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南洋散记
4282500000020

第20章 天涯海角访回乡

在马来西亚居住多年后,从2008年走游了菲律宾和苏门答腊的北部的亚齐后,才豁然发现马来人的世界已经远远超过了平时我感觉到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范围。而海外的70%以上的华侨也是和马来人生活在一起的。

我又是马来西亚DMDI(世界马来人和伊斯兰协会)的常任理事,主席是马六甲州州长,九届常年大会上也结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来人,数量较多的是南非开普敦(好望角)的马来人社会。据说有十多万人,还有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和英伦半岛的,看来马来人也和华人一样,哪里有海水哪里都有马来人。这说明,生活以海水为邻的马来人在古代时候也有远大抱负,通过海路走遍世界各地。

后来在我的第一部英文书《A Glance At Chinese Muslims》出版后,在吉隆坡拜会当时的外交部长阿布杜拉·巴达威(后又升为马来西亚总理)。在会见时,他跟我亲口讲,他的母亲也是来自中国海南的回族。以后读到东南亚的一些资料,知道越南南部海港城市占城,由于毗邻马来群岛,曾在一个时期成立了“占城伊斯兰国”,后由于与交趾(古安南国)交战,被安南所灭,相当一部分人逃离到了今柬埔寨的洞萨里湖,是柬国境内最大的穆斯林社群。后来我几乎每年在马六甲遇到这些柬埔寨马来人,几乎都讲一些马来话。从地理上讲,柬国又与马来西亚相隔甚远,他们会讲马来话,看来其祖先应是如史书上所写的占城马来人。在波尔布特统治时期,大量被迫害的柬国马来人通过海路或陆路从泰国逃回马来西亚。从占城的历史看,也有另一部分人,通过海路从东北方面逃离,流落在了现代的海南岛上,包括三亚、海口、儋州和万州等,后来大多聚居在三亚市。《宋史》第四百八十六卷:“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占城人蒲罗遏率族百人,避国难,移往海南岛之儋州”。道光《崖州志》也记载:“宋元间因乱挈家泛舟而来,散泊海岸(大蛋港、酸梅铺海岸),谓之番邦、番浦,后聚所三亚里番村。”《琼州府志》卷之记载:“番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挈家泛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邦,番埔。今编户入所三亚,皆共种类也。”还有,在清朝乾隆年间(1782年5月)发生了一起有名的“海富润携带经书案事件”,在这一案中,海南回民海富润前往陕西、武汉等地学习经文后,五月携带朋友、老师赠送的经书返琼,在广西桂林时,被当地军人查获,广西巡抚朱棣认为携带经书违法,便“据情上奏”,并将海富润以及武汉、陕西、广西等地师友一并拘押。后来上报到乾隆皇帝,乾隆对此事件的处理就非常公道,他下奏:“毋庸办理,殊属过当”。七月把巡抚朱棣交部查办,这就免除了以文招祸,安定了民心。无论如何这也使海南岛内回民坐立不安。海富润家住在崖州(即现在的回新村),因多次受到严格搜查,海富润全家老小,除海富润本人外全部移居海外。据传述,当时有500多人因此事发生而移居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马来西亚槟城目前约有1000多名海南三亚回族侨民,包括前文说的马来西亚总理的外祖父哈桑·哈本章·哈吉也是三亚回族侨民。日本金关大夫20世纪40年代所写的《三亚街的回教徒》一书中记载:“日本登陆海南前,三亚回民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波斯、阿拉伯一带有所往来……华侨也不少,多数侨居新加坡。”据估计,目前居海外的三亚回族侨民有1万多人。

从史料和海外知道了这些历史后,我萌生了飞赴海南三亚探访回乡的愿望。这个愿望一直很迫切,虽然时程和工作都很忙。

2005年,我第一次到了海南三亚。三亚的回民主要居住在羊栏镇的回新、回辉两个村庄,现人口已近1万,回民村距离飞机场不远,当地朋友江青武曾在沙特留过学,现在在市政协工作,另一朋友海青曾在马来西亚留过学,在他们的陪同下,去了这两个村庄。这里的回民都很热情,长相和马来人并无多大区别。平时多嚼含槟榔,与东南亚的马来人习惯很相同,也就是这个习俗。2008年12月,我第二次游访三亚市,也让一同来的文莱国马来人确实相信了在文莱的正北方中国的海南还有文化语言相通的同胞。

