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情剑山河
42200000064

第64章

后记春风桃李一杯酒

夜雨江湖十年灯

《情剑山河》的创作历程终于结束了。这段漫长的历程从2004年11月,我过完二十三岁生日不久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2008年3月,我本人已踏入奔三的老女人行列了。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而我的芳华就在这千余日的笔耕铸剑中渐渐耗尽了。古人道:千日练剑,如今我的剑已练成,然而放眼江湖,武道渐衰,玄幻、仙侠、神魔、修真、穿越已形成一阵阵疯狂的浪潮,冲击着传统武侠的空间。拔剑四顾心茫然,大梦已醒,江湖却忆不是当年的江湖。我们这种严肃的传统历史武侠却当何去何从?

回溯我的武侠创作历程,是从1998年9月开始,即我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刻。而在那之前,我甚至没有完整阅读过几部武侠作品,所凭借的不过是少年时代从评书、影视以及同学口中零星讲述中获得的一点印象,以及青涩年代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事实上,当时我刚刚走过修道院一般的中学时代,对外边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在音乐美术、舞蹈运动等个人特长,或是在流行时尚、政治时事的了解方面,几乎一无所长,即便是在文学写作方面,也只限于“敢写”而绝非“擅写”,功力平庸得不会比我身边其他人高出多少,对唐诗宋词、历史典故的了解也仅限于从前的课本内容,外国名著对我而言更是未知领域,甚至不知道张爱玲、沈从文!现在看来,当年的我简直是十足的菜鸟,但居然就蹒跚地踏进了江湖。

1998年12月,我的第一部练笔之作结束了,共六万字,才勉强够一个中长篇,无论从笔法、情节、人物,还是从武功描写来看,简直是一无是处,最具有黑色幽默效果的是,我居然将从前在太极拳中看到的一招“野马分鬃”改成“野猪分鬃”,嵌入了书里的打斗情节,而大一的体育课上,老师教给我们的课程就是太极拳!这一招“野猪分鬃”,处自此成为了大学四年中班里的一个经典笑话。

第一部作品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它的意义是使我摸清了武侠创作的门路。从那之后,我的武侠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一面潜心阅读金庸、梁羽生的武侠著作,一面着手创作。我身边的武侠迷多有迷恋古龙的,但我实在忍受不了那种将杀人当儿戏,视女人如草莽的作风,因此直到大二毕业,还是只读过他的《绝代双骄》与《天涯、明月、刀》。在这一段时期,我的创作效率基本是一学期一部,长度从七万至9万不等。这一时期我的武侠创作,基本还是未脱出传统评书“奸人陷害——满门遭难——孤儿学艺——复仇昭雪”这一模式,显得老套单薄得很。其中尚有一段颇具讽刺意味的插曲:我应同学的强烈要求,决定在作品中添加一些艳情镜头,并准备作一场床戏描写。然而,在当真到了那段情节时,我居然临阵退缩,最终不得不草草收场,只以一连串省略号代替。这长达半页稿纸的省略号,成为了继《野猪分鬃》后班里的又一个经典笑话。

在大三的下学期,我的武侠创作发生了质的飞跃起。其时我已读完金庸的全部作品,正在加紧研读梁羽生,连带着也读一些古龙。不能不说,在这些前代名侠给了我很大启示,特别是金梁二位,更是彻底影响了我的创作思路。而与此同时,我的人生信念也发生了彻底改变,从前发愤学业,考研考博的梦想因英语成绩而破灭,壮志全消,过去的理想支柱轰然倒塌,这就促使我改将小说创作确定为新的人生理想,改弦更张;而情海中的种种凄风冷雨、血泪伤痕更使我对身边大多数的毛头少年失去了兴趣,更对他们身上的种种缺点劣根产生了深刻的厌恶与鄙视,转而欣赏比较成熟的男子。秉承这一理念,我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第一次塑造出了一个比较成功,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形象:一名颇似杨逍般孤傲率性,更有些偏激的白衣中年男子。

