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酝酿效应:解决不了的问题先搁置一下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你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个问题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东西找了一两个小时也找不到,到处翻遍了也见不到踪影;
一个方案怎么想也想不出创新的点子,想破了脑子还是那样;
…………
有的人遇到这几种情况,为了坚守自己的执著之心,于是茶不思饭不想,非要想出个法子不行,不想出个法子其他的事都免谈。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东西还是没有找到,方案还是那么陈旧,没有一点“奇迹”出现。
而有的人却很聪明,或者你说他们懒惰也行,他们把问题暂时放一放,去做别的事情,直到某一天,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和怎么找也找不到的东西竟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令人欣喜若狂,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畅。
其实,我们应该学习后面那种人,先把问题放一放,说不定哪天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我们说的这个方法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什么歪门邪道,而是有心理学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著名的“酝酿效应”。
关于酝酿效应的由来,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在古希腊,有一个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完了之后,金匠将王冠呈到国王面前,国王看后连忙命人帮他戴上。国王非常高兴,对王冠爱不释手,可是高兴之余,他又怀疑金匠会不会在王冠中掺了白银。
可这个王冠跟当初自己交给金匠的金子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陷入焦虑之中。此时,他想起了阿基米德,便把他叫来,并把这个难题交给了他。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谓煞费苦心,想了很多法子,可最终都失败了。于是,他也不想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结果有一天,他去洗澡,当他坐进澡盆,看到盆里的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时,他突然恍然大悟,想到王冠的问题可以运用浮力原理来解决。
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赶紧跑进了王宫。他让大臣准备一块黄金、一块白银,并要求金块和银块与王冠的重量相同,然后他把金块、银块和王冠分别放进一个水盆里,最后发现,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王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他据此判断,王冠确实是掺了白银。
国王没弄明白,阿基米德说:“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相比,一定是木头的体积大,铁的体积小。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一定会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我把这个道理用在了金子、银子和王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银子的密度小,所以同样重量的金子和银子,必然是银子的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放入水中,金块排出的水量要比银块少。刚才实验时,王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多,说明王冠的密度比金块小,从而证明王冠不是用纯金制成的。”
其实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我们平常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可能会发现“把问题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你可能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了”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把它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并用此定律为国王分辨王冠真假的过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在职场中,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解决问题,不同工作之间的区别不过就是解决不同的问题,如此一来,每一个职场人士都是一个问题解决者。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有些比较棘手,有些会暂时没有头绪,还有一些会令双方争执不下……
作为每天都在解决问题的你,一定有诸多应对这些问题的“绝招”。不过你也不可避免地会时常陷入一种无助的状态,这种让你陷入无助状态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无法解决”。而你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无法解决”是不被允许的,于是你绞尽脑汁地去想“怎么办”。
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因为这世界上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放一放”。这时你可能会持反对态度:“你这不是没事找事吗,不完成,老板还不炒我鱿鱼啊?”可是话又说回来,你想半天又想不出什么对策来,结果不也一样吗?
