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139

第139章 辛亥年 (44)

惶惶然,北京城里,就连绝大多数旗人都整天哭丧着脸,相互绝望地"祝贺"道:"瞧着吧,咱大清的国运尽了!"

辛亥年的中秋节之前,陆崇寿已经以道员待缺了。当时,他得到的通知是,至早就在节后一个月内、至晚就在年关之前,他就可以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个省去候差了。那一阵子,他在与友人曾朴的信中还这样说,希望最好能被分发到浙江,因为浙江与家乡所在的江苏相邻,诸事较为发达、方便,而且能与像曾朴这样已被分发到浙江补差的友人相互照应。

--曾朴是在去年二月(1910年仲春)捐纳知府赴京引见之后,被分发到浙江的。曾朴到浙江之后,先在省垣杭州待了几个月,充任发审委员,后来,他被委任为宁波清理绿营官地局会办,于是,他就离开杭州到宁波上任去了。此时的曾朴,真正堪称名满天下了,这是由于三年前(1908年)著名翻译家林纾(林琴南)在其所写《贼史》译序上,向广大读者揭明了已在社会上有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的社会政治小说名著《孽海花》的作者"东亚病夫"就是江南名士曾朴。不过,如此一来,许多麻烦也跟着向曾朴涌来,用曾朴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一时向余打交涉者甚多"!……

这个中秋节前后,陆崇寿一直过得很忙碌,不过不是忙着过节,而是忙着照顾病人。先是他的大姐夫王翰林王凌山病倒了,并且病得很重,于是,他除了得帮着他的大姐陆珣忙碌替王凌山请医抓药这些事之外,他也得帮忙处理他们家的其他许多杂事。谁知,没过几天,陆珣连急带累的,自己也病了,万幸的是,她的病还没重到必须躺倒的程度。不过,这样一来,大家都格外紧张起来,都怕陆珣若是因为没及时治疗调养好、也酿成大病,那这一家子以后的日子可就让人不敢多想了……此时,王凌山与陆珣的儿女还都是正在读书上学的少年,儿子王光勤年仅十四岁,女儿王馨如年仅十五岁。多亏了陆崇寿不停地忙这忙那,并以乐观幽默的态度支撑着大家的信心,大家好歹一起熬过了这个难过的中秋节。中秋节之后,陆珣的病体已差不多痊愈了,王凌山的病势也减轻了一些。大家才稍微松了口气,紧接着就又听到了武昌起义杀鞑子的消息!

陆崇寿很冷静地判断了形势之后,就向王凌山、陆珣说道:"这回可真是大闹起来了!过不了多久,清朝就该亡了。可是,清朝虽然亡了,连绵不断的混战却不知得闹到什么时候!咳,国家大乱的惨祸到底来临了!我得立刻赶回淮安去。不然的话,又是兵灾、又是匪患的,家中众人可怎么度过去!"

王凌山当然也很清楚国势将会如何,他也想赶快返回他的家乡淮安河下镇,与他的兄弟们一起照顾父亲王老太爷、还有王家老宅诸事,可是,他越因为想尽快返乡而着急,他的病势就越随之重新凶了起来。陆崇寿苦苦劝他:"你病成这个样子,怎么还能千里跋涉、颠簸返乡?!若是你非得那样,恐怕你才折腾出北京城,就得瞑目伸腿了!你还是与大姐、还有孩子们一起暂且待在北京为是!"陆珣当然也为淮安老家担心不已,可是,她还是理智地与陆崇寿一起劝说王凌山还是暂时留在北京。王凌山只得接受了他们的劝告。

"小迷糊"叶维松决定与陆崇寿一起回南方。前一阵子,叶维松得知他祖母叶老太太已经被他叔叔叶钟略从南京接到上海、他母亲赵之贤仍坚持留在南京照管家事的消息之后,就曾考虑过他亲自回南方照顾诸事,可由于当时他在京师大学堂的工作很繁忙、一时不能交卸,于是,他只得将回南方之想暂且搁置。捱到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之后,叶维松实在不能再捱了,于是,他向京师大学堂请了长假,迅速做好回南方的准备。他与此时正在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担任教职的妻子邵永纹商量之后决定,邵永纹带着他们的儿子叶澄川仍留在北京,不与他一起回南方。他回到南方之后,除了照顾南京叶家的事之外,也会尽力照顾邵永纹的娘家--淮安邵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