大四上学期,我遵从老妈的安排复习考研,事实上,我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对考研一事既无信心,也未抱任何希望。但在席卷大半个班级,近乎疯狂的考研热潮中,亦有些把持不住,身不由已。考前复习是艰苦的,但越是艰苦枯燥的环境,越能激发出人的创作灵感。而这一时期,网络已在校园里普及,虽然遭到许多道貌岸然的卫道士、伪君子们口诛笔伐,但时代的潮流是挡不住的。走进大大小小的校内网吧,流连于各个初具规模的武侠网站,如****公益图书馆,金庸茶馆,金庸客栈,羽生堂,观看全国各地侠迷的书评,忽然感觉自己原来是极度的渺小无知,甚至连知识面都那样狭窄,词汇都那样贫乏,然而,当时的我还是极有少年豪气的,非但未曾被这些如林高手吓退,反而被激起了一种勤学苦练,超越他们的宏伟抱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读了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广陵剑》,以及古龙的《楚留香传奇》、《武林外史》,玩了经典RPG游戏《仙剑奇侠传》,并构思了一部堪称我大学四年的最成功作品《华年玉箫》。

大四下学期,青葱校园生活已近尾声。我并未受考研失败的影响,还是按照正轨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找工作,同时也不忘将《华年玉箫》正式创作出来。那个学期的第一个月,是我创作得最疯狂的时期。每天早饭后就在寝室里伏案奋笔,马不停蹄,直到午饭时间,午饭过后提笔再写到晚饭,再从晚饭写到就寝……按这个节奏,每天至少能写五千字,仅仅用了一个半月不到的时间,便完成了全篇18.5万字的创作。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字数、质量,还是写作效率来看,都堪称我大学时期创作的巅峰。应该感谢我的同学们,她们对我的这部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每当我结束一天的创作,他们都会迫不及待的将当天新出炉的稿件借去,争相传阅,并与我讨论其中的人物、情节,提出建议。这一段时期,确实是我大学四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华年玉箫》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取得了成功,一扫大学四年武侠创作屡战不胜的阴霾,为我这四年的武侠探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连我自己也明白,此时我的水平,较之金梁古温等前辈固是远远不及,但比起市面上那些李凉、金康、巨龙生等三流作家,要胜过他们已是绰绰有余了!当然,这部作品远非真正完美,我便是从这部作品的缺憾中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以我的手法,若想突出表现刻画某个人物,绝不可将他作为故事的中心,以他的视角表达叙述。这条经验彻底推翻了我以往在创作中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的习惯,也造成了其后我的小说中主角黯淡,配角出彩的局面,同时由于我有将自我代入故事,推动情节的倾向,致使每部书中都有一名女角刻画得极为生动精彩。

《华年玉箫》结束后,我常常在网上度过闲暇时光。由于对武侠的喜爱,以及个人经历关系,我为自己取了一个极具煞气的名字:练霓裳。我便用这个名字活跃于****公益图书馆的各部武侠小说书友评论区,与观点不同者作各种各样的论战。当然,我自己也未曾想到,在五六年后,这个名字竟成为了自己的特殊代号,在梁羽生书迷圈子里闯下了小小名头,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当时我的打字速度还处在极度原始阶段,无法像别人一样注册QQ,天南海北地聊天交友,只能选择论坛发贴的形式与人交流武侠感受。其时与人讨论最激烈的问题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赵之争,一直以来我都对赵敏极度厌恶,而由于自身经历原因,自那时起我便对周芷若满怀同情。在那个年代,网上的声音大抵是拥赵贬周的占绝大多数,而我却坚决站在逆风方向与许许多多赵迷混战不休。实质上,当时我的功力即使是在****书评区这种比较低层次的武侠论坛,也是显得有些单薄的,若是现在倒有横扫千军的可能,但我与那些论友们都是年少气盛,不肯服输的时代,是以一场论战往往能持续一两个月之久,其时我还在****的梁羽生版块结识了一名叫作“张丹枫”的网友,和他颇拌过几句嘴,直至多年之后我终于利用QQ在网上寻到久未联系的他时,方始惊觉我们都已不再年轻了。还有一位“雪里红妆”,也曾在梁羽生版块与我并肩战斗过,如今却早已鸿飞杳杳,不知何往了。除了****,当时我还喜欢去网上惟上一一家梁羽生专题网站:羽生堂参观,但看到堂内诸多高手的精品文字,不由自惭形秽,暗叹才疏学浅,只敢作看客,从未在其中发过言,只对当时堂中的一位活跃人士“多嘴的江南”印象颇深。后来,我又找到了另一家与****相似的读书论坛:黄金书屋,时常过去发贴,只不过回复得不是很多。其时网上还没有多少原创长篇小说,我很想把《华年玉箫》传到网上,却因自己无法承担如此繁重的打字工作,又无财力聘请一专人打字,只得无奈作罢,这不能不说是大学期间的一大遗憾。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阅读的武侠以梁羽生为主,先后读完了《江湖三女侠》、《女帝奇英传》、《还剑奇情录》、《武林天骄》、《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大唐游侠传》,并连带着读了温瑞安的《血河车》与萧逸的《饮马流花河》。而当时还有一部书对我其后几年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便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事实上,在小学时代,我便听过由这部小说改编的评书,一上大学,便迫不及待地租来这部书,一气读完,它是我大学时代读得较早的武侠作品。但在毕业前夕,一种冲动使我重读了它,并对其主人公张丹枫极为向往,进而产生了一种以《萍踪》为蓝本,创作新书的欲望。其时我已从金庸的《鹿鼎记》中,对台湾郑氏的历史略有了解,是以头脑中灵光一闪,便将张丹枫的角色改头换面,扣在郑成功长孙郑克臧身上,而《萍踪》中的女主角云蕾,原非我喜欢的人物,是以暂未加考虑却对书中一个小角色脱不花极有感觉,思前想后,终于在历史中找到了一个能与之匹配的角色:台湾军师陈永华之女,郑克臧之妻。人物、时代初定,情节却完全没有着落。

