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七年四月十六日(1891年5月23日),来远号巡洋舰与北洋海军的定远号铁甲舰等其他十一艘军舰一起,与广东水师的广甲号铁胁木壳兵船等三艘军舰、南洋水师的寰泰号铁胁双重木壳快碰船等六艘军舰毕会于大沽口。礼炮震空,龙旗迎日,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张曜的指挥下,奉清朝廷之命而举行的海军校阅开始了!
按照这次校阅的安排,当时中国海军所拥有的这二十一艘精锐军舰,从大沽出发,驶向"大清帝国北洋海军第一军港"旅顺口会齐,进行海上作战阵法的演习。
旅顺口海军基地工程是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秋天全工告成的。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北距离大连约三十公里,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的威海、蓬莱势成犄角,共扼渤海咽喉。唐朝第二个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当政的时候,贞观十八年(644年),唐朝大将张亮曾经率唐朝水师在此登陆,与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古国高句丽的军队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老铁山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几百年之后,元朝的时候,因为此地的地势就像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控视着波涛震荡的大海一般,所以,元朝人将此地称为狮子口。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当政的时候,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军队从山东半岛的登州(蓬莱)出发,渡海至狮子口登陆,为了纪念这次渡海行动的成功,明朝军队就取"旅途平顺"之意,将狮子口改名为旅顺口。自此以后,旅顺口之名就沿用了下来。明朝的时候,明朝廷为防备从东洋而来的倭寇从海上袭扰中国,设金州卫,置旅顺口中左所,派驻重兵戍守于此,旅顺口从此成为了一个军事要塞。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的时候,清朝廷将旅顺口辟为北洋水师的军港。光绪七年(1881年),北洋水师向外国订购的兵舰陆续到达了中国,于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清朝廷呈递了奏折,陈述说,奉天金州旅顺口形势险要,局厂、船坞各工,当陆续筹兴。耗费了十年辛苦、无数血汗、二百余万两白银的巨额工程款之后,旅顺口终于被建成了"大清帝国北洋海军第一军港"!--旅顺港分为内、外港区。总体而言,内港四周丘陵回环,风平浪静,为不冻良港。内港有东、西两澳,东澳成矩形,岸壁式码头,港小水深;西澳港域较宽,水略浅。内港东南有口门,航道狭隘,出入困难,口门两侧,东有黄金山、西有鸡冠山、两山夹峙,形似蟹螯,形势险要,两侧山上修筑有十二座炮台,封锁了航道。港区侧后有白玉山、椅子山、二龙山,依山凭险修筑有十七座炮台,俯视、控制着港区。从内港经口门航道出海,就到了外港区,外港区为泥沙底质,水域宽阔,适宜各型舰艇停泊。具体而言,旅顺港建有大石船坞一座,此坞长四十一丈三尺,宽十二丈四尺,深三丈七尺,石阶铁梯滑道俱全;坞口以铁船横拦为门;全坞石工,俱用山东大方石,垩以西洋塞门德土(水泥),凝结坚实,堪为维修巨型铁甲战舰之用。大石船坞外建有停舰大石澳,东南北三面,共长四百十丈六尺,西面拦潮大石坝,长九十三丈四尺,形如方池,潮落时,水尚深二丈四尺,西北留一口门,为兵舰出入所由,四周悉砌石岸,由岸面量至澳底,深三丈八尺,周岸泊船,不患风浪鼓荡。凡兵舰入大石船坞之后,出坞傍岸、进行各种镶配修整工程,都至为便利。大石船坞旁边建有修船各厂九座,占地四万八千五百方尺,为锅炉厂、吸水锅炉厂、吸水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停舰大石澳南岸建有大库四座,大石船坞东边建有大库一座,每座大库占地四千八百七十八方尺,以备储存船械杂料之用。以上厂库,概用铁梁铁瓦,高宽坚固,足防风雪火患,各厂内一应修船机器,都设置得相当完备。大石船坞和停舰大石澳的四周,联有铁道九百七丈,间段设大小起重铁架五座,专起重大之物,以济人力之穷。各厂、库、码头等处,设有大小电灯四十六座,为并作夜工之用。由于近海咸水不宜食用,所以远引山泉、束以铁管、由地中穿溪越陇、曲屈达于大石船坞和停舰大石澳的四周,使水陆将士、机厂工匠,不致因饮水问题而得病。由于临海远滩不便于货物的起卸,所以建有丁字式大铁码头一座,使往来兵舰在上煤运械的时候,不至于陷入低效率的停滞状态。另外,旅顺港还建有供修小轮船之用的小石坞,供藏舢板之用的铁棚,供系船浮标之用的铁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