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很残酷。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路上,是各种各样的欲望陷阱。如果不是被欲望所吞噬,而是在欲望中不断反省、不断自醒,就能在欲望的沟壑里,找到了幸福的真谛:只有让欲望变得单纯,才能既享受财富又不落欲望的陷阱,只要淡泊名利、清净无为,才能挣脱欲望的枷锁,放飞心灵的自由。
活出真我,幸福自然生
名誉和地位可以说是欲望的代名词。而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而对很多人来说,满足自己的欲望,拥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等于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这是一种被欲望扭曲的人生观。人生的幸福和价值,不在于成名、成家与否,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而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去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享受了人生,体味到人生的幸福。
焦耳,这个名字我们中学学物理时就很熟悉,人们为了纪念他所做的贡献,将物理学中“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从1843年起,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化,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热质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他前后用了近40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最后得到了热功当量值。
事实上,与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是第一个发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1848年,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使得这一定律被人们承认的时候,名利欲望的膨胀驱使焦耳向迈尔发起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对于热功当量的计算是没有完成的,迈尔只是预见了在热和功之闻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但没有证明这一关系,首先证明这一关系的应该是他焦耳。随着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的扩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下,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指责。迈尔承受不住这一争论和批评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来否定迈尔的科学发现权,使得迈尔陷入有口难辩的痛苦境地。这时,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因故夭折,内外交困中的迈尔先是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得了精神病。
当年的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今天人们仍然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为争夺名利而导致的失误,也为人们世世代代所遗憾和谴责。
欲望是人的本能,对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甚至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从而忽视了人生的最终追求——幸福。好像是否成就了轰轰烈烈的功名,是否成为名利双收的“家”,就是人们衡量生存价值的惟一标准,这不啻是人类文明的堕落和浅薄。
现在,人们尤其是家长们最热衷谈论的话题全是高考分、考大学、出国深造、做官、成专家之类,其结果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生命价值的深度和广度,怎么能与成名、成家、做官、赚钱等划上等号呢?人们如此看重动利名望,一旦争名夺利失败,便一蹶不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热情,从此人生变得暗淡无光,这实在是当代人的悲剧。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对名誉和权力的追求应该注意节制。不然,把名誉和权力看得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岂不是将人生过得过于功利和枯燥了?自己那美好的人生岂不是要大打折扣了?
不可否认,进入了权力中心的人,自有许多政治的、物质的、名誉的利益,不但能有权,还可以有享受。正因为有利益,有诱惑,才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去追求。为官当政,有权有势,众人之上,能够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左右一个城市、一个乡镇、一个单位的历史,所以有一种干大事的感觉,因此,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想方设法做官的人,可以说是摩肩接踵。尽管当上官很得意、很快乐,可是权力也伴随着许多的烦恼和风险,有权在手所受约束也大。对待上下左右都要小心谨慎,而且由于权力、地位与名利连在一起,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争夺权力、地位的斗争,这种斗争往往环环相扣,一旦陷入其中。便会越滑越快,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从古至今,围绕着权势曾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演出过多少令人扼腕的悲剧。还有那些当不上官的人,他们不但自己饱尝无奈、愁闷、痛楚,还给家庭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说人生诸多烦恼,多由贪婪权势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贪婪权势招致。因此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都得取之有道。
对每个人来说,我们都希望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品味人生的幸福。
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发财,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下班按时回家,每个月领着不多不少还算说得过去的一份工资,晚上陪爱人在家里看看电视,周末带孩子逛逛公园,年轻的时候打打篮球,年纪大点练练太极拳,不生气,不上火,知足常乐,长命百岁。这样的人生可能看起来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闲适”给人带来的满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劳累、费心劳神追求功名利禄之人所体会不到的。所以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国王的权势。
总之,人生在世,功名利禄只是一些身外之物,只要我们努力地前行,真实地面对我们所拥有或将要拥有的一切,我们才会发现,能满足一个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仓促下台的匆匆过客。人生何其短暂,我们不能为了权势、名利等身外之物,而忽视人生的幸福。名誉与权势,皆为身外之物,也是水流花谢之物,一味地去追求它们,只能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想要获得幸福,你不妨尝试活出真实的自我,相信,很快你就会体味到幸福的感觉。
给予就是一种幸福
欲望让我们面对名利、地位、权势等“孜孜不倦”地追求,我们不得不戴上面具生活,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在林林总总的世间诱惑中,我们忘记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渴求那些身外之物,却忽视了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无尽的欲望,我们的人生脱离了幸福的轨道。
其实,与其在繁复的各种欲望中透支自己的人生,不如静下来,用心去体验一下幸福的感觉。当我们不在索取的时候,当我们尝试着给予的时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只是欲望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失去了幸福的方向。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办公室出来时,看到街上一名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触摸它,脸上满是羡慕的神情。
埃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请问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美元?”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埃罗猜小男孩希望的一定是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男孩,然后问道:“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埃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但是,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网步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节礼物,他不用花一美元!将来,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辆一模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节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事实就是这样,一味地索取,一味地获得,只能让我们成为欲望的奴隶,当我们试着给予他人的时候,我们就会体会到一个人的快乐,如果你是给予方,你自己会快乐,同时接受的人也会快乐,这样你就拥有了双重快乐。给予的快乐,同样也会引导你走向幸福。
快乐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赋予的,抛开烦恼,用另外一种心情审视周围,也许得到的快乐会更多一些。生活有着它丰富的内容,它也会以多种方式给予你无尽的快乐。只是有些人一开始就有些误解,总以为只有从生活中索取才能使一个人快乐。其实不然,站在生活这一繁琐的课题面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给予比索取更让人觉得幸福!