2002年7月,我大学四年毕业,却因专业奇烂,家无门路的原因,没有找到工作,只得满怀迷惘地离开校园。我在校期间共创作了六部小说,第三部、第五部被高中同学借去,屡催不还;第一、二、四部在临行前,赠予了隔壁寝室一位低年级同学作纪念,自己手中只留下了最后一部《华年玉箫》,用以见证这个时代。

我回到了位于小县城的家中,本欲继续找工作,未料却被老妈逼迫着重新踏上了一条我最痛恨的道路:复习考研。明知无望,却还要去作无谓的努力,就如希腊神话中那个推石头上山的西齐弗一般,不能不说是一段最黯淡的人生。然而,人在忧患压抑当中,艺术创作能力往往会得到惊人的爆发,就在这个夏天,我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构思成了一部以《倚天屠龙记》为蓝本,对软弱无能的小男人极尽嘲讽能事的《天涯孤客心》。

至于这部以《萍踪》为蓝本,耗费了我多年青春与心血的《情剑山河》,它的真正开端是在那年9月的一个下午。炎夏已过,但秋老虎却依然肆虐,父母都出门上班了,家里空荡荡地,只留下我对着满桌的复习资料发呆。百无聊赖之下,不知为何竟动了出游之念,遂取出家里那台许久无人骑乘的老自行车,顶着下午一两点钟的骄阳,行进在感觉中已有些陌生的城市街路上,先是一路出城向西行了一段,随即又改变主意折返向东,向10公里外一座叫清河的小城进发。然而,待我一路跋涉,进入清河时,竟发现时候不巧,正是赵本山《刘老根二部》在清河开机的日子,处处封路禁行!碰了几次壁后,惟有怏怏返家。就在这看似炎热沉闷的一个下午,我不知为何竟灵感泉涌,将《情剑山河》的开头几章构思成型,并将几名主要人物设置完毕:郑克臧的前一半故事是大陆经历的,自然不宜用本名招摇,是以须用化名,以“雪竹”对“丹枫”最佳,陈永华之女如果单纯以脱不花为蓝本设计,未免戏份太少,情节也太过单薄,几经考虑终于将澹台湾灭明兄妹这两个人物与之合为一体。但郑氏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因此这个人物的名字自不可叫作“灭明”一类,而应反其道而行之,“思明”虽符合此意,但太着痕迹,故改为“思昭”,“昭”即是明,“思昭”对“灭明”,倒也工整得很。事实上,这个人物的身份设置,与其说是以脱不花为主,不如更接近于澹台灭明一些。女主角龙星儿自然是从云蕾脱胎而来,然而由于我不喜欢云蕾,对这个人物从名字到性格、形象等方面都设计得比较潦草,而第二男主角宗瑾,而是从我比较喜欢的另一个《萍踪》角色,锦衣卫指挥使张风府演化而来,只是那一天我未曾料到,日后这个角色竟会异军突起,抢尽主角的风头。之所以将故事的时代背景设置在康熙平定台湾前后,也是很有一些投机取巧的考虑,竟欲借古讽今,论述台湾问题,当时甚至还幻想作品大获成功,如《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引发战争。