所以,你倒不如把问题暂时搁置,把它先放一放,说不定哪天答案就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候,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这样一来,还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小珍和小莫在同一个办公室,可是两个人的做事风格却完全相反,小珍属于死钻牛角尖型,而小莫属于遇事灵活变通型,所以小珍常常给人一种埋头苦干的印象,小莫却看起来轻松得多。
小珍虽然勤奋,但业绩一直不如小莫好,因为小珍每遇到一个问题,想不出来也在那儿冥思苦想,有一种问题不解决绝不罢休的气势,可结果呢?别的工作耽误了,那个问题还没想出来呢。所以效率一直不高,业绩也不怎么好。
而小莫恰恰相反,她懂得灵活变通,遇到问题如果实在想不出答案来,就把它放在一边,先做别的事情,当别的事情做完了,那个问题也解决了。总之,小莫做事就是讲究变通,不会一条道走到黑,所以效率一直很高,业绩也比较好。
为什么酝酿效应如此神奇呢?心理学家认为,在酝酿过程中,消除了先前的紧张心理,忘记了前期导致你陷入僵局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我们便会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心境。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酝酿效应产生原因的解释是:原本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思维定势得到消除,个体便能运用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
所以,在职场中,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想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来,这时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做别的事情,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心理学智慧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一筹莫展时,当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问题答案时,就不要再想了,干点别的事情去,把问题先暂时放一放,说不定哪天就柳暗花明了呢,这种现象就是酝酿效应。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遇到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你不必再想下去,因为再想也是徒劳,倒不如先干点别的工作,或许过几天这个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
2.比伦定律:不犯错的人,不会有升职的机会
在职场中,有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工作,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可是为什么升职和加薪的名额永远轮不到我?为什么我的生活状态没有任何改观?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理解过我的辛苦?……
我不得不告诉你,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恰恰在于你没有犯错。“真是可笑,不犯错难道也是错吗?”你不禁冷笑道。其实,这是事实,一个人如果从来不犯错,那么他就没有升职的机会。因为他没有任何经验,在面对各种危机的时候,很可能就手足无措。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比伦定律”,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比伦定律是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提出来的,他认为,失败也是一种机会,如果你在一年之中不曾有过一次失败的记录,那么就意味着你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
这一定律后来被心理学家引申为:不管是谁,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进步的,经历的错误越多,进步得也就越快,因为他能从中学到很多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重要。
如果你从来没有犯过错误,那就说明你没有进步,你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正常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言听计从地接受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这听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是的,你还怕出现任何差错,尽可能地去逃避某些问题和话题,见到上司就绕道而行,也会定期抱怨工作和生活上的不如意。
如果你不想升职,不想加薪,那你就可以这样循规蹈矩地过下去,永远没有进步地活下去。看着身边的同事、朋友、同学都已经是某某大公司的总经理,而你人到中年还是某小公司的一个小职员,你说悲催不悲催?
我想在职场中混的人,大多数还是想节节攀升的,梦想着成为像李开复那样的“打工皇帝”,即使没有那么高的愿望,也想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叱咤风云,这是一般人的正常想法。所以,如果想拥有高薪、高职位,你就得懂得比伦定律,懂得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据说,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宝洁有这样一条规定:假如一名员工三个月都没犯错,那么他将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对于这个让常人无法理解的规定,宝洁公司全球董事长白波先生解释道:“那通常表示他什么也没干。”
宝洁公司的规章制度遵循的正是比伦定律。
宝洁公司的这项规定进一步说明了任何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得经历失败,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从中汲取更宝贵的经验,才能获得成功。在职场中就是这样的,你想,如果你每天做的尽是任何人都能做的简单小活儿,那么你犯错的概率就很小,几乎不会犯错,同时也就说明,你没挑战过高难度的工作。而领导会提拔一个只会干简单活的员工吗,即使他没有犯过错误?想想,是你当领导,你也不会!
他们会提拔什么样的人?一定是勇于挑战,犯了错也不失去信心,执著努力的人。因为每个领导都要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说白了,工作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你没经历过失败,永远都是那么舒服和安逸,就说明你毫无进步可言,领导也不会重视这样的人。
你要想真正崛起,必须经历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绝对是真理中的真理!当然,失败了要有崛起的精神,而不能一蹶不振,失败了未必是坏事,因为你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下一次说不定就能成功。
雅轩和冯丽是一起进公司的两个女孩,因为一起进公司,所以不知不觉中两个人成了比较好的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出去逛街,当然,两个人也在暗中较劲,看谁能在公司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在同事中间崭露头角。
雅轩认为要想取得进步,让上司注意到自己,就得挑战高难度的工作,即使失败了,也在所不惜。而冯丽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还是稳扎稳打好,只要自己不出现任何错误,就能给领导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升职加薪自然是肯定的。
有一次,上司想把一个重要任务交给冯丽去做,当然这个任务比较艰巨,难度也比较大。冯丽拒绝接这个活,说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还没忙完,并向上司推荐了雅轩。上司只好找到雅轩,雅轩二话没说就接了这活。
最后,雅轩竟然把这个活干砸了,不仅在规定的时间没做完,而且交上去的结果很让领导失望。雅轩求上司再给她一次机会,说一定努力做好,上司答应了,并告诉她只给最后一次机会,一定要做好,否则就炒她鱿鱼。冯丽心里暗暗庆幸自己没接这个活。
接下来的日子里,雅轩夜以继日地赶工作,不懂的还去请教身边的同事,最后终于完成了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结果交给了领导。领导看后很满意。冯丽心里想,真是费力不讨好,看我过得多舒服!
