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职场末流人演义
421700000001

第1章

作小商人十几年,曾在某生意上大捞过一笔,于是贪念顿生,决心搞起一个自己统治的单位,没曾想三年下来尴尬不已。声名倒是很大,形象自认不错,可就是赔钱。于是我的风水又转到了写点文字上来。

这文章很难写,因为小商人的故事非常零碎,难以成就文章体系,不知从何着墨。为商者,位于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这“上九流”的末尾,故而称之为末流也。中原儒风盛,商贾自古位卑。然而为商十余载,三教九流之交,孔方兄的折磨,官绅的纠缠,千头万绪,奇闻逸事多不胜数,可写之处似乎很多。布置了书房,一连呆坐了好几个晚上,正文只字未写,短文小诗只拼了几句,自己索然寡味。

又翻起《孙子》来,看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觉得十余载对小商人的观察,也绝不雷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名巨贾的传奇,更不似已有文艺圈所传播的连续剧、小说或什么雄文。于是又兴趣徒增,决定来个中篇,或者写着写着成了长篇,以将小商人的所行所历奉于诸君,警之于其败绩处,同喜于其成功处。

自古为商者,莫不敬仰陶朱公,甚而有许多人供着他的牌位,与七十二位全神或者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之位并列。我的一位懂史的商界老友也告诫过供奉之事,可是每到得意了,心下就搁到一边了;每到尴尬了,又愁得没了力气,懒于书写牌位。大抵因此,最终到了这步尴尬田地。于是找了借口,与妻商定了,来用用笔杆子吧,兴许能有点儿出息的。

写东西也没有供奉谁来保佑。

曾想供奉孔丘老先生的,自春秋以来他是圣人么。但他的文章真出于自己亲手的太少了,这恐怕对我这个想用笔杆子挣生活的人不利。何况他又是有俸禄的,自然类似我这种没有俸禄的举人老爷,不好供他的牌位。

又想到供奉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经过思忖,他亦是官老爷作家,不是靠笔杆子求生计的主儿,自然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群族,也算了。

还想过供奉鲁迅或者哪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志保佑保佑,然而没有一位是被人供奉成神的,又算了。

算了,供奉问题暂且搁置起来,现实是,我必须赶快写出来,才好。

提起这十几年的经商之路,真的感慨良多。不妨也来几句不是诗的话勾画这个轮廓:

世在毛氏后,无商万事休。

奸狡警人智,诚信助尔谋。

起跌潮汐事,穿梭日月愁。

功成冷箭至,败临君子候。

骄时泪也藏,馁日笑必留。

中庸又罢了,无险事更休。

《末流人演义》开篇之后,我发现一个规律。人冷静了,清醒了,似乎顿为释家高人,万念千情皆无所谓忧,无所谓喜,没了分毫的认真气,没有任何论理的必要。于是认为写字、化人、论理纯粹多余。

而酒后,哪怕是小酌,瑕疵必辨,分毫不爽。老驴撒得一屁,也必究其影响、成分。于是又觉着不写不行,还要细写多写,最好能将末流人的千奇百怪、点点滴滴全部抖落出来。

醒着做人,万事无所谓而已。一路闯去,丑为美,非谓是,恶则善,坏即好,莫衷一是,稀里糊涂。此种心性,必能轻取高俸,斩获巨资。故举凡古今做成一品者、昏君者、安乐者,少遗雄文,少有惊世骇俗之篇传世。

醉了居家,竟然要弄个毫厘不爽。认真起来,高歌起来,美中丑,是处非,善外恶,好边坏,清如明鉴,又恼又恨。此种心性必致穷途末路,流氓刁民,穷困潦倒。或偶有人敬,必是摆设,心下愈发忿忿然。于是下笔千言,欲警当世,教化后人。故大抵中外哲家、文圣,多隐居为文。隐而文,必留篇骇人,数世不朽。

俗世之中,于是有两种人,酒徒骂君子为毒瘤,醒者看醉鬼为疯癫。

我则何如,醒而处世,醉而为文?醉后处世,醒而为文?醒而为文,不知所云,学舌颂功,于子孙无益,害人匪浅;醉而为文,精彩纷呈,令人惊叹。唉!虽今生沦为末流,也还是醉而为文的好。

即将展示给您的这本《末流人演义》,以杨域平为红线,把许多上世纪90年代小商人的零零碎碎串起来,描写出一个庞大的小商人阶层。对于小商人的描摹,是自古文人不屑一顾的事情,我或许会掏力不落好,随他怎么,还是要写。

小商人阶层庞大到什么程度,不言自明。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无论你吃早点,还是买烟、买菜、买馒头、买衣服、袜子、鞋帽,即便是上厕所,也要同他们打交道,可以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然而,谁能将他们的真实生活娓娓道来呢,谁去真正关心过他们,给他们哪怕一句暖心话呢?几乎在中国文坛还是空白状态。

之所以选定这样一个人群着墨,除了填补文坛空白,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这个群落为社会为人民提供了难以数计的便利。他们不但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而且为国家交纳了大量的税金;他们从来不会等、靠、要,而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奉献社会。所以,这个群落大体上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他们也有若干男盗女娼的行为,那只是末流人群的落败者,不是主流。

其二,这个群落的思维、处事、生活等模式优于很多群落。思维上是超前的,往往充当种种潮流的掀起者,任何阶层大讲解放思想、观念更新,与之相比都是逊色的。处事上,诚信被奉为至宝,任何小商人都清楚,自己不讲诚信将遭到灭顶之灾,并且谁对他们不讲诚信注定要被还以颜色,然而其他阶层只是口头喊诚信,做起来根本不讲诚信,比如朝令夕改,比如,比如。生活上极为勤俭,他们靠牙缝里攒钱,极少铺张浪费。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之所以没有灭失,全仗着他们支撑。凡此种种,于是要动笔写这个群落。

小说写于2001年,按照我最初的计划,完成了前部,后部要等到2011年着墨。因为我必须等小说里的主人公们发展、变化十年之后,才能切实证明我对这群人的上述良好判断。

但前部的故事是完整的,主要写了老九杨域平、瘸子肖竹等一群青年小商人的爱恨情愁、发展变迁。展现在您面前的是一个如此丰富、如此真挚感人的巨幅画卷。

2001年3月13日于自在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