从这个下午开始,我便不断为这部作品构思新的情节,并阴差阳错地记起多年前一部老电视剧《情剑山河》,老实不客气地将它的名字借用了过来。当情节构思到将近一半之时,老妈认为我在家复习效率太低,便将我送回学校,借住在一名已升为研究生的大学同学宿舍里。校园还是熟悉的校园,心境却大不如前,很有一种见不得光的“蝙蝠”的感觉。压抑黯淡之中,我居然极快地完成了《情剑山河》的整体构思,正是从这一部的构思起,定下了我今后创作以前人作品为蓝本设置上上部,下半由自己自己自由想象发挥的习惯。兴致到处,我甚至还将《情剑山河》与《天涯孤客心》的情节大纲写在纸上,与同学们共享。这一时期我还综合梁羽生的《女帝奇英传》与萧逸《甘十九妹》中的部分情节,构思了一部以丑女为女主角的作品,却一直没想到适当题目,直至不久前才将其定为《万里西风瀚海沙》,准备下一轮就将它创作出来。

那时我以社会无业游民的身份,混迹在研究生的宿舍中间,心中时时存有一份自惭形秽与前途茫茫之感,在这段黯淡而荒芜的岁月中,能给我带来一丝希望的东西,除了身边同学们的友谊外,便只有武侠。那段时期我读了梁羽生的《龙凤宝钗缘》、《冰河洗剑录》、《游剑江湖》、古龙的《陆小凤传奇》、《大旗英雄传》、《剑、花、烟雨、江南》《猎鹰、赌局》、《怒剑狂花》,并频频涉足****网,在那里的《神雕侠侣》书评区,与一名叫作“飘渺如梦”的网友就杨过少年时的叛逆值不值得原谅这一话题,从夏天到冬天,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想想也觉有些好笑,当时我对杨过少年时的行径是持坚决反对加憎恶打击的态度,然而经过这许多年切身遭际后,现在我反倒有些羡慕杨过的大胆叛逆了。只可惜这位“飘渺如梦”在2003年元旦过后,便渐渐自****淡出,其后网络茫茫,我再不曾遇见过他。因特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2003年,经历了考研再次失利的我闲居在家,日日以书籍与电视为伴。当时家里还未安有线电视,每天只有三个频道可供选择,幸而辽宁卫视每天上午四集连播吴启华版的《倚天屠龙记》,直至中午,确是能够引起我的兴致,雷打不动地看下去。而到了下午,便没有我喜爱的电视节目,惟有与我在大一时购买的那本盗版《宋词三百首》相伴,并立下宏愿要背尽书中之词。开头进展得尚算顺利,因为宋初作品毕竟是以小令为主,但到柳永处便遇上了难以逾越的困难,他的那些长调,以我当时的功力,看看便已眼晕!无奈之下,只得放弃逐首背诵的宏伟目标,只选取那些我看上去比较喜欢的篇目背记。苏轼的作品早已熟读多次,自然一背就成功,辛弃疾的《贺新郎》等几首作品,每一篇都够折磨我半日,其他如姜夔、周邦彦等人的作品更不必说。就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便这样糊里糊涂地跨出了古典诗词学习的第一步,其后更一发而不可收拾。

不久,一次偶然的招聘使我在家乡的一家事业单位获得了一份工作。从表面看来,这份工作确实是无懈可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字功夫,又可以交结县城中形形色色的上层人物,更能够与社会充分接触,一扫昔日学生时代闭目塞听的缺憾。初踏上工作岗位,工作却也不甚繁忙,于是,在办公室的工作闲暇,便习惯于作两件事:一件事是取出自家中带来的《唐诗选注》,选择自己喜欢欣赏的篇目强背硬诵,另一件则是重新拾笔,创作《情剑山河》初稿。开始时还心存疑忌,着意遮掩,不愿令同事得知自己创作武侠之事,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快这件事便像长了翅膀一般,在楼上楼下传得尽人皆知。我不愿家里知道我创作武侠之事,因此从不将作品带回家里写作,晚间又无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不得以惟有取出自学校带回的《诗经》猛读,再加上工作性质带来的强制性文字训练,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我的文字功力、诗词基础无不得到了大幅度加强提升,发生了质变。同年6月中旬,《情剑山河》初稿完成,共计13.5万字。