怀着平常心触摸幸福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现在的人们感到压抑的概率是20世纪50年代的10倍。不管生活多么富裕,贫富差距却总是存在的,你有钱但是还会有许多比你更有钱的人,而人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愿意拿自己跟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比来比去,那些处于下风的人心里就会酸溜溜的,那些占了上风的人心里也觉得比别人没强多少。商品时代培育出来的商品意识、商品情结,只会使人变得比以往更贪婪、更好高骛远。越是看重金钱和物质,人就越不容易满足,心理也变得越脆弱。
其实很多时候,不要面子,会活得更好。面子只是一种表面的尊严,过分维护这种尊严,往往是内心脆弱的表现,会丧失自我。要面子是许多人获得简单和快乐的最大障碍。面子其实是一种虚荣,它和道德相比,只不过是一抹浮云和一阵轻烟罢了。
爱面子实际上正是信心不足的表现,爱面子的人将一直在别人的眼光和尺度中生活,幸福是别人眼里的幸福,痛苦也是别人认为的痛苦,他们全部的生活目标就是简单的一句话:过得比别人好。而真正自信的人,是不会去背负虚荣的十字架的。他们正是在坚韧地、踏实地相信自己,承认自身的价值。
在虚荣的人眼里,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要比别人好,得到的表扬要比别人多,学校的名气要比别人大,学的专业要比别人好,分的单位要比别人强;爱人在单位里地位要比别人高,工资要比别人多,人缘要比别人好,提升要比别人快,部门要比别人显要,成绩要比别人突出;房子面积要比别人大,装修要比别人豪华,地理位置要比别人理想……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比别人更努力地去奋斗、去苦干。但比较是永无止境的,这件事刚比完,那件事又来了。在没完没了的攀比和较量中,我们渐渐失去了本来可以拥有的闲暇和轻松,心情越来越紧张和焦躁,感觉越来越累,快乐越来越少,无休无止的追逐和竞争,让我们身心疲惫。
这又何必呢?人家有人家的生活,你有你的人生,幸福的形式是千差万别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别人都是毫不知情的旁观者而已。同样的道理,别人的痛苦你感受不到,别人所谓的幸福极有可能只是一种假象。一个住别墅的商人可能欠债百万,一个开奔驰的企业家可能已经濒临破产,一对手挽手走进饭店的夫妻可能刚刚协议离了婚……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别人的身上,实实在在地过自己的日子吧。
商品社会使得我们很多人误认为财富就代表着成功,在这种背景中,消费的目的不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炫耀或是用来证明自己,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严重脱节。今天张三买了一双名牌皮鞋,你明天一定要去买一双比他更名贵的;明天李四买了一辆汽车,你后天一定要去买一辆比他更高档的;别人的每一次消费,都会触动你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尽管你处处都占了上风,也终于博得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但自己却早已心力交瘁,幸福没有找到,时间和精力却在“表演”中飞速流逝了。
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本来就很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人的价值是由实力决定的,不是靠作秀取得的。法国前总理朱佩一次视察某地,拎着个超级市场的塑料袋,接受采访时,这个袋子也一直拎在手上,很自然的样子,没有谁觉得他寒酸,没有谁觉得他不够绅士,相反,人们投给他的都是钦佩的目光。由此可见,身份不是由派头决定的。
现在有些人急切地希望成功,成功后也喜欢炫耀,希望及时挥霍成功果实,其典型表现就是大手大脚花钱给别人看。特别是在熟人和亲友面前,迫切想显示自己的财富。而那些真正成就了事业的人,反而能够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有一次,亨利·福特到英格兰去,在机场问讯处他询问当地最便宜的旅馆。接待员看了看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个超级富豪--全世界都知道的亨利·福特。就在前一天,报纸上还登出了他的大幅照片,说他要来这儿。
接待员说:“要是我没搞错的话,你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我记得很清楚,我看到过你的照片。”他说:“是的。”接待员疑惑不解地对他说:“你穿着一件看起来像你一样老的外套,要最便宜的旅馆。我也曾见过你的儿子上这儿来,他总是询问最好的旅馆,他穿的也是最好的衣服。”
亨利·福特说:“是啊,我儿子好出风头,他还没适应生活。对我而言没必要住在昂贵的旅馆里,我在哪儿都是亨利·福特。即便是在最便宜的旅馆里,我也是亨利·福特,这没什么两样。这件外套,是的,这是我父亲的,但这没有关系,我不需要新衣服。即使我赤裸裸地站着,我也是亨利·福特,这根本没关系。”
是的,可能你的外套比亨利·福特的高档,可是,这能说明你比他更有钱吗?可能你住过比亨利·福特更贵的旅馆,可是,这能表示你比他更有身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