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羊皮卷
4282800000062

第62章 处己智慧(2)

明智之人

明智之人就好比是独奏一件乐器的音乐家,无须借助其他人就能独力完成演奏会。这样的人,自身就相当于一个小世界。他心智专一,独立奏出的音乐所得的效果,不亚于各种乐器共同演奏所得。他就好比钢琴一样,在乐队中没什么地位:如果他是一位独奏者,也许由其个人担纲演出;或者,如果是跟其他乐器在一起,那么他只能担任主奏;又或者,他在合唱中担任主唱。不过,这个比喻也许能使有些不爱交际的人有所领悟,然后定出一条常规:如若我们所交往之人缺乏高素质,可以增加其数量,以做某些补偿。如果对方乃聪慧之士,有此一人做伴便已足够;但倘若与你交往的尽是普通大众,就可多认识几位,因为根据演奏俄国管号的类推,让他们一起合作,就能产生一些好处。愿上天赐予你耐心,让你将任务完成!

伟大的心灵

正如学校老师不愿意与他身边闹哄哄的孩子在一起游戏一样,作为人性的真正导师,伟大的心灵自然不愿意时常与他人为伍。那些伟大心灵的使命,是指导人类从“错误”的海洋中渡过,并安全抵达真理的彼岸——使人类摆脱野蛮而庸俗的深渊,而上升到文明与教化的光明之中。具有伟大心灵的人,虽然在这个世界生活,但却并不真正属于这个世界。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之间有着明显差异,不过这个过程是逐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开始慢慢明白自己的地位。由于实际上的退隐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心智方面的孤独又得到巩固。除非是那种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流行庸俗的人,否则难以接近他们。

任何伟大的心灵都注定是孤独的——可能有时人们会对这一命运感到遗憾,不过选择孤独总是会少有灾祸。“该怎么做我就敢怎么做”,当我们年事渐长时,会很容易就说出这句话。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我们就越会想到要将余生专注于智慧上的事,而不再关心人生的实务。只要我们神智健全,再将个人才能与我们过去所取得的那些知识和经验加以配合,那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学科的研究,都会感觉轻松有趣。当我们处于蒙昧之时,对于许多事物都所知有限,但现在这些事物都已变得明朗清晰,每有成果都会使我们觉得困难已经克服。长时间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令我们不再对别人抱有过高期望。我们发现,与人交往得更深入,并不会收获更多。在以前,乐于独处需要牺牲自己走向社群的欲望,而现在它已成为我们自然内在的单纯品性——如同水之于鱼,它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本有素质。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不同一般人,他必然是孤立的,为什么说这样的人越老越感觉到他的处境不再像年轻时那么背负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原因所在。

独处的好处

独处对于有才智的人来说,其好处是加倍的。首先,可以使他清静;其次,他不必同其他人在一起——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在与世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需要抑制自己来面对厌恶甚至危险。拉·布鲁耶(LaBruyere)说得好: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是因为不能独处。喜欢与人交往确实非常危险,有时甚至会致命,因为它意味着要接触世人,而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道德低劣,而且资质愚钝或者刚愎自用者。如果不爱社交,对那些人就不必理睬。倘若自身有足够的条件,不需要同那些人来往,实在是一大幸事,因为我们的痛苦都来自需要与人交际、交往。与人交际会使我们心境的平静被破坏,而在幸福的要素当中,心境平静是仅次于健康的,这一点我已经说过了。如果没有相当时间的独处,是不可能做到心境平静的。我们进行社交的主要理由是彼此有所需要;当彼此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本要分手的人们又因为烦闷寂寞而聚集到了一起。如若不是这两个理由,人们很有可能都会一个人独居。这是因为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自己就是这世上惟一的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充分领略这种绝对重要的感觉,而在喧嚣嘈杂的真实人生中,这种感觉却极易受到令人痛苦的否认,很快就会萎缩,消散不见。根据这个观点,独处可谓是人类最原始的自然状态,在此种状态中,我们每个人都好似亚当,快乐无比。

如果一个人能面对自己,独立自处,那将会有无穷尽的好处。西塞罗甚至还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可以完全自立、并独具才干的人,他的生活不可能不快乐。一个人越有独立的才能,那别人对他的重要性就越少。正是由于这种自足的感觉,使得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为了不跟世人相处而宁可做出不小的牺牲,至于实际上是克制自己去积极参与那些活动就更不用说了。一般人乐于社交,能与人相处和睦,则是出于一种相反的感觉——他们容易与别人相处,却不容易与自己相处。此外,对于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个世界并不敬重,受到敬重的尽是一些不学无术之徒。因此,某些人的隐居独处就能说明他们独具特异才华,换句话说,他们的隐居独处是拥有特异才华的结果。所以,自尊自重的明智之士都会限制自己生活的必要条件,以便使其自由得以保持或扩大,不过由于每个人还是得与世人有所往来,他就尽可能地将深交限制到最少。