事实上,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初稿还是十分浅薄稚嫩的,每个人物都有些歇斯底里症状,混乱状态堪比琼瑶的《还珠格格》。然而,就当时来讲,这部《情剑山河》初稿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时我甚至还为它感到得意,后来更托一名在大学任教的旧日同窗组织她的学生,将这部作品打入一张软盘,并自费购置打印纸张,印了二十几份错字连篇的自制“盗版”,到邮局分寄给天南地北的老同学们。一番折腾下来,我手头上积攒了一年多的零用钱已损耗殆尽,而那二十几份打印版小说,有的在邮寄的路上莫名其妙地失踪,有些因为收件人跳槽迁址而流落不知所终,即便是顺利送到目的地的几份,也大多由于收件者工作繁忙,生活过于丰富等原因,被搁置冷落一旁,久久未得理会,真正阅读全文并予回复者,不过寥寥几人而已。这等结果自然与我的期望形成了极大反差,然而令我郁闷的是:我的两位同事老大哥,也可以说是阅读品评武侠的老前辈,在应了我的强烈要求读罢这部作品后,毫不客气地为我下了“文笔稚拙,人物呆板,一无是处”的砖评,这不能不说是对我的一个沉重打击。但当时我的意志还是极为强韧的,决意先保留初稿作为大纲,待再创作三至四部长篇,将手法功力磨炼得炉火纯青后,再精心打造《情剑山河》的正式版本,力求他日携这一版本正式踏入江湖,一鸣惊人,从此风头压倒韩寒、郭敬明等,成为金梁古温后新一代名侠。

抱着这个大胆而幼稚的幻想,我走入了2004年。就在单位简陋的办公室里,我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将《天涯孤客心》创作完成,共计25万字,居当时已创作的诸部作品之冠。非但如此,这部作品的文字运用、叙述手法、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等也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作为一部提高手法的试验品,已经算是很成功,并不见得比柳残阳、陈青云这一级别人物以及时下诸多网络武侠原创作者差了。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觉而已,未必是真实的状况。

在创作《天涯孤客心》之余,我也在不住反思《情剑山河》原稿,深深感到其中着实有许多过于幼稚化及简单化之处,如郑雪竹开篇时在酒楼上忽哭忽笑,借醉狂吟过于矫情;青枫庄擂台上崔氏兄妹向陈思昭挑战缠斗近于无理取闹;郑雪竹于梦中长篇大论地讲述自己身世来历,着实太过荒唐;宗瑾初出场时的台词太像土匪小头目,而不似国家安全部门高级干部,他与陈思昭初见时的对白更是毫无意味,罗嗦冗长的废话。后期的情节整体上虽好一些,但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硬伤:景云公主以红纱遮面,只肯令成为自己丈夫的男子第一个见到自己容貌,缺乏合理的缘由交代;赤血老魔仇视社会的原因也没有明白解释;崔秀秀在台湾最后一次出场后,对她的结果便无了交代;宗瑾应景云公主婚事前后的心理波动挣扎更是显得流于浅薄。最令人感到离谱的地方是:主角们在各自婚嫁之后,居然还敢于当着所有人的面,公然宣称自己所爱的另有其人,简直是《还珠格格》系列人物的再版;而宗瑾居然因忏情而自断一指,便更加荒诞不经了。漏洞破绽既已找到,便索性将作品从头到尾重新构思一遍,加以弥补修正。这番构思却淡不同于最初的情节设置构思,而是将所有的细节都重新设计过,几乎连语言词句都预先在脑中演习了一番,着实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思维过程。其中改动最大的情节是开头与结局,开头是从《桃花扇》中获得灵感,以一名普通歌女引出时代主题,摆脱了郑雪竹大唱独角戏的尴尬,也为陈思昭出场作好铺垫,避免硬着陆给人带来的不适之感;结尾却是几易构思,一波三折了。早在2002年我最初构思这部作品时,便曾设置过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一是遵照正史,安排郑陈死于冯锡范阴谋之下,台湾被康熙、施琅武力平定统一后,宗龙兄妹入台祭奠;二是郑陈在冯锡范迫害下侥幸脱身,台湾被武力统一后,二人流落江湖,在江南与宗龙兄妹偶遇,故事便于此戛然而止,其后的事情皆由得读者想象了。在初稿中,我采取的是第一种结局,事后感觉悲则悲矣,却太过草率无趣,而第二种结局又有《萍踪》故作“光明的尾巴”之嫌,反复考虑之下,终于参照《仙剑奇侠传三》的紫萱结局,构思了第三种结局:陈永华父女被冯锡范迫害,无奈自尽,郑雪竹却由一替身代他而死,侥幸脱难,隐迹山林,因屡经患难,忧思深重而面容苍老,待施琅平台后,他不愿剃发易服,遂自改道妆,日日守候在自己假墓前,与前来凭吊的宗龙兄妹相遇,却不肯相认。这种结局的悲情色彩,较之单纯以死亡作结,自是更上一层楼了。

