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帝国之殇:晚清三十年金融战争
4286300000004

第4章 1872资本封喉(2)

“恩师,外资金融机构围剿大清的商人跟钱庄商行,导致我们的出口遭遇系统性的毁灭打击,可以说破坏了我们固有的出口生态模式。这种模式跟病毒一样逐渐延伸到我们的种植业、加工业,导致的一个恶果是民生凋敝。而外资产品流入中国后由于他们的交通运输比我们强,导致我大清进口交易额越来越大,流出去的银子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我们的关税是跟洋人协商,进口的关税很低,出口去别的国家收的很高。这样一来在财政税收方面的缺口就越来越大,我们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只能是越来越大。”李鸿章摇了摇头,“现在赔款都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洋人又通过商业途径卷走了我们的银子,你说我们搞洋务产业,银子从什么地方来?我知道,洋鬼子现在可是变着法子找我们麻烦。一旦我们的兵船都停下来,真正到了要打仗的时候,我们可能毫无还手之力。那样我们可能又要赔别人数万两银子,我们的财政可能面临破产,我们的朝廷可能面临破产。所以我们现在不仅要保住造兵船,还要想办法改变我们航运落后的局面,想方设法改变财政危机,渡过金融危机。”

曾国藩赞许地点了点头,看来从鸦片战争之前,洋鬼子就策划了一场深远的资本战争阴谋。他们跟大清王朝展开进出口贸易商战的背后,是以制造大清王朝贸易逆差来拯救他们的金融危机并富国强兵,带给大清王朝的是连年的财政赤字,民生凋敝,会将大清王朝推向金融风暴的猛烈旋涡之中。大清帝国的命运悬于资本,现在大清王朝可谓让资本一剑封喉。

“看来我们是得周全谋划,在战场上我们真刀真枪地拯救了大清王朝。但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看不见敌人的商场上,我们也决不能让洋鬼子的阴谋得逞。”曾国藩颤颤巍巍地坐了起来。

躺在病床上的大清帝国拯救者、一等毅勇候曾国藩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行了,自己不能带着最后的遗憾离开。对慈禧太后隐忍了几十年,这一次如果自己再沉默,将来就再也没有机会为大清帝国的航运业出一点力了。曾国藩很艰难地给总理衙门写了一封信,态度比较明确:“船局不宜停止。”在信中,曾国藩认为,船局应该查找造船技术方面不足的原因,而不能断然说因为技术问题就不造船,至于费用问题在节省的基础上,想办法筹措,而不能没钱就要关门。曾国藩在信中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马尾船厂投入了几百万两银子,除了造兵船外,还可以造四五艘商船,平时租借给商人运货,如果遇到战争,就调集来运兵。朝廷可以派熟悉商情、公廉明干的人与商人交接,但要做到言必信,让利于商。当然这些商船还可以通过海路运送漕粮,招揽公家业务来拓展自己的业务,海运漕粮的费用比沙船费用低,也可以夺回洋人垄断的大清航运权。曾国藩还委派江南轮船操练的道员吴大廷与江南制造局道员冯焌光筹划轮船招商事宜。令人遗憾的是,曾国藩很快就撒手人寰,也一并带着他跟李鸿章商定的谋定而后动,借力打力夺回大清王朝航运权的遗愿永远地走了。

陷入丧师阴影之中的李鸿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谋定轮船招商的事情。在上海滩跟太平军大决战血肉横飞的一幕幕时时浮现在眼前,林则徐老英雄龙搁浅滩的那种彷徨与无助一直在他的脑子里幻化。现在恩师已逝,帝国的重任就落到自己的肩膀上。这个帝国像一条破船一样四处漏水,可恶的英吉利胖娘们维多利亚伙同西方鬼子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坚船利炮威逼大清,利用恶毒的贸易战争搞垮我大清的经济。自己当年成立江南制造局给娃娃皇帝同治上书时,还认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自洋人构衅以来,至今数十年矣。迨咸丰年间,内患外侮一时并至,岂尽武臣之不善治兵矣。抑有制胜之兵,而无制胜之器,故不能所向无敌耳……臣等每于公余之际,反复筹维,洋人之向背,莫不以中国之强弱为衡……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潜慑其狡焉思逞之计。否则我无可恃,恐难保无轻我之心。设或一朝反复,诚非仓促所能筹画万全。”现在却不能这么狭隘了,武力可以敲开我们的国门,可以摧毁我们的城池,却动摇不了大清王朝的根基。现在洋鬼子的商战已经动摇了大清王朝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所以我们不仅仅要造兵船,还要造商船,只有夺回大清帝国的航运权,才能扼住大清命运的咽喉啊。

一直在悲伤中思考对策的李鸿章,终于在六月下旬复奏,上《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这一份看上去是回复皇帝令其商讨是否停止造船的奏疏,实际上是李鸿章精心策划的一份相当于现代股票发行的上市申请书草稿版。这份奏疏从国际国内环境、融资条件分析、申请股票发行等多个层面向皇帝进行了汇报,在千年封建帝国,这可是亘古未有。由核心领导人向皇帝申请发行股票,这份奏疏也开启了中国现代资本发展的序幕。

在这份奏折中,李鸿章可谓胸怀天下、气吞万里:“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李鸿章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列强之所以能横行中土、中国之所以受制于西方各国,就在于中国传统的弓矛、小枪、土炮不敌彼之后膛枪炮,中国传统的舟楫、艇船、炮划不敌彼轮机兵船。堂堂天朝如何继续维持天朝尊严,如何确保主权完整?就是守卫疆土,也要向西方学习,而谋求自强之道在于“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

