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日(1889年3月4日),紫禁城内举行了隆重的慈禧太后"归政"典礼。那一天,光绪皇帝载湉先率领王公大臣在慈宁宫外向慈禧太后行礼,然后再到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朝贺。--在典礼举行之前,慈禧太后颁布了一道懿旨,说为了显示对醇亲王奕譞的恩赏,命令醇亲王奕譞不必随班行礼。醇亲王奕譞说不清他是觉得感谢、还是觉得害怕,只得乖乖地领了这份恩赏,没有随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向他的亲生儿子光绪皇帝载湉行那三跪九叩的大礼。
光绪十五年二月十六日(1889年3月17日)、三月十四日(1889年4月13日),光绪皇帝载湉两次颁布上谕,两次给慈禧太后加上徽号。
光绪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1889年4月22日),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载湉的侍奉之下,游览了还在修建中的颐和园,并且检阅了那座设立在颐和园中昆明湖畔、招收了三十六名八旗贵胄子弟入学学习的微型水师学堂--京师昆明湖水师学堂的学生所进行的水陆军联合演习。慈禧太后在此行之后,将醇亲王奕譞夸奖了几句,说他将颐和园工程办得不错、将京师昆明湖水师学堂也办得很有意思,希望他以后也不要辜负了朝廷的重托、继续将这两件大事办好!
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初开始,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张之洞、庆裕、定安、曾国荃、刘铭传、黄彭年等十三人就是否修筑从天津到北京附近的通州的津通铁路问题,陆续呈递了他们的复奏。这些人中,反对和表面上保持游移两可态度而实则不赞成的人占大多数;时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和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表示了坚决支持修筑津通铁路的态度;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的态度则颇为耐人寻味。--光绪十五年三月初二日(1889年4月1日),张之洞呈递了一道奏折,在这道奏折中,他提出与其修筑从天津到通州的津通铁路、不如修筑从北京附近的芦沟桥到湖北汉口的芦汉铁路。他的论据是:"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芦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于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北路责之直隶总督,南路责之湖广总督,副以河南巡抚。"--修筑芦汉铁路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计划,芦汉铁路那漫长的线路分为四段,从北京附近的芦沟桥至直隶正定为首段、次至黄河北岸为第二段、再次至河南信阳州为第三段、最后至湖北汉口为末段。张之洞奏称预计用八年时间就能将芦汉铁路造成,他还提出,在芦汉铁路工程进行的同时,中国应该开采铁矿、自制钢铁,抵制洋钢铁进口,杜绝外耗……
迷信而愚昧的慈禧太后始终觉得修筑津通铁路会给紫禁城带来大灾祸,而对于主管海军衙门、办理修筑铁路事宜的醇亲王奕譞而言,这是考虑是否修筑津通铁路时所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于是,在张之洞的反复游说和巨额贿赂之下,醇亲王奕譞决定支持张之洞所提出的缓办津通铁路、先修芦汉铁路的主张。光绪十五年春末夏初(1889年5月),清朝廷批准了张之洞所提出的修筑芦汉铁路的计划,并且以光绪皇帝载湉的名义颁布上谕说,修筑铁路"但冀有益于国,无损于民,定一至当不易之策,即可毅然兴办。"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奉谕缓办津通铁路的现实,同时,他对于张之洞所提出的修筑芦汉铁路的计划颇为不以为然。他说,他真弄不懂,通州在北京附近,芦沟桥也在北京附近,为什么修天津至通州的津通铁路就不行、修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就可以?!……
光绪十五年八月初二日(1889年8月27日),清朝廷命令李鸿章、张之洞两人一起会同海军衙门筹办芦汉铁路。--这一筹办就是七年,这七年之内,芦汉铁路都没有兴工,更没有修成一寸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