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载淳即位之初,由于奕誴的同父异母的六弟、当时被封为议政王的恭亲王奕訢的势力大得惊人,所以慈禧太后决定将奕誴利用起来、对于奕訢的势力进行一些制约。慈禧太后先是以同治皇帝载淳的名义下了一道谕旨,将"免召对叩拜、奏事书名"这一也曾赏赐给了奕訢的特别待遇赏赐给了奕誴。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克江宁,慈禧太后借着这一大肆封赏皇室贵族、大臣官员的机会,赏给奕誴的长子载濂一个不入八分镇国公的爵位、第五子载津一个头品顶戴。
同治四年三月初七日(1865年4月2日),慈禧太后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下谕,怒责恭亲王奕訢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免了奕訢的议政王头衔以及他当时所担当的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内廷行走、宗人府宗令等一切职任。不久之后--同治四年三月十六日(1865年4月11日),在一大群王公大臣的请求之下,慈禧太后只得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重新命令恭亲王奕訢仍在内廷行走、并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过了不久--同治四年四月十三日(1865年5月7日),慈禧太后又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命令恢复奕訢军机大臣的职任。然而,慈禧太后却没有恢复恭亲王奕訢以前所拥有的议政王头衔,同时,她也没有让奕訢重新担任宗人府宗令这一掌管着清朝皇室家法的职务。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慈禧太后任命奕誴为宗人府宗令。
在奕誴担任了宗人府宗令不久之后,慈禧太后发现,奕誴经常利用他掌管着清朝皇室家法这一有利条件,悄悄地对于她的专权进行制约。因此,慈禧太后对奕誴又着实厌恶起来,于是,她后来又免去了奕誴所担任的这一职务、省得他借机会闹事。可是,奕誴被免去宗人府宗令这一职务之后,"一代贤王"的名声倒越传越响,特别是在北京城的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许多描绘他如何正直、贤德、豪爽、清廉、机智的故事,那些故事半是传奇、半是神话,在那些故事中,他是一位坐着比其他王公大臣的轿子都破的轿子去紫禁城皇宫上朝的奇特亲王,他敢于直言顶撞无比可怕的慈禧太后、进行"忠谏",而慈禧太后虽然讨厌他的"忠谏",却往往拿他无可奈何、只能听从他的"忠谏"、按照他的"忠谏"改正错误,他是那些痛恨洋务、勇于排外的人们的一位大首领,是靠办洋务发了大财、得了大便宜的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郡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的死对头。
随着光绪皇帝载湉的亲政日期和大婚典礼日期的临近,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本人和光绪皇帝的本生父醇亲王奕譞的猜忌、防备之心越来越重,她生怕因为光绪皇帝的亲政,这父子俩将现在完全掌握在她一个人手中的清朝廷最高统治权夺走,生怕会有人提出将醇亲王奕譞的尊号的级别再提高一些之类的主张,因为,醇亲王奕譞现在已经拥有了"世袭罔替"的王爵封号了,如果有人提出再将其封号的级别提高的话,慈禧太后就会认为那是有人想将清朝帝系转移到"道光近支"中的醇亲王奕譞这一支、借此将她的专权地位架空,那是她绝对不能容许的!故此,慈禧太后决定利用"道光近支"中的其他力量来对于醇亲王奕譞这一支的势力进行更严密的制约。按照血缘关系,惇亲王奕誴这一支和恭亲王奕訢这一支都属于"道光近支",由于慈禧太后害怕当年被她好不容易才打击失败的恭亲王奕訢的势力会卷土重来,所以虽然恭亲王奕訢与醇亲王奕譞的关系从来都很坏,利用恭亲王奕訢这一支的势力打击、制约醇亲王奕譞这一支的势力将是非常有效的,可是,慈禧太后决定还是将恭亲王奕訢那一支的势力尽量搁置不用,还是尽量利用惇亲王奕誴这一支的势力打击、制约醇亲王奕譞这一支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