕蛹化蝶(11)

对于这一点的认同,与自己当时刚刚结束的美国三个月的实习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出国之前,似乎总有好多东西去追,每天忙碌充实,不亦乐乎,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所有可能的荣誉和机会。出国之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多元化,以及个人选择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突然发现曾经认为难得的在乎的在这里很容易得到,而这时才发现这些对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那什么才是自己真正该追求的呢?经历了初期的热闹和新鲜之后,隐隐觉得自己竟然还没有学会如何完全独立地规划自己的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纽约,感受不到什么主流的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大家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千差万别。自己一方面认同这样的多元与自由,甚至非常欣赏大家对于个人选择的高度自信、专注投入和由衷快乐,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迷失、不解、困惑。迷失于失去灯塔看不清航向的不知所措,不解于没有压力、随心所欲之下的成就和快乐,困惑于笃信已久的标准的适用性、准确性。明明感觉这边的生活更关注生活的本质,更加简单、快乐,但又担心相对宽松的环境,会让自己斗志消磨、战斗力减弱。一段时间,曾在这种矛盾和不解中困惑、迷茫,对于以往所认为的“优秀”“成功”标准产生了怀疑。在国内习惯了忙碌习惯了压力,而在这边待工作生活适应之后,反而感觉很不习惯没有紧迫的压力和动力,有了更多时间独处思考,就越发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

回国不久,就参加了和君。从《心有理想,春暧花开》到《三度修炼》,从“不可一日不读书”到“不可一周不锻炼”,从《早晨从中午开始》到《高手身影》,从《伟大的博弈》到《激荡三十年》,内心在一点点沉淀,视野在一点点扩大,理想在一点点凸显。这一年,从书本里、从课堂上、从论坛中、从老师和同志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读了一些好书,养成了一些好习惯,肯定了一些价值观,改变了一些处事方式,调整了某些心态,结识了一些优秀的朋友。一年里经历了和君、毕业、支教、出国工作,去了敦煌大漠,去了阳光加洲,去了大学城波士顿,看风景、学人文、品生活、读人生。

同样的时节,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工作,不同的心境。这一次再来纽约,少了浮光掠影的聚会应酬,多了充实有趣的学习交流,少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了踏实稳健的沉潜内修。而这,都是因为内心有了强大的力量、有了真正的追求!这份力量、这份追求,来自和君!

工作得心就手,与同事关系非常融洽,在公司的八小时总是充满了快乐,而工作与生活也有很好的平衡,业余时间参加了国际中心的活动,了解到了诸多形色各异的生活经历,有空就到论坛上看看大家的近况。想想一年多前,就是在类似的状况下,自己却一度觉得不知所措、失去方向。而这一次,因为和君,又可以一如既往地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丰富,过得有目标有劲头,完全换了一种生活体验。也不再总带着一份功利心,抛开了浮躁,常常能体味到沉下心来做事的感觉。而在这个过程中,速度、成效已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重要的是每天都在努力,都在进步。

和君给我的改变并不是因为某句特别的话或某个特定的方法,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完成了心态的调整和目标的定位。和君看重理想,和君更教导我们落地,给了我们灯塔,并为我们铺好了道路,让我们安心、踏实地走。这边的生活相对简单,在这种简单中更可以细细体味自己真正看重的价值,更容易撇掉一些装模作样,也更有相对宽松的环境实践生活学习的好习惯。在这边的静心体验也算是对于离开大家、错过太多精彩这个遗憾的弥补了。

二、收获·体验

知识层面的收获不必多言,逐一翻阅一年的学习笔记,从几大主干课程的知识架构体系到具体的枝叶脉络都有记录,这里想提下自己感触最深,最为新鲜的话题:对资本和产业的理解。

来和君之前,自己完全不懂资本运作,没有产业概念,而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课外资料的学习,揭开了资本运作的神秘面纱,并从一个个实际的案例中领略了资本与实业如何互相促进、相互影响,见识了资本的致命与制胜,明白了资本在企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听了先生的课后再来看仰融、唐万新,那些操作手法就变得鲜活起来。

曾一度关注咨询业,学过些做案例的方法套路,到了和君一看才发现这些最多算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基本流程,而对于大多中国企业真正面临的生存、发展、壮大的问题贡献不大。结构失效是比运营失效更为严重、更为普遍、更为关键的问题,进行战略咨询需要先从产业结构的大蓝图中看企业的处境,进一步发现问题和契机,从而就问题或就发展制订方案,这时才可能需要用到那些战术层面的技能。

一个中远修船打造了一个世界级修船航母!一个陕鼓发展为一个蓄势待发走向全球的中国西北装备工业控股集团!一个潍柴成就了一条中国重汽产业黄金链!