幽居的烦恼

很明显,爱好孤独是次要的、慢慢养成的习性,而并不是人性中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冲动。作为高贵心灵的较为显著的特征,它的发展一定要克服某些本能的欲望,而且还要不时与魔鬼的诱惑作实际的对抗。后者诱使我们“与人为伍”,走向社群,而将那令人忧郁、摧毁心智的“独处”摒弃。魔鬼如是说,就算是最坏的社交活动,也充满意义,能使人们感受到一份人类情谊:

这样的痛苦生活会将你舍弃,它像一只兀鹰在啄食你的胸膛!

所见最坏的社会也能使你显出,你是属于大众之中的人物之一。

贺拉斯说得不错,人生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带着若干缺点的。或者用印度的一句谚语来说就是,莲花尚且有梗茎。幽居固然好处众多,但是其不便和缺点也不在少数,不过跟与人相处的诸多烦恼比起来,那就不值一提了。所以,身怀真才实学之人不与他人交往,一切会顺利得多。不过,幽居有一项不易被人觉察的坏处,那就是:由于整天都呆在家里,对环境的变化,身体会非常敏感,甚至连从门缝吹进来的小小微风都可以令他们病倒。同样,我们的性情也是如此,因为长期幽居,我们的脾气会变得异常敏感,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故,最无所谓的话或态度,都足以使我们感到困扰和冒犯——通常普通人是不会注意这些小事的。

社交与年龄

我们还可以从别的观点来对喜爱社交的冲动进行审视。在严寒的季节,人们聚集在一起可以互相取暖。我们通过某种方式,与他人有所接触,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不过,一个本身在才智上已积聚了大量热量的人,是不需要依靠那种办法来取暖的。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社交能力跟他的才智是成反比的:假如要说某人很不友善,那几乎等于是说他才干能力极强。

喜欢与人交往的程度,一般与自己的年龄大小成反比。一个小孩子只要被单独留下几分钟,就会惊恐不已,可怜地哭泣;接着,如果不让他离开房间,对他来说就是严重的惩罚了。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很快就能够打成一片,除了极少数心灵高尚的青年会乐意独处——不过如果整天都一个人又不合适了。成年人整日都是独自一个人也无所谓。年龄越大,就越不会把独处当回事。那些知交零落、对交际毫无兴趣的老人,就最适宜独处了。从有些个别例子来看,智力同这种喜欢与世隔绝、一人独处的倾向直接相关,说到底是有某种贵族情结在其中作祟。

只有那些性格极度贫乏和世俗的人,才会到了老年,还是像年轻时那样喜欢交际。虽然从前他们是极受欢迎,不过这时,这个社会已不再适合他们,别人对他们感到万分苦恼,最多只能勉强忍受罢了。

无法忍受的孤独

人性之中那些最为卑下、最不高贵,也就是那些平庸、琐碎、卑俗的部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我们成日与庸俗之辈为伍,究竟能从中获得什么快乐呢?那些人不能做到令自己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却要让一切都变得与自己一样低下。他们的目的就是如此,我们还能对他们有什么要求呢?

当这个社会令你生厌时,你觉得有理由远离人群时,你可能无法忍受独处所带来的沮丧,因为你的本性并非如此。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情况就大多是这样的。那么,听听我的劝告,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孤独感,跟朋友在一起时要依然故我,并不马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对于别人所说的话,不必过于推敲字义,也不要对别人的道义或智力有过高期望,并让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意见,培养自己的容忍精神。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么虽然你的人就穿梭在他们之间,但你在生活上看起来是相当独立的:你跟别人完全保持着君子之交,带有一种客观性。这种谨慎可以使你不跟他人接触频繁,从而避免受熏染或被他人激怒。在这个方面,社交群体就好比一把火——聪明人会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而不会像傻瓜一样靠火靠得太近,被灼伤之后,就跑到一边独自发抖,并且叫嚷火会把人烧伤。

