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伶俐者这样做事
4237100000004

第4章 伶俐人做事进退有度——适时进退,能屈能伸(3)

我们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很多人都笑话那个急性子的庄稼人。其实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向目标靠近的一步。踏实做事并不等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韧性而不失目标,时刻在前进。“踏实”不是不要思考,也不是将问题甩给别人去思考,而是可以适当将脚步放慢下来,不妨重新,或者周密地考虑问题,甚至不惜花费时间耐心等待,为的是能在机会出现时,一举成功。

女皇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一日禀奏,说武则天赏赐给她的各种珍贵宝器突然不翼而飞了。武则天闻言后大怒,立即招来洛州长史,诏令他二日内破案,如限期之内不能缉盗归案,则以渎职、欺君罪论处。

洛州长史领命回去,找到了大名鼎鼎的晋京苏无名,此人以善于侦破疑难案件而闻名朝野。吏卒、游徼们好像看见了救星一般,就将这件“御案”告诉了苏无名,并请求他帮助破案。苏无名胸有成竹地说:“请府君带我求见圣上,我苏无名自有话说!”洛州府长史见此情况,无奈只好上疏朝廷荐举苏无名破案。

女皇武则天在看过了洛州府长史的上疏后,立即召见了苏无名。武则天问:“你果真能为朕捉到盗宝的贼人吗?”

苏无名不急不忙地回答道:“臣能破案!如果圣上委臣破案,请依臣三事:“一、在时间上不能限制;二、请圣上慈悲为怀,宽谅两县的官员;三、请圣上将两县的吏卒、游徼交臣差使。如依得臣下所请三件事,臣将在两个月内擒获此案盗贼,交付陛下。”

武则天倒真想看看这个盛名在身的苏无名究竟有没有真本事破案,于是就应允了他的条件。谁知苏无名自从奉旨接办御案之后,却一直没有动静,一晃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案情始终没有一点儿进展。但是,苏无名却并不着急。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这天,苏无名把州属两县的所有吏卒、游徼召集到一起准备破案。他让所有破案人员全部改装成普通百姓,然后分头前往洛州的东、北两个城门附近去侦查。只要有人发现胡人身穿孝服,出门往北邙山哭丧的队伍,必须立即派人跟踪盯上,不得打草惊蛇,然后派人回衙门报告即可。

苏无名吩咐妥当,然后在衙门端坐,静等消息传来。不多久,就见一个游徼喜滋滋地赶了回来。他告诉苏无名,已经侦得一伙胡人,其情形正如苏无名所说,此刻已在北邙山,请苏无名赶去查看。苏无名听后,马上起身与来人赶往北邙山坟场。到达之后,苏无名询问盯梢的吏卒胡人进坟场后的举动。

那名吏卒回报说:“这伙胡人身着孝服,来到一座新坟前奠祭,但他们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烧些纸钱之后,即环绕着新坟察看,看后似乎又相互对视而笑。”

苏无名听到这里,大喜击掌,说道:“窃贼已破!”立即下令拘捕那批致哀的胡人,同时打开新坟,揭棺验看。随着棺盖缓缓开启,棺内尽是璀璨夺目的珠宝。检点对勘之后,证实这些正是太平公主一个多月前所丢失的宝物。

苏无名大功告成,再一次震动了朝野。武则天再次召见苏无名,问他是如何破案的。苏无名不急不忙地答道:“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神谋妙计,只是在来神都汇报工作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这批出葬的胡人。凭借臣下多年办案的经验,当即断定他们是窃贼,只是一时还不知他们埋藏的地点,只得放长线钓大鱼,耐心等待。寒食节一到,依民俗,人们是要到墓地祭扫的。我料定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赃物的胡盗必定会趁这机会出城取赃,然后相机席卷宝物逃走。因此,臣下差遣两县吏卒便装跟踪,摸清他们埋下宝物的地点。据侦查的吏卒报告,他们奠祭时不见悲切之情,说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们巡视新坟相视而笑,说明他们看到新坟未被人发觉,为宝物仍在坟中而高兴。因此,我决定开棺取证,果然无误!”

苏无名稍稍停顿之后,继续说道:“假如此案依陛下两天之限,强令府县去侦破,结果必因风声太紧,窃盜们狗急跳墙,轻则取宝逃亡,重则毁宝藏身,那么,在证毁贼逃的情况下,再去缉盗追宝,就势必事倍功半了。所以陛下急破之策不宜行,急则无功。现在,官府不急于缉盗,欲擒故纵,盗贼认为事态平缓,就会暂时将棺中宝物放在那里。只要宝物依然还在神都近郊,我破案捕盗就易如囊中取物!”