李鸿章痛心疾首地告诉同治皇帝,宋晋一介书生,眼界太窄了。我们常常被洋鬼子暴揍,不仅仅是长枪大炮的落后,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制约了我们的国家基础的发展。洋鬼子在发动战争之前,运用了最新的商战阴谋,将我们的国家拖入贫瘠的深渊。如果我们依然沉溺于马背上的血与火,如果我们连看护国门的兵轮都不造了,我们面临的就不仅仅是挨揍,连我们帝国的命运都会被洋鬼子彻底操控。

同治皇帝听着听着,冷冷一笑。千百年来最令人讨厌的莫过于酸腐文人,朝廷让他们读书,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钻进八股之中寻找所谓的文人气节,人人都想通过咬文嚼字名垂青史,还美其名曰死谏,这些读书人往往就是拿大话、空话唬人。“李爱卿,你有点儿夸张了吧?”同治皇帝把玩着一柄如意。

“皇上,道光朝我们的国库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每年年底道光皇帝拿到户部的财务报表,最为刺眼的莫过于贸易逆差,莫过于铸钱银的减少,导致我们的铸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什么这样?他们的鸦片在印度种植,成本低廉,基本上是空手套走了我们的银子,为此我们付出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代价,我们的赔款越来越多,我们越打越穷,这难道还不能让我们看到战争背后我们的命运已经被洋人掌控了吗?”李鸿章痛心疾首,是要帮助这个小皇帝好好地回忆一下,“在1868年那一年,我们的天庾正供南粮北调工程出现了大问题,江浙一带的漕粮不能按时调运京城,米价扶摇直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运河淤塞严重,加上太平军匪乱导致运河无法疏通,漕帮的沙船根本无法行走,有人建议借黄济运,走黄河道,这个法子在道光爷的时候用过,当时两百万石漕粮花费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都没有运抵京城。我的老师曾国藩大人提出租借洋人的商船进行海运,考虑到漕粮是国之命脉,于是试运普通大米以解京城米荒。当时美国的满洲号轮船很快将三万石大米全部通过海运运抵天津,从这以后洋人盯上了我们的漕运,一直垄断着皇粮运输的漕帮这个时候正面临生死抉择,洋人已经完全掌控了我们的航运权,掌握了大清帝国的命脉。”

同治皇帝最近比较烦,由于女人的问题跟自己的老娘慈禧太后一直在闹别扭,整天跑到花柳胡同寻欢解忧,李鸿章说的这航运的事情还真没有细细地想过,反正按照祖宗家法在自己没有亲政之前,由老娘慈禧太后说了算。今天听李鸿章这么一说,同治皇帝有点毛骨悚然,漕帮可是控制着漕粮业务最大的黑帮,上千条的沙船,数十万的水手盘踞在运河之上,一旦朝廷真的将漕粮交给洋人运输,那就意味着大清帝国的命脉都让洋人掌控,一旦大清跟洋人打起仗来,洋人把控漕粮,京城就会出现粮食危机,引发粮食暴动,帝都危机,跟洋人的战争就只有挨打的份,还可能因为饥民暴动失去江山。将漕粮交给洋人运输还将得罪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漕帮。当年洪秀全跟那几个烧炭的土包子在穷山恶水之间闹腾起来,差点就把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给抢走了,这十万水手一旦因为朝廷的决策失去了漕运业务,就相当于朝廷砸了他们的饭碗,十万人一闹起来,大清江山危矣。同治皇帝顿生警觉:“李爱卿,漕粮运输不能交给洋人,还得我们自己掌握在手上,这个问题你们得尽快拿出一个解决办法。”

李鸿章一看同治皇帝的表情,这小鬼皇帝这么快就上道了,看来大清王朝有中兴的希望。拯救大清于危难,曾国藩立下不世奇功,自己若能中兴大清于衰落,这也将是功耀千秋。饱受八股毒害的读书人人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历史的经验证明,这只是皇权制度下统治者的御人术,治者治于人,智者治于心,最舒服最王八蛋的还是莫过于皇帝。成功者是功臣,失败者是佞臣,成功者终有一天成为刀下之鬼,因为你功高盖主,失败者终将有一天被挫骨扬灰,因为你祸国殃民。李鸿章作为帝国的政治新星,依然在重复着老祖宗们的梦想,只是这个梦想实在是太沉重了,天朝上国的风华已经被西来的风暴给吞噬殆尽。现在应该是自己绝地反击的最佳时机了。他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皇上,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宋晋宋大学士当年连先帝咸丰的陵寝都觉得建造得太繁华,没有必要,国家贫弱能省就省,现在他说造兵船是一种浪费,所以解决漕运问题就不是银子的问题那么简单了。”

坐在帘子后面的慈禧太后听了李鸿章的话,火冒三丈。她想起陵寝那一茬就来气,国家就是再穷,两个坟场的钱都要抠门,这个宋晋是有点儿过分。喜欢权力快感的慈禧太后骨子里奔涌的权力欲望,致使她内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骚动。历史的经验证明,女人可怕,有权力欲望的女人更可怕。慈禧太后的老情人奕现在一定在后悔,当初如果不跟这个女人联手发动政变,她也就不会坐在帘子后面打击自己操控朝政。满洲八旗的男人在马背上是英雄,却永远趟不过女人那温软深浩的乳沟。大清王朝从入关以来就掉入一个神秘的陷阱,走不出女人的魔咒,就这样一步步迷失在女人的乳沟里。在帘子后面的慈禧太后慢腾腾地道:“李爱卿,你当时不是也说马尾船厂和江南制造局可以关门吗?现在你就别扯其他事情了,说说解决办法吧。”这些天来,这个女人一直在左右为难,宋晋是政变功臣,洋务派是中兴希望,到底谁能够真正拯救大清于危难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