每每想到这些案例的深远影响,不由不让人充满振奋之情,对亲自促成这些重大发展和变革的咨询师们景仰、敬佩,对这份妙手回春、化腐朽为神奇的职业向往、追求!

在和君的收获,更重要的是精神、品格和修为,是对于深藏水下的“根、本”意识的唤起,是撇去浮躁、沉潜内修心态的培养。无论来自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什么行业、在何处境况下生活,有了这样的基础、沉淀和习惯,日子过得更为敞亮、明确,为人处世也更为谦逊、友善。心里已播下的“立人”、“达人”的种子,也日益茁壮。

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因为看不到,容易被认为虚。而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大家又都有体验,这个层面的问题最难解决。有时是当局者迷,意识不到,但还有很多时候是理智完全认同,但心理无法接受。而和君,恰恰是在这方面做得出奇精彩!

正如孙孝立老师在一届毕业讲话中的比喻:“和君是一个道场,每个人都能细致入微地体察到自己在信仰面前的卑微,转而体验到因建立信仰而瞬间升华的崇高与伟大。”这个道场如此持久有力,一年来每每进入其中便被那一份超凡脱俗却又入世实际的气场所包围,那一刻,一切变得纯粹、清静,让自己在喜欢、欣赏的潜藏于心的那一个世界里天马行空、尽情驰骋。我们也曾在另外某个场合体验过类似的点燃,但与和君的点燃又有很大不同,想到了三点区别:一是境界,二是频率和激发点,三是持续时间。

三、境界

就激情本身而言,都是以个人的欲求为出发点,本无境界之分,但和君所点燃的这份激情将个人的追求与实现放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层面上,与某一群体甚至国家的命运发展相联系。这一份个人的追求就显得更为完美,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响应了心中讲求贡献、有所作为的理想主义雄狮的呼唤。

1.频率&激发点

就频率而言,听过不少励志讲座,看过不少励志书目,但大同小异的励志重复多了也就没有什么感觉了。而每次与和君的接触,都有种触动内心的感觉,而且每一次都有新收获。

和君的激励,频率高且激发点众多,这里是一个资源宝库。先是通过学院的能量点燃每一个人的小宇宙,再让这些爆发的小宇宙相互感染、互相激发,最后形成了一团火,时而激烈、时而柔美,熊熊燃烧、不灭不息。

从意味深长、趣味盎然的课前秀,到精彩振奋、指点江山的课堂内容,到警醒鞭策、朴素踏实的论坛帖,到开拓视野、深耕细作的课外讲座,再到温馨感动、群情激荡的学院活动,再到恳切真挚、倾囊相授的师生交流……学院的活动越密集,我们的激情就越澎湃激昂,大家的心连得更紧,达到真正的一路同行。特别是临近毕业这最后这一段,论坛上热闹非凡,而自己只能隔岸观火干着急,无法亲历,只能从大家的帖子里捕捉寻找,从一张张合影、一段段回忆中体味如此真挚醇厚的同志义师生情,乃至羡慕到感伤。

2.持续时间

激情只能点燃梦想,而习惯才能成就理想。和君激情之所以能够持久,是因为这份激情早已渗透到平实的生活中,已化为一个个如同穿衣吃饭般自然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成了生活常态。回味起这一份激情给人的感觉,早已超越了瞬间的兴奋,更多的是一种踏实、明了、安心。

在和君,价值观得以重塑,让我们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真正值得花工夫去培养的,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让我们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逐渐领悟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的真意:“倘若没有了人文关怀、人情温暖和人性光辉,那么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在世,当有肩担”“人生如莲”“同行的人远比去的地方更重要”……

在和君,有语录,更有行动,理想中的宏图远志与生活中的点滴习惯相得益彰,让弟子们在抬头看路的时候,没有忘记低头走路的重要性。

四、职业·理想

关于理想,一直以来自己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一个个具体的职业机会上,很少考虑长远的职业理想。一度认为做好眼前的事、努力做有意义的事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理想的重要,没有意识到肩上本应负有的担当。

来到了和君,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触动与震撼后,所有的这些无知与不在乎一次次遭遇了冲击和重塑。我们要关注每一次触动,因为它们的背后正是自己内心真正在乎和看重的。一次次的触动,渐渐连成一条线,扩成一个面,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

