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从速度开始: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密码
4238400000002

第2章 改变从行动开始(2)

但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小事做起,即使开始的时候是冒冒失失的,但一旦某个时期感觉到事情能成功,或者大有希望,就立即如离弦之箭直飞而去。感觉远比常人灵敏,而且一旦感觉到机会就猛力加挡,这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

在这之前,可以说他们是一些专门让周围的人提心吊胆的人。

例如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就是这样。

在开发创造了电脑市场的“苹果Ⅱ”时,由于沃兹尼亚克对市场营销一无所知,绝望的风险投资商开始拼命地物色、介绍CEO候选人。

同样,扎克伯格当初也是打算等完成Wirehog之后再弄Facebook,但是不久他就放弃了Wirehog这些小项目,认真投入到Facebook中去了。

心境的变化总是那么富有戏剧性。实际情况是,联合创始人之一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汇报说又新开拓了一所大学,闻听此言的扎克伯格心想:“那就接着开拓下一所吧。”于是,扎克伯格开始在别的大学推广SNS服务。渐渐的,他感觉到了这股势头之猛。醒悟之后,他举起了“那就开始改变世界吧”的大旗。经过集中火力猛攻,Facebook迅速成长了起来。

也许这就是速度的本质吧。一开始就全速前进之类的成功故事不过是一个神话。

磨蹭比失败更可恶

“我喜欢快步而大胆地往前走,喜欢做弄潮儿。我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下一个革新,希望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

有一次,下属问扎克伯格Facebook最重视什么,他回答说:“行动要快!”

技术瞬息万变,电脑及互联网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如果优柔寡断、东张西望,则转眼之间就会被用户抛弃,被新兴势力取代。

实际上,1998年比尔·盖茨将CEO让位给史蒂夫·鲍尔默,自己退居董事长之位时,有人问他,对用Windows统治着计算机行业的微软而言,竞争对手是谁,他准确地答道:“是那些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办了一个小公司,把自己家车库当做车间,想搞出点名堂来的年轻人。”

诡异的是,那一年恰好谷歌在小车库里开张,那一年扎克伯格14岁。

仅仅6年之后的2004年,谷歌就实现了上市,市值达272亿美元,成了一个威胁到微软的庞然大物。

而且就在2004年,扎克伯格创建了Facebook,并说:“我喜欢快步而大胆地往前走,喜欢做弄潮儿。我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下一个革新,希望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

虽然这种狂飙猛进经常导致失败,但是,比起失败,扎克伯格这些行业旗手们更讨厌磨蹭。失败了可以改过重来,总之要勇往直前。

比如2006年附加到Facebook的信息自动送达功能NewsFee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功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朋友对什么感兴趣的话,即使他不告诉自己,NewsFeed也可以自动地将信息送过来。但是,这种功能与侵犯隐私只有一线之差,初期的版本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NewsFeed遭到了用户的强烈抗议,扎克伯格不得不对其进行修改。

不过修改之后的NewsFeed现在已经成长为Facebook巨大的魅力之一了,因为这里有用户希望得到的信息。

当然,Facebook事实上也经历了关闭2007年推出的广告信息服务Beacon的风波。该服务可以自动将朋友网购的商品信息告诉自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用户的隐私。而且,不想使用该服务时需要一一拒绝的OptOut(选择退出)方式也不受欢迎,所以Facebook不得不增加了完全关闭的功能。

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要不畏失败,勇往直前。“快步而大胆地往前走,做弄潮儿”,这才是迅速成长的唯一法宝。

不安于成功,才能更成功

“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所以做什么事都容易厌倦。但是,电脑能够让我热血沸腾。”

成功人士有两种活法:

一种是成功之后心满意足,然后过起悠闲自在的生活,接下来的人生只要心平气和地摸索就行了。选择这条路的人应该可以尽情享受人生了。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种人在休养生息期间就会被世人遗忘,再想回头就很难了。这种例子不在少数。

另外一种是不安于成功,加快前进的步伐去追求下一个目标。这条路虽然陡峭崎岖,但选择这条路的人却有可能改变世界。

扎克伯格显然属于后者。

在高中时代开发的Synapse价值已经达到了100万美元,但扎克伯格又搞起了Facebook。其实,在这之前,有很多人来找他谈Synapse收购的事情。如果答应的话,他就可以得到一大笔钱,年纪轻轻便可以过上一生都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是扎克伯格没有接受那些建议。

早在2004年Facebook成立4个月之后,就有投资家提出过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的价格进行收购的方案,但是扎克伯格完全不为所动。