按照我原来的计划,本是要到2007年或2008年才开始《情剑山河》的正式版本的创作的,然而在2004年秋季,这一计划却因了一次极为偶然的事件,而提前了将近三年。那是一场看似寻常的军事讲座,由一位来自沈阳军区的老教授主讲,其讲解的内容在他人看来也许并无甚特别之处,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原因无他,只因这位老教授讲解的正是台湾问题,将台湾“统”、“独”的前景分析得丝丝入扣,并大胆预测了随时可能爆发的台海战争!这次讲座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与恐慌,因为我寄予厚望的《情剑山河》其最大的主题意义便是借古讽今,论述台湾问题,阐明“****”只会引来武力统一的结果,倘若两岸统一之后,《情剑山河》才完成,岂非成了大放马后炮,价值也要大为减色了?总而言之,听过讲座后,我便时时感到头上仿佛悬了一柄利刃,不知何日便要骤然落下,这种危机感敦迫着我匆匆放弃手头正在创作的“98回忆录”之第三部,仓促投入《情剑山河》正式版的创作。事实上,当时我对《情剑山河》正式版的整体构思,只进行到一半,手头的相关历史、文化等资料更近乎于零,但时势紧迫,已顾不得这许多,只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中华气功点穴》与一本《清朝史话》,将其中需要的章节复印下来以便随时备用,旋即便于11月中旬提笔开始了这段漫长而艰苦的创作。

由于是匆忙提笔,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充裕,而且当时的手法尚未修炼到后来收发随心的程度,因此开局几章写得格外艰难,往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甚至许多地方会为了一个词语,在内心挣扎比较上三五分钟。而由于是按照精品标准以出版为目标创作,是以在文字间加上了大量雕琢与渲染,原稿中以一千字交代的情节,在正式版中便扩充至了四五千字甚至更多,读起来虽然详尽具体,富有意境,却也意味着创作时要付出原稿四五倍乃至更多的艰辛。创作标准提高了,速度自然便会放慢,从前除去一天内的工作时间,我平均每天可创作二到三千字,但这部作品的创作速度能达到每日一千。就这样惨淡经营到年底,不过完成了三万多字,只勉强达到第四章《是非敌友熟读堪论》。

2005年是我与作品艰苦磨合的一年。在此之前我已从图书馆借阅了梁羽生的《侠骨丹心》、《弹指惊雷》、《冰魄寒光剑》、《幻剑灵旗》、《草原龙蛇传》,古龙的《大人物》、《绝不低头》、《七种武器》、《三少爷的剑》、《飞刀,又见飞刀》、《大地飞鹰》、《血鹦鹉》、《萧十一郎》、《欢乐英雄》、《七杀手》、《七星龙王》、《名剑风流》,并从《神州奇侠》系列着手,开始了对温瑞安作品的涉猎,更购置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写作功力,此时的我已非当前初涉侠坛的菜鸟,见识不可谓不广,经验不可谓不丰,却有一项最大的障碍,即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波动过大,因此在创作中无法全身心投入,写出的东西在感情上总似隔了一层,颇有王国维所说的“雾里看花”之憾。至于背景资料不足问题,事到临头,却每每轻易解决,这也全是仗了网络的便利。利用网络,我不但轻易收集了郑氏集团诸重要人物陈永华、冯锡范、刘国轩等的生平事略,更将闽菜的特色、代表菜谱抄写得颇为详尽,其他历史、地理常识、各地名胜名吃等也搜集了许多,在写作中将这些要素穿插点缀入情节,自是大大提高了作品的真实感与具体感,为文章增色不少。当时家里尚未安装宽带,网上资料搜集只能在网吧进行,因此便出现了一手操纵电脑,一手紧握纸笔疯狂抄录的“奇景”,这等经历虽有些白手起家的艰辛,如今回忆起来,竟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一年的夏秋之交,我终于耐不住寂寞,遂取出仅有的五百元积蓄,委托一位电脑专业人士为我制作了《天涯孤客心》的电子版本,准备拿到网上去试试效果,碰碰运气。终于,在“十一”前夕,电子版制作完成。虽然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电子版尚存在着错字漏句过多等问题,但因为是自己的笔耕结晶,我对这部电子版还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的,当即迫不及待地将其上传到了网上。起先我选择的网站是自己发表了一年多短篇小说、散文、诗词的碧海银沙下属文学频道“且听风吟”,但待我以本来的“练霓裳”笔名上传了五六章之后,才发现这个网站长篇连载的点击率着实少得可怜,更不会指望会得到读者的评价与回复。这便迫使我改换门庭,重寻一家影响力较大的文学网站投稿发表。而就在这一时期多年来我最为熟悉的两家网上图书馆:“****书库”与“黄金书屋”都正在改版,无法进入,更遑论到其中发表文章。无奈之下,我只得告别了承载我最初武侠梦想的网上家园,与****的一众书友割断了联系,只身开辟新天地。

