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羊皮卷
4282800000039

第39章 自我修养令你挥洒人生(2)

抱着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企图不劳而获,这不是受教育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虽然动了脑筋,却不能提高智力,也不能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但是由于缺乏比游戏娱乐更高的目标,它终究不会带来真正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只能产生一种片刻的印象,而且只是一种感觉。实际上这种依靠感觉的方式就是聪明的享乐主义的表现,这不是智力。因此那些来源于活跃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最出色的思想,现在却在沉睡着,很少被唤醒过,除非突然大难来临,它才会从睡梦中惊醒。

用“寓教于乐”来欺骗自己的年轻人很快会排斥勤奋的学习方式。为了在运动玩耍中学得知识,他们浮躁不安、急于求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踏实的精神逐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思想的涣散和性格的懦弱。罗伯特曾说:“花样繁多的学习方式和吸烟一样有害,而这也正是其长期潜伏的原因。它最容易使人滋长惰性,也最容易使人软弱无能。”

这种恶习不断滋长着,而且四处蔓延,它最小的危害是让人浅尝辄止,最大的危害是对踏实勤奋的劳作深恶痛绝,使人情绪低落。如果我们聪明的话,就应该向祖辈们那样勤勤恳恳,因为劳动仍然是而且永远是获取价值的代价。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必须耐心地等待。所有最好的进步都是渐进式的,对于充满信心和热情的人,回报肯定随时会到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越勤奋,他的威望也就越高,能力也就越强。但是,还要坚持不懈,因为学无止境。诗人格雷说:“劳动是快乐的。”伯兰杰则说:“用掉总比锈掉的好。”阿诺德问:“我们永远没有停下脚步休息的时候吗?”马尼克斯·圣阿尔德贡德毕生的座右铭回答:“永不言止!”

正是能够正确使用造物主赋予我们的才能,我们才受到人们的尊敬。正确合理地运用一种才能的人比同时拥有十种才能的人更受尊敬。和拥有世代继承的巨额财产一样,拥有很高的才智的确也能体现出个人的优越。然而,怎样运用那些能力?这就像问那笔财产用来做什么一样。一个人可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却毫无用武之地,因此,知识必须与智慧相联系,并且表现出正直崇高的品质,否则便失去了意义。佩斯特拉齐甚至认为智力培养就其本身来说只有害而无益,所有知识必须跟随意志的正确引导。知识的获取的确可以使人避免在生活中走上邪门歪道,但不能根本地杜绝自私自利,只有正确适当的准则和习惯才能改正自私自利。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能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知识渊博,但性格却完全扭曲变形;一个人饱读诗书,却毫无动手能力;一个人把“知识就是力量”时常挂在嘴边,却往往是狂热分子、专制者和野心家。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否则知识本身只会使恶人变得更邪恶,而世界有了他们,恐怕就跟地狱差不了多少了。

或许,现在我们过于夸张地强调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已习惯性地认为,有了很多的图书馆、科研机构和体育馆,我们就在不断地向前进步着。这些设施的确对自学有帮助,但同时却也阻碍了个人达到自学的最高境界。有可随时使用的图书馆未必就能学识渊博,就像富裕却未必慷慨大方一样。毫无疑问,我们拥有了良好的设施,但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专注、坚韧和勤奋才能更加洞晓智慧。在某种程度上,简单地占有知识与洞晓智慧有着太大的差距。比如单纯的阅读,往往沦为一种对他人思想消极接受的方式,其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这种阅读只会以细嚼慢咽的方式放任自己的散漫,只能激发当时的情绪,而对思想的深刻和性格的塑造没有丝毫效果。许多固执的人还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以为他们在提高自己的智力,而事实上不过在玩一种低级游戏来打发时光,其最大的好处也不过是使得他们没时间去做更糟糕的事而已。

还应该时刻牢记一点:尽管从书本中获得的经验是宝贵的,本质上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来源于生活的经验才是智慧的源泉,其意义要比前者大得多。伯林布鲁克爵士说得很准确:“不管哪种形式的学习,都无法直接或间接地使我们变成更好的公民,它最多是一种巧妙却华而不实的打发时光的方式,而以此获得的知识不过是一种令人相信的无知罢了。”