2005年,拥有MTV和派拉蒙影业公司的美国维亚康姆传媒集团提出用7500万美元进行收购的方案,而当时Facebook的营业额只有100万美元,所以这个收购方案可以说是破天荒中的破天荒了,但扎克伯格却对此嗤之以鼻。

2006年雅虎居然抛出了用10亿美元进行收购的橄榄枝,扎克伯格还是没有同意。

当然,不收购只投资的话可以接受。

而在2005年,风投资本加速合伙公司计算出Facebook的评估价为9800万美元,提出投资1270万美元的方案,扎克伯格都接受了。2007年微软出资2.4亿美元的时候也是如此。

总之,扎克伯格无意卖掉公司,他说:“我对工作还没有厌倦到要把公司甩掉的地步,要让我厌倦,还早得很呢。”

对于成立Facebook的动机,他讲了开头的那句话:“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所以做什么事都容易厌倦。但是,电脑能够让我热血沸腾。”

Facebook是扎克伯格一生中能让他从心底热血沸腾起来的最好的点子。把它卖掉的话就可以富甲一方,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太空虚、太无聊了。扎克伯格是那种没有时间无聊,只想埋头工作的人。

人生往往可以分为动乱期和平稳期,希望长久平稳的想法并不为过,但如果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世界的话,那就必须选择拒绝平庸的活法。

命运总爱眷顾喜欢动手创造的人

“那个时候我喜欢动手做东西,我发现有了编程的强项之后可以写出更多的软件。”

扎克伯格无疑是早熟的天才。他父亲爱德华是牙科医生,母亲凯伦曾经是精神科医生,他成长在一个与电子行业无缘的家庭中。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就展示出了电脑方面的天赋。

他的出色才华使父母非常震惊,于是请了一位软件开发工程师给他当家教,每周上一次课。那位家庭教师在回忆当时只有11岁的扎克伯格时盛赞道:“真的是一个神童。”

扎克伯格的父亲还把他带到附近去听为研究生开设的电脑课程。刚去的时候,老师面露难色,对他父亲说:“您是带着孩子来听课吗?可别让他乱吵乱闹!”当了解到来听课的不是父亲,而是他年幼的儿子时,这位老师大吃一惊。

很快,扎克伯格就掌握了编程技术,同时开始动手做起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中学时的扎克伯格为他父亲的牙科医院开发了一套可以通知医院有病人来求医问诊的软件。这套名为“扎克网”的软件将病人家和医院连为一体。在回首当时的情况时,扎克伯格讲了开头的那句话:“那个时候我喜欢动手做东西,我发现有了编程的强项之后可以写出更多的软件。”

天才有不同的类型,有早熟的天才,也有大器渐成的天才,其不同源自于他们大显身手的领域不同。例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概就属于后者。小时候的爱因斯坦非常愚钝,中学都没有读完,后来被迫到专利局去谋了个职位,非常不如意。但是,在被称为“奇迹之年”的1905年,爱因斯坦相继发表了包括狭义相对论在内的3篇论文,一下子推翻了从前的物理学体系。

在需要像爱因斯坦这样进行理论构建的领域,将天赋的才华发挥出来要一定的时间。

相反,扎克伯格的才能在于编程,可以说是属于动手做东西的领域。就像很多天才艺术家从小就显示出其神童特征一样,扎克伯格的早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朋友想要什么游戏,扎克伯格都是有求必应,定会做一个实用、复杂的出来。比如,他做过一个“罗马帝国时代的对战游戏”。有趣的是,他玩那个游戏时总是败给自己做出来的角色尤里乌斯·恺撒。

接着,上高中之后他和朋友亚当·德安杰罗制作了音乐播放软件Synapse。这套软件相当成熟,微软等公司甚至报出了100万美元的高价。但是,扎克伯格对金钱不感兴趣,所以拒绝了这笔交易。

如果是普通的高中生,一定会捧着巨款兴奋得手舞足蹈,但从此可能就于安逸、绝迹江湖了。而抛开金钱,向着下一个有趣的目标前进是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

好人所好,追求有趣,正是扎克伯格的品格之一。

进入哈佛大学之后,扎克伯格就立即着手制作讲义信息软件Coursematch、Facemash等项目,但都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出于兴趣。

他的兴趣是让别人高兴,他乐于通过提供小服务把人们联系起来。

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轻易地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可以自己动手做。

构思,去说服别人,融资,请人画设计图,请人制作样品……如果要经过这么多的步骤,想快起来是很难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跳过一些步骤。

最好的办法是像扎克伯格那样自己动手去做。而电脑就是可以游刃有余地做到这一点的绝妙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