苏无名之所以能够侦破此案,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虽然知道朝廷很重视这个案子,但是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各种准备,等待时机到来。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虽然着急,但是着急根本于事无补,相反还会坏事。只有耐心做好准备工作,等待时机出现,才能水到渠成。

那些急功近利的人,都不可能成就什么伟大的事业,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什么长远追求,没有成就什么事业的志向,他们的全部精力、全部时间和全部生命都无形地消耗在短期行为之中,消耗在他们虚浮浅薄的劳作之中了。只有踏实才是内心的驱动力,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成功的天平才会向你倾斜。

放弃是为更好的前进

放弃是一种做人的哲学,放弃是理性的胜利,放弃是智者的选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需要你做出选择,但更多的则是放弃。与其说是抉择得当,不如说是放弃得好。人生苦短,要想获得越多,就得放弃越多。那些什么都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获得的。其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的放弃,让自己的一生永远处在碌碌无为之中。

2000年3月的一天,广东的一名生意人李素发现了一赚钱的商机:生产IP拨号器。因为整个机器成本才五十块钱左右,可是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当时的市场价却高达一千多元。这哪是IP拨号器,简直就是金娃娃嘛!而且IP拨号器技术原理很简单,基本是电话机原理,只不过多了块控制芯片。

李素了解到这一行情后,马上行动,买来了数万元的生产调试设备,并招聘了一批技术人员,日夜兼程地设计、生产、调试。很快,产品便被推向市场。李素的分析果然符合市场,他因此而大赚了一笔。就在别人以为他会立即扩大生产规模时,他却来了个急刹车,放弃了这一生意。他卖掉了设备,辞退了技术人员,转租了厂房。

发生了什么事让李素有如此逆常人的行为呢?实际上,什么都没发生,除了他的思想,他清醒地认识道,IP拨号器利润是超高的产品,竞争对手肯定会纷纷跟进,而且其中好多都是实力雄厚的电话生产厂商和大通信公司。等他们一旦介入,自己的产品毫无优势可言。与其到时候灰溜溜地被别人打败,还不如自己先撤退,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放弃。李素的放弃又一次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李素的放弃是以后向更好地目标前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没有放弃就没有收获,人的精力就那么多,当你把精力放在了势头渐衰的事情上时,自然没有精力去做势头正盛的事情,可想而知,你的人生之路也会随之势头渐衰。

放弃是战略的智慧选择。放弃是为了腾出时间和精力,接受更多的收获。摩托罗拉公司放弃了制造,将制造中心托付给新加坡和中国,它赢得了自己在研发和市场的战略制高点。同样,“买卖的松下”和“服务的IBM”放弃了“统一于技术”的战略导向,而日立、索尼、本田、惠普等则放弃了“统一于市场”的战略努力。所以,放弃是一种基于战略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有进有退、以退为进、以攻为守、张弛有度的战略智慧。

对企业而言是如此,做人更是如此。没有放弃的勇气和胆识,你就无法比别人看得更远,无法比别人走得更远。在生活中,选择放弃,有时候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压力,因此,面对战略选择的诸多困境,选择放弃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胆识,需要非凡的毅力和智慧。

其实,放弃并不一定意味着注定失去。有时你以为得到了某些东西时,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获得许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管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男孩和女友作了一个小测验,说如果同时丢了三样东西:钱包、钥匙、电话本,那么你会最紧张哪一样?女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话本,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钥匙。这个测试题的答案说,女友是一个怀旧的人,而他是一个现实的人。

后来,男孩和女友分手了,女友的确总被过去纠缠得不快乐,一段大学时代未果的爱情至今还让她念念不忘,而爱情中的他早已为人夫,为人父。女友的心停在了过去,一直后悔当初没有坚持到底,因此,又错过了很多不错的人。朋友们问她:“你们还可以挽回吗?”

她摇摇头,朋友们又问:“那为什么不放弃?”她无奈地说:“放弃不了。”

朋友们说:“其实是你不想放弃。”

生活中像这个女孩一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根本无法挽回,但就是放不下,结果自寻烦恼。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如此执迷不悟,又怎能快乐得起来?

