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180

第180章 辛亥年 (85)

奏凯的队伍中,陈宗权这个跃马飞驰的、英俊的青年军官非常引人注目。南京之战是清末辛亥革命时期最后一个重要战役,陈宗权英勇地参加了这场战役、经历了曲折残酷的战斗过程、终于看到了他所希望与梦想的胜利。未来的岁月中,他将常常忆起这场胜利的战役,想起他这时曾打过这么一仗……

这时的陈宗权,二十八岁!……

经过光复之战的石头城--南京,虽然曾被张勋等部清军在逃走之前到处乱抢过一阵,可是,整个城市的大体结构并未遭到什么大损坏,许多街市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许多革命党人陆续从上海、还有其他各地来到了南京这个新的革命中心,革命总机关就设立在"大行宫"。

大行宫从来就不曾冷落过,此时有那许多大会、小会在那里一天到晚地开个不停,不热闹才怪?!大行宫的一切似乎都没变,李鸿章、曾国藩、曾国荃、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时代修成的那些楼阁厅堂还在,似乎还都峥嵘轩峻、似乎还都萦绕着已呈灵异之感的高谈洋务的声音……

江浙联军各部简直是一进南京城就为了争权之事而闹了起来!一些部队同意公推徐绍桢为江苏都督(苏军都督),可是,徐绍桢的死对头林述庆则毫不示弱地命令自己的部下将他早就准备出的那许多以"苏军都督林"名义颁发的布告在南京城内到处贴满。在参加光复南京之战的各部队中,镇军的兵力最强、素质最优、任务最重、功劳最大,因此,林述庆觉得自己很有资格居功自傲、拥兵自重。这一来,就闹得群情愤慨、联军分裂之像愈显,别说其他部队对此非常不满,就是镇军内部也有一些人对此很是反对,有的军官甚至或者偷偷将部下的队伍带走、暗投到徐绍桢那里,最严重的是,镇军中的炮标居然在北极阁设炮位、准备轰击林述庆。柏文蔚在浦口听到这些消息后,就赶快让他的部下李士善到南京接洽了一番,历尽麻烦,才办成了将本归林述庆直接指挥的镇军第一路全部调到浦口准备北伐一事。咳,待到镇军第一路真的开至浦口了,柏文蔚一点验,发现原来的那些人马仅剩下半数了!

南京光复之后,老大中国渐成南北对抗之势……南与北,谁执牛耳?!……

南京城里风波不断,北京城里,在清朝军咨大臣"老猾"徐世昌等人的紧密配合之下,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这矮肥子将"逼宫"这出戏闹得锣鼓点管弦声一番紧似一番、真架势假招子一阵密似一阵……

先唱的一段是"废除皇权决事"。

在袁世凯接任内阁总理大臣之时,内阁尚还得按照清朝成例,将内阁所决诸事再奏呈皇帝(摄政王)核准,才可定决。袁世凯为了废除皇权决事之枷锁、加重他这个内阁总理大臣的权力,就命人替他起草了一份《停止入对奏事帖》的稿子,辛亥年十月初二日(1911年11月22日),袁世凯将此稿呈奏请旨,结果,正如他所料想的,清朝廷根本不敢跟他过不去,在当天就赶快颁谕诏准了,"所有嗣后例应奏事人员,于奏事章程未定之前,关于国务有所陈述者,均暂呈由内阁核办,毋庸再递封奏,以明责任而符宪政。"

又唱的一段是"摄政王归藩,禁卫军俯首"。

纵然已经废除皇权决事的枷锁,可是,袁世凯还是觉得很受掣肘之烦,因为清朝定例规定,凡是朝廷所颁谕旨,仍须监国摄政王"五窝囊"载沣钤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袁世凯卑恭地乞求了外国列强的支持、并与他们私下达成了许多秘密交易。十月初三日(1911年11月23日),驻北京的外交使团举行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法国代办毕哥脱发言说"列强必须赶快起来支持袁政府",德国公使哈豪森赞同说"袁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美国公使主张说"保证袁的地位,并给他进行活动的可能性"。于是,三天之后--十月初六日(1911年11月26日),袁世凯在会见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时候,就顺势表示了他对于"监国钤印"这一预政之规的不满。经过一顿乞求与密谋之后,朱尔典就同袁世凯一起去见了被袁世凯长期包占住的、此时担任弼德院院长一职的"老贼"庆亲王奕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