一年过去了,公司提拔了雅轩,而没有提拔冯丽。冯丽这下傻了眼,公司怎么提拔犯过错的同事呢?其实,她没有看到的是,雅轩在犯错的同时也立了功。
在职场中,畏首畏尾的结局就是被忽略,何不自此刻起就大展拳脚?当你打翻茶杯的时候,至少可以吸引到众人的目光;即使你提出的意见被否决,至少说明你也在用心思考。你用错误向众人宣布了你的存在,用改正错误来为自己加分。
或许,犯了错,你就离加薪不远了!
心理学智慧比伦定律是指失败也是一种机会,如果你在一年之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录,那就意味着你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这一定律后来被心理学家引申为:不管是谁,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在尝试中学会进步的,经历的错误越多,进步得也就越快,因为你能从中学到很多经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重要。
所以,在职场中,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也是好事。失败了,说明你尝试了新的领域;失败了,你有失败的经验,下次再做的时候说不定就会成功。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功,一个从来不知道失败滋味的人,注定不会进步和成功。
在老板看来,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有能力掌控大局,才有资格升职加薪,因为没有失败就没有进步。要想在职场中节节攀升,你就得懂得比伦定律,懂得从失败中汲取有用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3.糖果效应:抵制眼前的诱惑,好事还在后头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被称为“糖果效应”的经典实验,该实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主持。
瓦特·米伽尔来到当地一家幼儿园,对几个四岁左右的小朋友说:“我手上有大家喜欢吃的糖果,如果谁现在就想吃的话,就只能吃一块;如果过20分钟再吃的话,就可以吃到两块。”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两难的选择,所有的孩子都想吃两块糖,但还得熬20分钟才能吃到,如果马上就吃,却只能吃一块。那么大家最终是怎么选择的呢?
实验结果是,1/3的孩子选择了现在就吃一块糖,拿到糖果后,他们在一秒钟内就把那块糖塞到了自己的嘴里了。
另外,有2/3的孩子选择了再等20分钟。其实,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抵制眼前糖果的诱惑。为了能熬过这长长的20分钟,有的孩子闭上眼睛傻等,有的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有的则用唱歌、跳舞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来睡觉。
实验并没有结束,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发现那些熬过20分钟获得两块糖果的孩子,到了上中学时便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乐于接受各种挑战;而那些经不住诱惑而选择吃一块糖的孩子,则多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脆弱、任性,经受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研究人员还是没有放弃,在后来的几十年一直坚持跟踪,他们发现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在事业上更容易成功;而抵制不了诱惑的孩子,在事业上就很少有成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糖果效应”,也叫做“延迟满足效应”。
这个心理学效应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为了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你就得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抑制和约束自己内心的冲动,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其实有一句话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谁都想第一时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谁都想自己的梦想能够一蹴而就,可现实没有那样的好事,要想成功,就得潜心修炼,就得克制自己内心的那份焦虑。其实只要你坚持了,等待了,修炼了,就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在职场中,也是这样,要想比别人走得更远更辉煌,就得抵制诱惑,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