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022

第22章 戊戌年 (7)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八日(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递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在这封上书中,康有为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将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总结为三点: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商对策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因此,他向光绪皇帝建议说,若仿日本明治维新要政,则需尽快做好三件大事:一,在天坛或太庙或紫禁城皇宫的乾清门大誓群臣,宣布变法维新,"诏定国是";二,在紫禁城皇宫的午门设立"上书所",以广言路,准许人民上书,派御史监收,不得由六部堂官代递,以致阻挠,上书"称旨"之人则由皇帝本人召见察问并量才录用;三,在内廷设立制度局以定新制,制度局之下分设法律、度支、学校、农、工、商、铁路、邮政、矿物、游学、海军等分局。另外,康有为还提出,在全国于道这一级别的行政辖区内设民政局,以推进地方自治,促进"内外并举",使得朝廷的诸项新政措施在地方上得到具体的落实;选才督办每道之民政局,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于县这一级别的行政辖区内设民政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至于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创造纸币、收印花税等具体新政内容,康有为也都逐一提到。

光绪皇帝对于康有为的这道《应诏统筹全局折》非常满意,他将此折置于自己的案头,每天都仔细阅读。

不久之后,康有为又将自己所著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这两部书送呈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对于俄国大彼得(彼得大帝)这个意志坚强、性格冷酷、举止粗野、精力充沛、有着锐意变革落后的旧世界的强大气势的家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光绪皇帝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点:意志脆弱;性格柔懦,心思褊狭;举止犹豫,并且在慈禧太后这个可怕的姨妈面前总控制不住地要闹口吃的毛病;由于自幼就在野蛮、落后而且极度扭曲正常人性的宫廷生活制度下长期成长、生活,他一直心情抑郁、精神不快、体质孱弱、并且患有多种疾病,他少年时候经常患感冒和脾胃病,大婚之后,因为深宫内复杂而激烈的政治纷争的影响和各种繁缛、愚昧的宫廷礼仪的禁锢,他几乎从来都没有过正常人的夫妻生活和睡眠,他此时才二十七周岁,可是患严重的遗精之病已将近十年,他的膝盖足踝永远发凉,他的腰、腿、肩、背总是酸沉疼痛,而且,他稍感风凉就会头疼、浑身无力,简直到了"弱不禁风"的地步!最糟糕的是,每当他想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付诸施行时,面对慈禧太后的种种干涉和控制,他希望自己能坚决对抗,却总是因为勇气不足而窝囊地屈服,只得仍旧当一个"傀儡皇帝",而成为不了一个"真皇帝"……光绪皇帝将俄国大彼得与他自己两相对照之后,真是感触至多、感触至深!

康有为得知光绪皇帝对于俄国大彼得变政的历史如此有感触之后,赶快又写了《上清帝第七书》,呈递给光绪皇帝。康有为在这封上书中着重论述了俄国大彼得是如何敢于向西方学习的,并且向光绪皇帝呼吁说:"外侮迫矣,通商则不许,借款则阻挠,今虽欲变政,恐外人掣肘,况能从容待我十年教训乎?故非如彼得之举动夺绝,不能桓拔速成、雷轰电掣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天,康有为的学生麦孟华、梁启超还有他的胞弟康广仁(康有溥)等人陆续来到北京。光绪二十四年三月(1898年4月),康有为与江南道监察御史李盛铎一起发起成立保国会。康有为草拟了《保国会章程》三十条,声明成立保国会的目的是:"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国。";保国会的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孔教)之不失;保国会要尽力讲求内政外交等方面的变法事宜;保国会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在各省、府、县设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