没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光芒照耀,人生终将黯淡无光、度日如年!先生恳切的呼吁又在耳边响起:“弟子们啊,请学会思考和感悟吧,因为我们要做思想者!请学会演讲和写作吧,因为我们要做布道者!请学会操作吧,因为我们要做操作者!” 是我们看清理想,明确志向的时候了!现在我还无法给自己职业理想一个清晰的定义,大体还只是有了些感觉。

什么是理想?不是功名利禄,不是丰功伟绩,未必是无私奉献,未必是舍己为人,可以很低微,可以很琐碎,但在低微和琐碎的背后是一颗崇高、广博、坚毅的心。懂得真正长久的快乐来自于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为着达成这份贡献的成就与满足,不懈地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承诺。

陶行知先生辞掉官位,脱下洋装,换上布衣草鞋,带着《平民千字课》跑遍半个中国,走遍市井街巷、山沟乡村。赤贫如洗,万般辛苦,却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遭遇经济整肃的寒流之时,福建、广东两省的一把手项南、任仲夷这两位年近花甲的开明老人,用官帽做赌注,迎着诸多批评,用无数的检讨换来了华南经济的复苏与开放。

人需要做些让自己在回首往事时感动、自豪、欣慰的事,一个“生不枉来”的生命应是由铸就这些事的琐碎所串联填满的。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见证了大国崛起,也即将见证世界秩序的变更与转换。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又怎可独善其身?!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现在需要由我们这一代为稍显稚嫩的经济注入内涵和底蕴。套用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对于中国文学的评论来讲中国经济:“只有在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上产生出真正具有我们自己特性的新经济成果,并让全世界感动耳目一新的时候,中国经济也许才会真正趋向成熟。”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触动,渐渐明白了自己想做的就是真正能够有助于中国民族企业做大做强的事业!激动于陕鼓集团、中远修船等一个个“死企复活”、变更产业格局的鲜活案例,振奋于唐骏先生“中国从来不缺少创业者,缺乏的是如何将企业从1做到100的职业经理人”的言论。不论是咨询或是职业经理人,只要能够切实地帮助我们民族企业铸就基业长青,这就是我的理想。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在经历多年的实战之后,能够回到校园或以另外的途径,将自己所整理的所学所识与大家共同探讨并加以传播,加入到和君学派中来!

我计划在美国的这几年时间,了解美国企业及社会文化、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并利用这边的便利条件,多走走多看看。还记得和君第一篇必读帖就是学会观察,下边就写一点自己的观察心得。到美国这半年多,从不少细节中体会到了工作上的一些差异,当然,这仅限于我们公司与以往的工作实习公司间的对比,也仅限于自己所接触的人群对比。

1.沟通&简单

公司整体的文化比较宽松、灵活,几乎是自我管理,当然,这在华尔街的公司中极为少见。公司目前的规模是全球1000多人,结构非常扁平化,任何员工的名片上都没有头衔,只写部门和公司。公司在全球的办公桌都是没有隔断完全开放的三角小岛形,非常便于沟通。我们的桌子上总有吃不完的各式零食,还常会有同事带自制的点心来。这些小食品虽然廉价却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交流、营造了氛围。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的合作非常愉快,也在寒暄中彼此了解各自的近况。工作中充满了快乐,也能在每天大量的沟通中从同事身上学到不少技巧。公司的与众不同在做实习生时就感受到了,每一天到公司就有许多其他部门的员工前来介绍问好,跟组里同事聊天时随口讲起房间里暖气坏了,第二天就有两个“高层”亲自来过问。实习期结束时不禁由衷感叹,还没有见过如此快乐工作的一群人!

我所在的组负责整个公司的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信息化,因而常常需要与各个部门负责人打交道。由于很多流程细节的变动,都会影响诸多相关人员,我们在任何流程变更实施前都会充分征询各部门负责人的意见,而这种沟通并不需要上升到相对应层级间的交流。经过几个月的熟悉,我这样一个新人就可以完全负责与几个部门的对应沟通。在与各部门的“头”交流过程中都完全感觉不到职位差别,这样就不会把权力、职位这些因素带到具体事项的讨论中,能够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使得工作更加纯粹、专心。

2.效率VS质量

还记得第一次看美国银行的柜员点钞,那速度、那手法,惊讶至极,实在是太慢了,与国内的柜员水平相去甚远,完全是一张张从左手倒到右手。后经考查发现,这里全都是这样的。这是件挺小的事,见多了会发现有不少这样的小事,与我们国人使用的灵巧变通的方法相比,外国人似乎是在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