几经研究考虑,我决定选择红袖添香作为日后发展文学原创的主阵地。其原因实质上很简单:当时名头最响的文学网站虽是榕树下,但我着实不是很适应它的版面格式,因此拒绝加入,而在当时的hao123上网导航页面上,“文学”一栏中,红袖添香荣居榜首。红袖添香夜读书,我喜欢这种古典诗意的意境,因此没有经过太多犹豫,在进入网站参观一番后,便急不可耐地注册了自己的红袖帐号。原本我是要沿用自己的老网名“练霓裳”的,但这一名字在红袖已被人注册,无奈之下,惟有退而求其次,以“玉罗刹”作为自己在红袖的笔名。实质上,这两个名字都来自梁羽生笔下的同一个人物,倒也不算偏离太远,应属换汤不换药吧。从这时起,我便拥有了两个网名,以“练霓裳”活跃于各处网上论坛,而“玉罗刹”则是搞文学原创的专用名字,论坛原创双线作战,倒也颇有一等“无间道上,双面佳人”的意趣。而在其后的《情剑山河》连载中,“玉罗刹”这个名字除了原来的涵义外,更成了我所遵循的梁派创作路线的显著标志。

“十一”期间,我开始在红袖的长篇武侠频道连载《天涯孤客心》。当时红袖武侠频道开通了仅仅一年左右光景,我也算是较早的开拓者之一了。就在不久之前,我在红袖武侠频道浏览最初的旧文,竟然惊奇地发现了,小椴的几部作品也赫然列于其中!从上传日期来看,应该与我的《天涯孤客心》属于同一时代,但大约他当时尚未成名,因此几部作品均是人气寥寥,比我的境况也好不了许多。看到他当初艰难开拓时的状态,再联想到他今日与我天壤之别江湖地位,不由让人心生慨叹:旧巢同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在红袖上传《天涯孤客心》时,我还没有在网上发表连载作品的经验,因此犯了一个策略性的错误,即操之过急,每次都一气上传十章左右,这就无形中缩短了作品的上榜周期,失去了大量吸引人气的机会。二十多万字,五十多章的作品,只用了半个月左右就上传完毕,其效果自然极不理想。此后不久,我又携此部作品参加了新浪网与红袖添香等几家文学网站共同举办的长篇小说大赛,因了同样原因,败得奇惨无比。

《天涯孤客心》的网上公开发表,为我带来的不单单是失败的惨痛,更使我清楚了在网上上传连载作品的游戏规则,为日后《情剑山河》的连载积累了经验,作好了先期铺垫。就在2005年的年底,我终于能够将自己的精神真正融入到部分情节之中,而这一时期我个人的思想、观念受张爱玲影响颇深,在这种心境的影响下,我写出了至今仍深感得意的两处章节:《天涯寂寞古今同》、《身世悠悠岂堪论》。这二章与其后不久,在2006年年初创作的《世间聚散原匆匆》具有相同的意境,笔法清冷、寂寥、凄美、伤感、苍凉,表现了“流年似水,浮生若梦,天下寂寞,古今一般”的主题,堪称全文中最为感伤惟美的段落。至此《情剑山河》的情节基本脱离了《萍踪》轨迹。

