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020

第20章 戊戌年 (5)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1898年5月31日),慈禧太后宣布懿旨,命令说"恭忠亲王功在社稷,应配飨太庙。"她还向光绪皇帝训诫道:"你六叔是最忠于大清朝的,处处都为大清朝着想,你得随时警告那些臣子,让他们都学你六叔的样子!"光绪皇帝立刻将慈禧太后的懿旨用上谕的形式传达下去,并按照慈禧太后的训诫诏告说"中外臣工当法恭忠亲王,各摅忠悃,共济时艰。"

奕訢有四个儿子:依次为长子载澂、次子载瀅、三子载濬、四子载潢。长子载澂曾以贝勒加郡王衔,暴死之后被谥为果敏;次子载瀅曾出为钟端郡王奕詥之后,并降袭爵位为贝勒,却因犯事而被夺爵归宗;三子载濬曾与载瀅同时受封;四子载潢曾被封了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的爵位。在奕訢病死之前,长子载澂、三子载濬、四子载潢这三个人都已经死了,而次子载瀅又是一个曾因犯事而被夺爵之人。因此,慈禧太后命令光绪皇帝宣布说,让奕訢的次子载瀅的儿子溥伟出为其长子载澂之后,承袭恭亲王这一王爵之位。--溥伟被人们俗称为"小恭王"。

恭亲王奕訢之死让"广东佬"康有为高兴极了!在康有为看来,奕訢这老混蛋虽然死得太迟了,可是,他总算是死了,这老混蛋的死亡让此时处境已经非常艰难的维新事业遇到了一个难得的转机!……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1895年5月19日),当时三十七岁的康有为与骆成骧等其他二百八十一人一起成为了光绪乙未科的进士,此后,康有为被授予了工部主事的官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天,德国强占胶州湾事件发生之时,康有为正在北京,他写了《上清帝第五书》,用非常激烈、愤慨的词句向光绪皇帝指出--亡国大祸已迫在眉睫,"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外患内讧,间不容发",若再不"及时发奋,革旧图新",则"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将这封上书交给他所任职的工部的上级官员,请他们将此上书呈递给光绪皇帝,可是,那些人害怕此上书若一旦到达光绪皇帝面前,会引起以奕訢为首的顽固守旧大臣们的凶狠报复,所以就将此上书扣压下来,不予呈递。

虽然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五书》被扣压下来,可是,以奕訢为首的顽固守旧大臣已经在积极着手于消灭康有为这个在中国的皇城北京"危言惑众"的"广东佬"的行动。他们纷纷向清朝廷上疏,举劾康有为的各种"罪状",请求清朝廷赶快将康有为或者逮捕、或者押解回原籍。康有为在此艰难处境之下,决定暂且避一避风头,在中国北方的港口冰封之前,赶回广东老家。他甚至认真地打算着,这次回到广东老家之后,要努力实现他以前曾设想过的移民巴西进行垦植的计划。

早在清朝廷正式批准《中日马关条约》之前,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七日(1895年5月1日),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组织了"公车上书",这一天,康有为曾执笔起草了准备由一千多个应考举人联名上奏给光绪皇帝的呈文。由于各级官员的阻挠,这封呈文没能呈递到光绪皇帝面前。"公车上书"失败之后的第二天--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95年5月2日),清朝廷就正式批准了《中日马关条约》。曾参与"公车上书"的举人们因为害怕惹出什么大祸来而妨害自己的功名、危及自己的家人,就纷纷散去了……而康有为却不顾风险,将这封本来准备联名上奏的呈文作了修改,然后以他个人的名义再次呈送光绪皇帝,这就是他所著的《上清帝第三书》。经过许多周折之后,《上清帝第三书》被呈递到了光绪皇帝的面前,光绪皇帝看了这封上书,并且显得很受感动,于是,他下令将此上书抄送各省督抚,征求意见。当然,这封上书被抄送给各省督抚之后,几乎没有产生什么积极效果……不过,这封上书不仅让康有为获得了光绪皇帝的注意,也让康有为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大状元翁同龢的赏识!远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在他写完《上清帝第一书》的时候,曾请他的一个朋友--清朝宗室贵族出身、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盛昱将这封上书送呈翁同龢一阅,并求翁同龢将那封上书呈递给光绪皇帝,然而,翁同龢当时觉得那封上书言辞过于激烈,会让他的那些政敌以此为把柄攻击他,因此就拒绝了康有为的请求。可是这次,翁同龢在读了《上清帝第三书》之后,觉得他以前小看了康有为,康有为此时虽然还不过是个六品小官,却实在是他此时所应利用的人物,于是,他亲自到康有为那位于北京宣武城南的寓所拜访康有为。可是,偏不凑巧的是,当翁同龢到达的时候,康有为却不在家。翁同龢觉得扫兴,只得回去。那一天,康有为回家之后,知道了翁同龢曾经来拜访他的事,不禁跳着脚地大叹特叹"遗憾!"第二天,康有为衣帽齐整、毕恭毕敬地来到同样也位于北京宣武城南的翁同龢家的府邸回拜翁同龢。翁同龢很热情地接待了康有为,与康有为一起将国事、天下事高谈阔论了五个钟头之久!从那时起,翁同龢成为了康有为在政治活动中的大靠山之一。因此,当翁同龢听说康有为因为呈递《上清帝第五书》失败而想离开北京、回广东老家之后,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尽力劝说康有为仍旧留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