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前,灵武城外东南2公里处有一片荒滩,据《嘉庆灵州志迹》记载,过去是历代演武用的教场,因此人们把它叫作教场滩。这片草滩面积很大,非常荒凉,衰草遍地,一丛丛芨芨和白刺长在高低不平的野滩上。野滩里坟茔很多,一些年久失修的坟塌陷出一个个黑洞。在一面高一点的土坡上,立着一座回族的拱拜(回族中有名望者的坟墓)。
1940年,马鸿逵的驻灵部队为解决官兵的给养,在教场滩开垦荒地,平掉了一些无主坟,砍掉了一些野灌木,挖渠引水,平整出了一些田地种植蔬菜。
荒芜的教场滩经开垦改良后,种的蔬菜长势非常好。周边一些农民看到教场滩离城不远,面积非常大,又靠近秦渠,排灌也方便,经济效益这么好,便纷纷到这里开垦荒地。他们从东山坡拉土将低洼地填平,犁掉了野生的刺蓬、芨芨,很快开垦出荒地几百亩。教场滩原来非常荒凉,低洼处的死人骨头到处皆是。晚间萤火闪着蓝光,得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农民填土造田后,经过几年的辛勤开垦和耕种,教场滩改变了模样,成了肥沃的土地,一些农民又开始种植枣树、梨树、桃树等树木,使教场滩的果林到了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951年,暂九师的下级军官朱彦儒回到家中务农。这年春天,他在为自己的花果园砌围墙时,将墙砌到了离回族拱拜不远的地方。一些回族村民很反感这件事,随即把这件事反映到了县政府。由于解放不久,新政权对于民族问题非常重视,而且在解放宁夏时,接管宁夏的干部和第19兵团的战士们学习过很多尊重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的文件和条例。接到反映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县长亲自召集统战部及有关部门人员开会,会上强调要以大局出发,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感情,要求有关部门妥善细致地处理好这次教场滩拱拜风波。
县统战部及各部门负责人随即邀请了杨金柱、买福元两位阿訇共同到现场勘查和了解情况。据灵武东门外的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从三边来的老干部从人品、道德、工作作风上都是顶呱呱的,他们在实地勘查时,到了拱拜跟前先脱掉鞋,慢慢走到拱拜跟前查看。就这一件很细小的事情,使跟随来的回族农民非常感动。他们当时表态:“共产党的干部真是穷人的干部,确实和旧社会国民党的官员不一样。”经过几天反复细致的调查和大量的工作,县委作出决定:一是纠正朱彦儒将果园围墙打到拱拜旁的错误行为,责令立即挖掉;二是以拱拜为中心,划出1.7亩大的土地,作为拱拜用地;三是由朱彦儒等拥有教场滩土地的农民将这1.7亩的土地周边打上围墙,对拱拜进行保护;四是将拱拜周围土地中农民解祥的桃杏树7株和两架葡萄树的产权也无偿划归有关回族群众。这四条决定使回族农民非常满意,他们很宽容地谅解了汉族农民,并主动提出更改了第四条的内容,农民解祥的树木虽划进了拱拜的范围内,但每年树上结的果实仍归解祥采摘。
随即在11月6日,统战部邀请了在灵武有名望的回族阿訇及教场滩农民买海有、买福元、杨金录、王焕然、朱彦儒、解祥、吕金福、党继业、周洪才、纪仟、杨明俊共同签订一份文字合同,将县委决定的四项内容全部写了进去。
合同签订后,尽管已是11月,天气非常冷了,但教场滩的农民自发地围绕回族拱拜开始进行围墙砌筑,一些回族农民也主动来帮忙。4天时间,高2米、长133.8米的围墙工程全部完工。至此,一场影响民族团结、伤害回族同胞感情的拱拜风波处理完毕。由于三边干部朴素、扎实的工作作风及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回汉族群众都非常满意,既保护了回族同胞的利益,又维护了民族团结。这件事处理完后,灵武县委又向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上级部门对这件事的圆满处理也给予了肯定。
岁月飞逝,转眼54年已过去了,虽然这件事已被人们淡忘,但高大壮观、雪白尖塔式的拱拜今日仍庄严地伫立在繁花绿树之中,它随时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