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008

第8章 白雪红梅的庭园与情人恨别的悲剧 (8)

--曾朴(孟朴),江苏常熟人,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这一年二十四岁。曾朴的父亲曾之撰(君表)是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举人,早年与张謇、文廷式、王懿荣一起被人并称为"四大公车",因为,他们四人都是少年就有文章之名、却在科举考场上遭遇不顺的人物。不过,曾之撰与那三人的最大不同在于那三人最终都登上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成为了进士,王懿荣是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的进士,文廷式的风头更盛,取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的榜眼,张謇最了不得,高登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的状元,唯有曾之撰一直公车到底,以举人作为他科场生涯的止步之阶。曾之撰在考中举人之前,因为考得实在不耐烦,就费钱捐了个刑部郎中,留在北京供职,有一段时间,他一边应付着公务、准备着乡试,一边忙着结识朋友、研究学术、鉴赏古董、欣赏戏曲,倒也过得悠然自在。不过,他在得中举人之后,对于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已经很是厌倦,于是,他放弃了仕途之路,不再留恋北京城中的重重雅韵、浩浩声威,毅然南行而去,回到家乡常熟,在位于常熟这座古城西南隅、属于他自己家的那座虚霩园中,过他自己的隐居生活去了。曾之撰的隐居生活对于曾朴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在曾之撰的认真指导之下,曾朴熟读了万卷诗书,领略了诸般绝学,成为了一位学养深厚的、真正的少年名士,而且,他写八股时文也很得曾之撰的真传,将经史百家的学问恰当而巧妙地裁剪纳织到八股时文里面,居然将那如同禁锢在炮烙桎梏的刑具之下的八股时文写出了有时朴茂峭刻像水心陈碑、有时宏深博大如黄冈石台、有时很有周秦诸子般的说理精粹、有时点缀着魏晋小品似的言情悱恻的风格!……

林斯槐接着陈宗业的话茬说道:"可不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也就是曾孟朴十七岁那年,他父亲曾君表送他去北京,让他在北京准备科考。他们路过南京的时候,到你们家来拜望,并在你们家住了一阵。有一天,苏伫原(苏望涛)、他的那两位表哥陆荷舫(陆嵩寿)与陆砚樵(陆崇寿)、还有我一起到你们家来,正巧遇到了曾孟朴。大家一起在书斋中谈话,曾孟朴偶然说了一句'张幼樵(张佩纶)其实也是个才气纵横、有志用世的人物',苏伫原那时十二岁,他一听这话,触动了他父亲苏本严(苏尔宽)在马尾之战中惨死的往事,立刻就恼了,跟曾孟朴吵了起来,将张佩纶痛骂了一顿,然后,他就一个人跑出了书斋。曾孟朴当时很尴尬,向咱们细问缘故,咱们告诉了他之后,他也唯有默然而已。"

陈宗勋说道:"曾孟朴是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十九岁的时候中举的,第二年,他去考光绪壬辰科的会试,那科会试的主考是翁同龢,由于翁同龢与曾孟朴的父亲曾君表(曾之撰)、岳父汪柳门(汪鸣銮)都很熟,也知道曾孟朴的文章、学问都很好,因此,翁同龢有意提拔曾孟朴,在阅卷时特意留心哪本试卷可能是曾孟朴的。当年,翁同龢曾称赞曾孟朴的父亲曾君表写的八股时文很有'天、崇、国初的风格',后来,他又用这句话称赞曾孟朴写的八股时文。也真凑巧,他阅卷时,偏偏就看到了一本试卷很有'天、崇、国初的风格',于是,他以为这本试卷就是曾孟朴的试卷,赶快将这本试卷取中了。谁知道,那本试卷根本就不是曾孟朴的,曾孟朴的试卷因为被墨汁弄污了一些,早被截角贴出去了,曾孟朴本人则名登'蓝榜'、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陈宗业叹道:"曾孟朴那一年二十岁,他若是在那一年通过了会试和殿试,成为了进士,简直可以跟翁同龢、翁曾源这"叔侄状元"比一比了。想当年,翁曾源这个自幼就饱受羊角风折磨的家伙进士及第、成为了'翁小状元'的时候,也不过才二十九岁……咳,不提这些笑话了!我总觉得,曾孟朴那一年名登蓝榜之事,很是蹊跷,大清朝向来都有若想科场得志,不仅要八股时文颂扬得体、还得北京城中人情熟透之说。曾孟朴这两样都占全了,可是,他那样一个仔细人,怎么偏偏会在会试时出现墨汁弄污试卷之事?别是有人用钱买通了考场中的官员、差役之类的人,故意在那时给他使坏、让他倒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