良好的阅读或许有益,但也不过是培育心智的众多方法之一,与亲身经历或榜样力量对个人性格的影响相比要逊色很多。在普及教育之前,英国就培育出了许多智慧、勇敢而诚实的人。大宪章的谱写就是出自于一群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们的笔下。虽然他们并不熟悉文字表达的原则,但他们懂得怎样去理解、尊重并勇敢地保护这些原则。为英国的自由奠定了基础的,正是这样一群没有文化却非常崇高的人们。我们必须承认,教育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仅仅将他人的思想填入大脑,使其成为他人思想的奴仆和接收者,而是要开发个人的才智,使他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够游刃有余。许多精力充沛、贡献巨大的人物很少读书,勃兰得利和斯蒂芬森成年后才懂得了识字,但他们却有着卓越的成就;约翰·亨特20岁时还不认识字,但他做的桌子椅子却堪与最好的木匠媲美。这位伟大的生理学家曾在课堂上指着某一学科的书说:“我从不看这个,假如你想在专业领域里有所成就的话,你必须进行实际的研究。”当有人告诉他同时代的一位人物批评他对阅读的轻视时,他说:“我愿意向他表达我的这个看法:对于动物尸体,任何语言都派不上用场。”

所以,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是特别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目的。掌握知识的目的应该是增添智慧、提高修养,应该是让我们变得更优秀、更幸福、更有用,应该是让我们在追求人生的伟大目标时更加精力充沛、更加富有效率。“当人们一旦沾染了一味欣赏崇拜别人的恶习而从不关心道德品性时,这具体表现为对宗教理念和政治信仰的忽视,那么他们正在急剧退化。”我们必须自己去成就、自己去做,而不能仅仅停留于满足于阅读别人的成果,思索欣赏别人曾经的作为。我们必须把生活当做给我们的最好启示,将行动当做我们最好的思想。正如里克特所说的那样:“我已尽我所能、问心无愧了,任何人都不应当再向我要求更多。”在上帝的帮助下,凭借自己的责任和天赋来磨砺自我,这是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

自律与自制是实现智慧的开始,而它们又来源于自尊。希望,这一力量的伴侣,这一成功之母,也来源于自尊。最谦逊的人也许会这么说:“尊重自己,发展自己,这是我生活中的真正义务,作为社会这一庞大体系中不能缺少和承担责任的一分子,我属于社会和上帝,我不会伤害我的身体,也不会在精神品德上任凭自己堕落退化。我将努力扬善避恶,使自己的品性臻于完美。”我自尊,也尊重他人,而他人也一定会尊重我。因此,法律就成为相互尊重的保障,也成为社会公正和秩序的保障。

自尊是一个人身上最高贵的外衣,它最能升华人的思想。毕达哥拉斯最智慧的格言之一是在其《金玉良言》中所说的“尊重自我”。在这一崇高思想的激励下,他不会因肉体的欲望而堕落,也不会因奴性的思想而玷污心灵。这一品行,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成为各种美德的根本,比如说纯净、庄严、贞洁、高尚和虔诚。米尔顿曾说:“虔诚而公正地自我尊重是一切有价值的美德的开始。”思想上的自贬不仅会降低自己,也会降低他人,而这样的思想必然会造就这样的行动。如果一个人往低处看,情绪就会低落消沉,要振奋精神必须抬起头来仰视天空。适当的自尊让最卑贱的人昂起头颅做人,因此贫困也会倍显高尚。那些身陷困境却不卑不亢的勇士才令人敬佩。

如果狭隘地将自我修养仅仅看成一种“生活”的手段,必定会使之降格,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教育则无疑是时间和劳动的最好的一种投资。在任何行业,智慧都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改进工作方法,并使人变得心思敏捷、双手灵巧并富有效率。善于同时运用双手和大脑进行工作的人目光会比他人更敏锐,力量也会比他人更强大。或许这是人类智慧最令人珍惜和最令人愉悦的地方。自立自强的力量会伴随着自尊一天天增加,自尊越强就越能抵制低级趣味的诱惑。人们将带着一种新鲜的兴趣观察社会及其运行,并将更富有同情心,同时带着相同的兴致为他人、更为自己工作。