俗话说“覆水难收。”人生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挽回的,不要总想着挽回,错过就错过了,有时人生需要放弃。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情感上的垃圾也无须抱残守缺。

放弃是因为我们懂得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你应该明白: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餐,这是人生顿悟后的一种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有些人就是不能做到知足知止,贪心不已,他们欲望的沟壑永远也填不平,他们的人生永远在选择,在追逐更好的东西,以便壮大自己的名望、地位,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放弃那些不足取的东西。因此,他们的人生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放弃需要明智,该得时你便得之,该失去时你要大胆地让它失去。聪明的人不会患得患失,而是平淡的看待这一切。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当你的人生已经获得了至崇的声威、极高的地位的时候,一定要知足知止,否则,一旦功高震主,则必然会受到迫害,后悔莫及。

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无与伦比的经营巨子,曾任职世界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福特公司。由于其卓越的经营才能,使得自己的地位节节高升,直到坐到了福特公司的总裁。

然而,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却出入意料地解除了艾柯卡的职务,原因很简单,因为艾柯卡在福特公司的声望和地位已经超越了福特二世,所以他担心自己的公司有一天改姓为“艾柯卡”。

对于许多有些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源于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很多人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一个领导者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体现在对下属的威慑力上。因为他的地位没有规则的保护,不除掉有实力威胁其地位的人,他是睡不着的。

因此,古代就有一句至理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人很注意,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退让之机,绝对不能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他人怨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有人说“天妒英才”,古时候得天下后铲除异己者数不胜数,好一点的给你来个“杯酒释兵权”。自古以来,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者,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吴国灭亡后,勾践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他封功臣范蠡为上将军。然而范蠡却在功成名就后立刻离开了越王勾践。临走,留给文种一封推心置腹的信:

汝善图始,蠡能虑终。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哀,泰极否来。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蠡虽不才,尚知进退之机。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将烹。子胥托梦所言,吴王夫差临终所讲,汝不会忘记吧?越王为人,长劲、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欢乐,可与履危赴汤,不可与居安共福。这一点蠡己看得一清二楚。望你见信,火速隐匿;否则,勾践将加害于子。计倪比蠡先行一步,望汝三思,切切此言。恕蠢不辞而别。

但是文种根本不相信范蠡所言,仍执迷不悟,尽忠为国。范蠢隐匿的消息,在朝廷传开,计倪失踪也很快为群臣知悉,曳庸、扶同、皋如亦日益疏远勾践,不亲于朝,越女、孙武、冯大光、陈龙、陈虎、杨来金、杨来铜、徐喜凤等都纷纷离朝而去。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深怀畏惧,恐怕被帝王疑忌,只有文种尚未醒悟。

不久,有人参文种有不轨之图。越王召文种而言曰:“子有阴谋兵法,奈敌取国八术之策,今用其四已破强吴,其四尚在于所愿幸,以余术为孤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意思是:你教给我八种讨伐吴国的计谋,我用了其中四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在你那里没有使用,你为我先到地下去和吴国的人作战吧。文种仰天长叹后自刎。

事实证明,只有像范蠡这样有自知之明能够急流勇退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古代的朝堂之上,伴君如伴虎,官场之中,人心险恶,能见利思害,才能明哲保身。让自己直白地显露出来,虽然要暂时忍受一些尴尬的境遇,忍受别人的嘲讽,却能让自己躲避祸端,孰利孰害,相信每个人都很清醒。

一代名将韩信空有凌云壮志、将者的雄风,最后却“勇略震主看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为一妇人(吕雉)所擒杀,一世英名付之东流。在韩信的功成身败中,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名句。对于韩信的死,萧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见证了一代名将悲惨的结局,也许在追杀韩信时,萧何还没有“急流勇退”的意识,可是在后来的太平年代,刘邦一次次的猜疑,让萧何不得以做出了种种自污的行为,以免步韩信后尘。

萧何曾经比刘邦的地位要高,但是他一心追随刘邦打天下,按理说,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不会受到怀疑,但事实恰恰相反。刘邦的晚年对萧何也极为不放心,几次三番试探他,不得已,萧何多次做出“自污”等行为予以回应,最终幸免于难。

刘邦最后一次御驾亲征,镇压淮南王谋反时,三番五次谴使回京探听萧何的动向,汇报的结果是“附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在萧何兢兢业业,民望极高时,他的幕僚警告他:“君灭族不远矣。”萧何一听此言,如五雷轰顶,方明白自己已有了功高盖主之嫌,再继续做收揽民心的事情就必然引起皇帝的疑心,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就利用权势以极低的价格强买民田民宅,激起民怨。终于使刘邦将他看做是为子孙谋利、胸无大志的人物。萧何以自污的方法躲过了灭顶之灾。

所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要能知足知止。聪明人总是主张立身唯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不思进,先思退,所以能够自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