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懂眼色听懂话
4248400000016

第16章 写在后面的话

(一)

名嘴白岩松在他的书中描写过他的成长经历,其中有不少篇幅提到他的不妥协、不盲从,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和领导拍桌子。我猜想,对于“看懂眼色听懂话”之类的言语他恐怕是不屑的。

这也是这本书的书名迟迟难以定夺的一个原因。我曾有一些担心:仅仅从书名来看,读者会不会以为这是一本引导年轻人泯灭个性换取名利的功利性读物。其实并非如此。我想通过这本书表达的,是一个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该如何去理解并适应职场的游戏规则。在你还无力改变规则、无力自己制定规则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它。而看懂眼色听懂话,就是适应的第一步。

当然,独立的人格是人生最值得坚守的基石,但保持个性、坚持理想并不意味着叛逆、格格不入、愤世嫉俗、我行我素。也就是说,人格与个性可以是坚硬的核,但在这层核的外面,不一定非要披着尖锐的刺。

有一次,我跟正在读硕士的表妹聊天,问她有没有在学生会混个职务。她的回答是:“学生会那些马屁精,我才懒得跟他们混呢!”可是后来聊到他的父亲,她又叹一口气说:“老爸一点马屁都不会拍,混了几十年在单位连个处长都没混上,混得差啊!”

这或许是我们大多数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一方面,看不惯并厌恶那些吹牛拍马、左右逢源的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看到太多的人,感慨自己的不如意时,总会归结为“不会搞关系”。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一半是自怨自怜,一半是自我标榜。

问题在于,一个人混得好不好,“搞关系”到底占据多大的比重?有一种答案是智商占30%,情商占70%。但《情商》的原著者美国人丹尼尔?戈尔曼强调,这只是一种误读,有研究认为智商只占成功要素的30%,并不意味着情商就占了70%,况且,丹尼尔?戈尔曼最早提出情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控制情绪的能力。而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国人约定俗成地将情商理解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约定俗成就约定俗成吧,词汇的含义本身就是在不断演变的。

即使无法量化情商到底占多少比重,但人们无一例外都相信:情商很重要,甚至比学历、能力更重要。

我想大多数人一方面会相信白岩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方面又会觉得他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因为他拥有天赋的才华和时代的机遇,并且这两者在非主观所能决定的环境下恰到好处地合二为一。

(二)

人的年纪越大,越会有这样的感受:混在职场,没有本事不行,光有本事也不行。

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问我:为什么星球都是圆的?我说,这就像河里的鹅卵石,长时间被河水冲刷就会变得越来越光滑。

最终留在河滩里的石头也大抵如此,太轻浮的会被冲走,太脆烈的会被击碎。用它来形容人生,也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比喻。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中,我想它的意义就在于记录了一些真实的故事,谈了一点过来人的经验。或许能让年轻的朋友们对社会、职场多一点理解,帮助他们少犯一些幼稚的错误。这些故事和经验,学校的老师不会教,家里的父母也很少讲。我希望我讲的这些,能帮助年轻人早一点融入真实的生活,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假如你是姚明,或者你爸是李嘉诚,你大可不必理会书中的唠唠叨叨,因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你就注定了不平凡,你遇到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配合你前行。

但这样的人太少,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得不和身边的人拥挤、摩擦或者互相帮衬,就像河流中的沙石。

从根本上说,这本书是在描述人与人相处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可能比较合适的相处之道。

为什么总有人抱怨怀才不遇?总有人哀叹时运不济?当然这或许有命运的捉弄,但平心静气地想,其中又有多少是因为我们不懂事、不会来事儿、不会处世而失去的机遇?为什么在同一个集体、同一条起跑线起跑,有人夺冠、有人摔倒,总不能每次都把原因归咎于裁判不公吧?

在人生的跑道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看懂眼色听懂话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会让你获得更多的被欣赏、被认可、被提携的机会。

这种机会往往就在你与他人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之中,酝酿着。

(三)

几乎所有的单位都觉得人不够用,同时,每年又有数百万的年轻人加入找工作的大军。用人单位说:“人很多,人才太少。”求职者说:“岗位很多,合适的太少。”老板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肯吃苦,不能受气,不愿坚持。”员工说:“薪水太低,前途渺茫,上班没劲。”

这些是永恒的矛盾。

但我从不感到担忧。事实上,每一代人都被寄予期望,也让人感到忧心失望。等到他们年长时,又对下一代人充满期望或者倍感失望。这都是循环而已。无论是“垮掉的一代”还是 “80后”,事实证明他们都像上一代一样,有的落魄,有的璀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头再来。假如有来生,所有的人都会自信下一次会更好,因为他们在这一次已经交付了高昂的学费。

“盈亏平衡”的人生谓之平凡,“入不敷出”谓之失败,“利润丰厚”便谓之成功。这是计算学费收益的人生统计学。

在这所学校里,大多数人会在几十年里重复不断地面对领导、同事、下属、任务、考核、绩效、表扬、批评、晋升、挫折、得意、失意、隔膜、融洽……有的人渐渐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有的人始终不得要领,愈行愈倦。归根结底,是对生命磨砺的适应能力不同。

这本漫谈式的、前后花了一年时间逐行逐句敲打出来的书,只能说是粗浅的职场感悟小结,如果一定要用最短的文字归纳,大概有这么几条:

1.你对生活和职场的理解会决定你工作的心态。

2.了解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3.懂得公司喜欢什么样的人。

4.职场值得注意的一些为人处世细节。

钱鐘书说,快乐快乐,说明乐总是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钱氏风格的机灵话,却道出了生活的常态。我们必须接受那些琐碎庸常的职场规则,因为这是你生存的基础。它们就像坚硬的锉刀,常常会让你感到不爽甚至皮开肉绽,但是当你理解它、接受它、适应它,你又会发现正是它让你光彩夺目。

伟大是熬出来的,人才是磨出来的。我们向往伟大,但在伟大之前,请先成才。

有无数的同行者就在你的左右,无论你承不承认,你是在进行一场数十年的马拉松赛跑。在某些评论者的眼中,你是不幸被他言中的“一代不如一代”,还是让他哑口无言的“一代强过一代”,最终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你发掘天赋的程度、对环境的适应度和能够接受磨砺的耐度。

顽强地磨一磨吧,你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