因为无法忍受独处,所以人们以和气友善的态度待人。他们变得对自己十分厌恶,出于内心的空虚,他们与人交往,到国外去旅行。因为他们的心智完全缺乏自身活动,所以慢慢变得失去弹性,他们就想法子来刺激它,例如喝酒。许多人完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酗酒的。他们跟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会很兴奋,这也是他们一直在找寻的某种刺激,他们所能忍受的最强烈的刺激。如果没有朋友的陪伴,他们的心情就会陷入谷底,变得十分消沉。我们可以说,这些人还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人,因为他们的自身只具备成为人的条件的一小部分,除非加上相当多的人数,否则无法凑出可观的分量,并自觉有资格成为人。优秀的人本身就是完全的,它并不是由某一小部分所组成的,而是包括一个整体。

妒忌的天性

妒忌作为人的天性,既是一种恶习,也是苦恼的来源之一。我们应当将其视为阻挠我们幸福的敌人,要抑制它邪恶的念头。塞尼加曾以精辟的语言给予我们劝告,他说:如果我们不去自寻烦恼,非得把自己的命运去跟那些更为幸福的人相比的话,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将会令自己感到满足;还有,假如我们看到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好,那我们就应该想想还有很多人过得不如我们。如果我们面临了实际的灾难,那么去设想一下别人可能遭受着更大的灾难,可能是最有效的安慰之法——虽然安慰跟妒忌根源相同;还有一个最好的安慰就是与那些跟我们遭遇了同样不幸的人们——我们共忧患的伙伴们在一起。

有一点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出于妒忌的憎恨最难得到消除。所以我们要时刻小心,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免招致别人的忌恨;我们最好就像克服其他种种恶习一样,完全摒弃在这方面有可能获得的快慰,因为它会产生严重后果。

每一个尊贵的人身边都会围绕着一大群羡慕者,如果你正是这样一个尊贵之人,那他们会暗中对你心怀忌恨,除非被恐惧所抑制。他们会很迫切地让你明白:你并不比他们强。从他们这种热切地示威的态度,你可以看出他们明显自知与你相距甚远。如果你遭到别人的妒忌,那么你最好与他们保持距离,尽可能不跟他们接触,好像有一道鸿沟隔在你们中间一样;如果没法做到这点,那你就要忍受他们的攻击,并处之泰然。在第二种情况下,引起他们从事攻击的因素也会使得攻击有所缓和。似乎大家都采用过这方法。不同类别的尊贵人士之间,通常都能相处和睦,他们之间不需要妒忌,因为他们各自所拥有的特权并不相同,这样会产生出一种平衡。

成熟的自信

任何计划在实施之前,都要对其进行深思熟虑。就算已经经过彻底的考虑,你也要把人们判断失误的种种可能都考虑进来,因为总会出现一些无法探究或预知的意外,会将你的计划全盘推翻。对于收支账上的负方,这种想法永远都会有影响——在重要事情发生时对你做出不能轻举妄动的警告:不要弄动静止的东西。不过只要你下定决心,并且已经开始着手,那你就要坚持到底——不要再去回想已经完成的事,或是对许多可能的危险再次顾虑,因为这些而无比忧心;要将这个问题完全从你脑中抛开,不要再去想它,你只要牢记你已经在适当的时候做过成熟的考虑了。有一句意大利的谚语说的也是同样的劝告,它被歌德译为:系好马鞍,然后自信地纵马驰骋。

冷静判断

对于那些对我们的祸福可能有所影响的事情,我们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我们不要过分忧心,而要保持一种冷静、心平气和的态度去考虑,把它看作是一件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的抽象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应让想象来充当任何角色,想象是无法做出判断的——它只会造成幻象,并使我们的心情极为痛苦。

一日之计在于晨

夜晚时分,就算是灯火齐明,我们的心灵也如同我们的眼睛一样,不能像在白天那样把事情看得那么清楚。所以此时不宜进行严肃的思考,尤其是思考那些不愉快的问题。最适当的时候是在清晨——不管你在思想或是身体方面做任何努力,都是这样,毫无例外。因为一天当中,早晨就是青春,所有事物都是一派明艳、鲜活和轻盈。那时候我们觉得体力充沛,各种官能都很灵敏。我们千万不要很晚起床,缩短早晨的时间,或是做一些琐事,或是闲谈,而浪费掉大好晨光。早晨是生命之精华,它应该是近乎神圣的。夜晚就像老年一样,这时候我们没有精神,喜欢唠叨,稀里糊涂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小生命来比喻每一天:每一次醒来和起身都是小型的出生,每一个早晨都是短暂的青春,而每一次休息和睡觉都是小型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