在这一年的创作中,我已对人物的性格形象设置有了基本定位。在原稿中的郑雪竹是一个十分感性,善感易哭,具有病才子风格的人,这种性格无疑不是很吸引人,因此我在定稿中着力删减了许多他伤感落泪的情节,增添了一些比较能表现他机敏睿智,精明干练,深情宽容的描述;而原稿中的龙星儿则是一个性格暴躁、多疑善妒、愚忠愚孝的小女人,连我本人都厌烦不已的,为防止影响读者情绪,激起公愤,我在定稿中竭力淡化了她的这些缺点,又为她的性格中增添了娇俏善感,柔情款款的一面,大大削减了她的可厌程度,为她加入了更多可爱点,力求达到平衡效果。但很显然,虽然经过了这些改革,原搞的阴影依然存在,这两个人物仍不是十分讨人喜欢,打动人心。宗瑾的性格与原稿中差别不大,只是表现得更为深沉、厚重而理性,去掉了原稿中几处过于感性浅薄的情节,就整体形象来讲,还是要高于郑雪竹。而性格形象上变化最大,几近脱胎换骨的人物,自然莫过于陈思昭。在原稿中,陈思昭被赋予了多场非武即情的重头戏,在全书中的地位堪称贯穿始终,举足轻重,其结局更是颇为壮烈震撼。然究其性格,除了忠烈坚贞之外,其他方面还都模糊得很,而作为一名主角,性格中只有这一种颜色,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创作中定稿时,我几经考虑,对她的性格全面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其中的主旋律设置为孤高、冷傲强韧、自我封闭、坚硬如铁,然而在这等看似无情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至为深情的内心,以及勇于为友牺牲的精神。这也是我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多情却似总无情。有了这个先期定位,其后的人物刻画就有了明确目标,到得后来,面色苍白,神情冷漠,目光如冰,寡言罕语简直成了陈思昭的招牌形象,她本人也成了全书中塑造得最为丰满深刻的人物之一,甚至在个别章节中光芒盖过了全场。

有了这一年多精工细作的经历,在身心疲累之余,我的思想、笔力更得到了强化式的磨炼,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再加上此时我博览金梁古温的成绩,使我有了更深的武侠积淀,在进入网上各大武侠论坛时,再没有初渺江湖时那种仰之弥高,自惭形秽之感。对照各论坛高手们的文字,评估自己的斤两,暗道自己虽无从晋身顶尖高手,宗师级人物之列,但在江湖中混个二流高手的位置,为自己打出一方小小天地,大约还不是很难。基于这一点刻苦修炼多年始得到的功力和自信,我在2006年寻到“羽生堂”的网址,以“练霓裳”的名字申请加入。其时“羽生堂”已有些物是人非,当年论坛的创始者羽生堂主已不大露面,多嘴的江南也是侠踪杳杳,基本全是靠这一代的版主天山游龙的独撑大局。我在论坛中随机抽取了几个贴子阅读,顿感信心倍增,因为此时的论坛精品贴在我眼中,虽精辟深刻如故,却再也不是我无法企及的万丈高峰了!承蒙天山游龙不弃,将我收录堂中,使我终于摆脱了持续近五年的看客身份,开始有资格在堂中发贴发言,偶尔还能获得得加精殊荣。然而,在羽生堂混迹了半年左右,却发现论坛虽历史悠久,高手众多,内涵深厚,但人气着实不旺,冷清得很有时一个贴子发出去几个月,也收不到一条回复。大环境如此,我也无可奈何,惟有另找出路,终于在大约半年之后寻访到了百度贴吧,在那边注册帐号后,便频频到其中的梁羽生吧造访发言,居然也有一些主题贴被吧主加精。自此时起,我便有了在贴吧与羽生堂两处同时发贴的习惯,但从整体效果来看,还是贴吧一边的人气旺一些,羽生堂一边除了天山游龙,基本便没有什么人回贴了。偶尔有兴,也会通过贴吧链接,跳转到金庸、古龙、温瑞安等贴吧,留几句简短评语,至于金庸茶馆等大型知名论坛,因考虑到其会员门人众多,日发贴量庞大,每每一个贴子发出,姐且不论其水平高下,是否精品,最大的可能便是瞬间沉落,乏人问津,故此无意涉足这等地带。只在梁羽生读者圈子内修身养性。受梁迷们的整体气氛熏染,久而久之,竟发现自己的激烈性格收敛了不少,而自己的侠坛身份也在原有的“金迷”外增添了“梁迷”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