在访三亚期间,我也专程去了脍炙人口的三亚旅游胜地,“天涯”“海角”处,认识当地朋友,于是从后门进去,避开了高额的门票。使我吃惊的是,著名的“天涯”“海角”风景区,也有许多三亚回民在游客区摆摊设点,生意很是红火。

“天涯”“海角”,应该是祖国最南端的海景了,是我从小所梦游的地方,这里的海景气势,应该是我见过的海景中最雄伟的了。我曾经到马六甲海峡观过落日海景,也在亚齐市看过“海啸”后印度洋的平静海面,在三亚的正南端文莱国的海滩上,还静望过南中海在空旷无人的海滩大浪上翻腾的气势,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上空看到过地中海的蔚蓝美丽。但都比不上三亚“天涯”“海角”处海洋的汹涌。海洋广阔的气势,海水的壮丽雄伟被一座座奇异庞大的礁石衬托的优美无比,这里百浪涟漪,奇石攒簇,浪击礁石。“正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目前,回辉村和回新村共有5座清真寺。清真北寺和清真南寺,这里应该算是中国最南端的清真寺了,因为靠近“天涯”“海角”。三亚回民祖先多以渔民为主,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堂禁碑》所题划界“东边是赤岭与陵水为界,西至黄流莺歌与感恩接壤”“海而绿洲”是海南三亚羊栏回族出海捕鱼的活动范围,现回族也是古崖州滨海经济的开发者。

回辉村的回民多数以贸易为主,而回新村的回民多从事捕鱼和蔬菜种植。20世纪50年代,政府给三亚回民分了不少土地,由于回民不善种植大米等农活,每亩产米仅100多斤,后来因势利导,回民还是多下海捕鱼,陆地多从事种植蔬菜。开放时代,回民现多从事贸易、商业。在三亚的机场,“天涯”“海角”等其他旅游景点处可以看到三亚回民的身影,他们的生活质量已大大提高。

据当地老人讲,他们的祖先从占城漂渡此地,回民曾在万州、儋州和三亚登陆,只有在三亚的回民人数最多,其他的在儋州、万州和海口的,由于人数比较少,已被同化(如被汉化的和被黎化的)。如陵水县和儋州的蒲姓,也有些又再迁到回辉村和回新村。

在回辉村、回新村的考察中,我明显感到,这两个村的人口虽不到1万,但其民族特征、社会特征和地位在三亚都有其独特性。从社会学上讲,一是语言方面。三亚回民仍然完整地保留了祖先马来方言(占城),这种特殊的语言使得他们内部团体成员间能够自由沟通,与当地海南人和内地其他的回民也截然不同,同时对外他们又会普通话和一般海南话,虽然其语言中也接受了不少汉语和海南语,但独一无二的三亚回民方言使其民族的特征始终保持一致。二是伊斯兰教信仰。由于回民的信仰,他们在婚丧私事等的日常活动中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能洁身自好,伊斯兰教倡导的种种做人美德懿行,又使他们之间互爱互敬。尊老爱幼是少数族群赖以生存发展、进步的坚强基石。这使他们团结一致,爱内并不攘外,在当地获得了尊重的地位。三是独有的生活习俗,如在穿着方面,又喜欢嚼食槟榔,订婚时也要送给全村亲友槟榔。此外,他们又有相同的族群历史。与东南亚马来人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资料显示,在泰国南部的普吉岛、马来西亚的邦各岛和越南,都有从三亚漂流出去的回民。

下面是一些马来话和三亚回民语言的相同例子:

在考古方面,1983年12月,广东省民族研究会在三亚市和陵水县的海滩上,发掘出5处大型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穆斯林古墓。我在当地朋友江青武的带领下,曾专程去过三亚市和陵水交界的藤桥镇,这里有当地称呼为“番岭”“蕃墓”的古墓。不知多少年代了,这里的穆斯林古墓都位于近海处,当时阿拉伯、波斯商人曾多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这里。从发掘出的宋代古币看,有些古墓显然是宋代的。

到了三亚,忘不了尝试当地的海鲜食品。在朋友的邀请下,专门登上位于三亚近海的“船上餐厅”,虽然品尝的鲜鱼龙虾不知是否从海上打捞的,但在海上一边品尝海鲜,一边观看辽阔美丽碧波荡漾的南中国海,别有一番滋味情调。

南国风情,树林茂密,山岛耸峙,海景如画,请到“天涯”“海角”来!不管你是飞到天涯海角,此情唯相依,此情唯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