但是,自我修养不一定会带来上文提到的那些杰出成就。在任何一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必定会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无论其受过何等的启迪教育。任何能够赋予普通大众的自我修养恐怕都不能使人摆脱必须完成的社会日常工作。不过,我们认为从具体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其实也并不是不可能。我们可以用崇高的思想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在崇高思想的照耀下,无论贫富贵贱都会荣耀。因为不管一个人是多么贫穷卑微,伟大也会悄然而至,陪伴其左右,相与谈心,而不会介意他所住的房屋是不是过于简陋。于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便成为最大的快乐源泉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并带来最好的结果。尽管自我修养不一定会带来财富,但它却给人带来了与高尚思想为伍的机会。一位贵族可以轻蔑地问一位智者:“你的哲学到底能带给你什么?”智者回答:“至少我得到了思想。”

但是很多人容易灰心失望,因为事情一般不会进展得像他们想的那么快。刚种下橡子,他们就盼望它立即长成橡树,或许他们将知识看成推销的商品,因为它并不像期望的那样畅销而烦恼不堪。特门赫尔先生在一份“教育报告”(1840年)中谈到这样一件事:诺福克的一位小学校长发现自己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于是展开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家长让学生退学的理由是,他们本来期望“教育能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却发现“教育根本无济于事”,于是他们让孩子辍学,从今以后别再跟教育有什么牵扯!

这种轻视自我修养的看法在其他阶层当中也非常流行,这是因为社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生活的错误认识。如果将自我修养看作是一种超越他人的手段或智力游戏的方式,而不是一种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高的力量,那就是对教育的贬低。用培根的话来说:“知识并不是一个以销售来谋利的商场,而是一个代表着造物主的荣耀并储存着人类智慧精华的宝库。”勿庸置疑,通过劳动获得职位的提高及社会地位的改善是一件荣耀的事,但绝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使心灵成为肉体的奴仆。一般来说,成就取决于勤奋和对事业的重视程度而非知识的多寡,如果因未能获得成就而怨天尤人、颓废消极,那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在罗伯特·索西回复朋友问题的一封信中,他很适当地批评了这种心胸狭隘的人。他说:“如果我能给予你什么有益的忠告的话,我绝不会吝惜我的建议和想法;但是,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自甘堕落、不求进取,那就无药可治了。一个善良而智慧的人偶尔也会对世界感到愤怒和悲哀,但是请记住,如果你在这个世界上履行了你的义务,你就不会这么愤世嫉俗。如果一个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身体健康并有充足的空闲时间,可是他还想要求什么的话,那只是因为万能的主给予他的恩赐超过了他所应得的。

如果只将教育当做一种智力消遣的方式来使用,那么也是对教育的亵渎。在现在的时代,很多人加入了这一时尚的队伍,对通俗、刺激的文学展现出一种近乎狂热的喜爱。现在我们的书刊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充斥着庸俗的幽默和夸张(这并不是说鄙视大众的口味),这无疑于是对人类法则和自然法则的背离。道格拉斯·杰罗德曾这样描述这一趋势:“现在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嬉戏的态度。我坚信我们的世界总会有一天会对此感到厌倦,毕竟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严肃的东西,人类的历史并不是从头到尾的一部喜剧史。我甚至相信有人会写出一部布道的闹剧来。我们想想英国的喜剧史吧,阿尔弗雷德的闹剧、托马斯·莫文爵土的滑稽,还有他女儿在棺材里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表演。可以肯定,世界将会因这种亵渎而变得病态。约翰·斯德林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现在的书刊已趋于大众化,但它们主要是为那些心智还未发育健全的人们准备的,它们对人们心灵的亵渎跟埃及的瘟疫、水源污染和腐蚀政府官员的危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在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出来享受闲暇时,不妨挑选一本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来阅读,这也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愉悦。无论男女老幼,一本好书对人的吸引力绝不亚于本能带来的巨大冲动。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自然地减少阅读。如果将阅读当作获取精神食粮的惟一方式,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馆里苦读,并沉浸在自己构想出的荒谬的人生图画中,那会比什么事都不做更浪费时间,也更加有害。有阅读习惯的人经常会深陷于小说的虚幻情节中不可自拔,思想也会变得荒谬无常。一位男性同性恋者曾对纽克的大主教说:“我从来不看悲剧,我受不了。”小说所激发的遗憾只存在于文学上,不会带来任何相应的行动。它所引发的情感中也没有自我牺牲,而频频为小说所感动,最终的结果是人们在现实中变得麻木迟钝。巴特勒主教曾说过:“在自己的心中将德行描绘得无比美好对美德的塑造并没有什么帮助,相反有可能使心灵变得冷漠、甚至无动于衷,与最初的愿望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