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就这样hold住幸福
4287000000018

第18章 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1)

人的一生,总有被河拦住被山挡住的时候,是“知难而退”还是“一往无前”,关系到事情的成败甚至生命的存亡。这个时候,有胆识有谋略的人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让生命经历一次“化险为夷”的成长。

忠告1 具有非凡的勇气

在《皇帝的新装》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可以说,在那满城满街的人中,包括皇帝在内,最幸福的就是这个小孩。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狐疑,也没有掩饰,他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不怕别人认为自己愚蠢。

《塔木德》说:“失去金钱,只是失掉半个人生;但是失去勇气,则一切都失掉了。”

犹太人是非常有勇气的。

《塔木德》中有一则名叫《飞马腾空》的童话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因惹怒国王而被判了死刑,这个人向国王请求饶恕一命,他说:“只要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就能使您最心爱的马飞上天空。如果过了一年,您的马不能在天空自如飞翔的话,我宁愿被处死刑,绝不会有半点怨言。”国王想了想就答应了他。

他回到牢房之后,另一位囚犯对他说:“你不要信口开河好不好,马怎么能飞上天空呢?”这个人回答说:“在这一年之内,也许国王会死,也许我自己病死,说不定那匹马出了意外送了命。总之,在这一年之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所以只要有一年的时间,没准儿马真的能飞上天空!”让马飞上天空,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事情。可这样大的困难在犹太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可见勇气和希望已经深深地埋藏在他们心底,支撑着他们做出勇敢的行为。

大多数平凡的人都在梦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很多富有创意的念头在脑海里闪现的时候,他们感觉美好的机遇就要降临在自己头上。可是,细细地一盘算,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思来想去,那个念头就成了盘踞在脑海里的一个“不可能”。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想法变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拖垮了意志,磨灭了理想,许多本来能把握的美好机遇便在这“不可能”中悄然逝去。这样的人到了耄耋之年,会想起年轻时的一个又一个梦想,幡然醒悟,自己不是因为能力差而平凡一生,而是因为没有勇气。

现实中,很多“不可能”并不是真的不可能,只是因为人们的性格太懦弱、保守,不敢闯、怕失去,便把这件事想象成了“不可能”,堵塞了通向可能的路。其实,只要能拿出勇气主动出击,很多“不可能”都是会变成“可能”的。犹太人的成功率要高于任何一个民族,不是上帝更加偏爱他们,给了他们更多的才能和机遇,而是他们敢于大胆尝试。

成功者说,许多成功之门其实都是虚掩着的,只要你敢于去推,就能找到自己期待的那份成功。勇气是勇往直前的气魄,一马平川的时候,显现不出勇气的伟大作用。但人生的路,特别是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崎岖不平,沿途还有这样那样的障碍,能否坚持走到尽头,就在于有没有勇气了。

有一位老板非常看重年轻人的勇气,他觉得有勇气才能干出大事。眼下,他迫切地要选拔出一位销售经理来开拓华北市场。

当新员工入职的时候,他宣布:“谁也不要走进八层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但是,他没有解释为什么。一位新员工听了他的讲话,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总经理很严肃地回答了他:“不为什么!”

既然没有充足的理由,凭什么不让进那个房间呢?年轻人的犟脾气上来了,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发生,他决定探个究竟。他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八层,轻轻地叩了叩那扇门,没有反应。年轻人不甘心,进而轻轻一推,虚掩着的门开了。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牌,上面用毛笔写着“请把此牌送到老板手里”。

当年轻人来到老板办公室的时候,老板很郑重地说:“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华北区销售部经理。”年轻人果然不负厚望,很快把产品打入了市场,销售业绩很快攀升到区域最高点。

勇气何以这么宝贵呢?勇气不是莽撞、不是蛮横,非凡的勇气往往来自于充足的自信。通过有勇气的行为,人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积极自信、敢作敢为的鲜活灵魂,这样的人生来就是为成功准备的。

眼下年轻人的勇气有点不靠谱,有两种典型的类型:一种是没有勇气,一种是勇气大到盲目。没有勇气的年轻人甘愿缩在父母的臂膀下,过着不操心不费力,凡事听父母的“养老”生活;勇气大无边的年轻人,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敢干,机遇一闪他们就冲了过去,撞得满头都是伤。这两类情况都对发展不利,没有勇气的要锻炼勇气,提高胆识;勇气过大的要增加一分沉稳,行动之前,问自己一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忠告2 遇到恶,怎么做

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复杂,政治腐败,人心不古,生存困难。其实,恶的东西一直就是社会常态的一部分,也是这个社会上的人所为。对于恶,我们当然有教化的责任,但是,不能因为恶的存在就厌恶生活、放弃生命。这样的话,只会徒增自己的烦恼。其实,只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社会就是趋向美好的。

《塔木德》上说:“有善就有恶;有小麦,就容易滋生秕稗。”

每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要面对生活中的善与恶,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多元价值、广泛交往时代的时候,是否能处理好“恶人”、“恶事”对一个人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比如,当我们面对一条来势汹汹的恶狗时,躲开远比冲上去更能保护自己;当我们面对一伙人抢劫的时候,如果立马打电话报警,无论是对社会治安、对受害人、对抢劫者来讲,都是最好的救助,置之不理呢,祸患就会蔓延。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佛家有云:贤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恶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轻忽小善之德、小恶之害,能够真正断恶修善,所以令人心悦诚服。而诸佛菩萨在因上修行,也是“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不计事情的大小,都能对事以真,竭尽心力广修善行,最后才能成就佛道。

即使很小的恶行,也会损害自己的品格,甚至会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影响整个社会的大氛围。一个恶的行为,被不懂是非的人看到了,就有被模仿的可能,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我们双目能够看到的那么简单。

寻找“恶人”身上的亮点,给以善的利用,是帮助他们弃恶扬善的重要方式。那些做过错事的人,或者说触犯过刑律的人,都具有一种敢于冒险、敢于承担责任、财富欲望强烈、勇于打破陈规陋见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性格优势所在。所以,即便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遭遇过挫折,如果想要戒掉恶习,改邪归正,什么时候都不晚。

周处是晋朝义兴县人。他在年轻的时候,脾气粗暴,经常与人打架斗殴,危害乡里,被当地人视为祸害。当年,在义兴县有三大祸害,分别是,大河里的蛟龙、山里的斑额吊睛猛虎和周处。这三个危害乡邻的“祸害”,以周处最为厉害。

为了除掉侵害老百姓的祸害,有人劝说周处上山去杀死那只斑额吊睛猛虎,到河里去斩除那条危及乡里的蛟龙。

周处听人劝说后,立即上山去杀死了斑额吊睛猛虎,接着又下山来到有蛟龙作恶的河边。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人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都在为这“三个祸害”的灭亡而奔走相告,互相庆贺。

谁知周处在杀死了蛟龙后,又突然浮出水面,游到了岸边。乡里的人们正在欢呼,不过不是因为周处杀死了两大猛兽,而是为他已不在人世而奔走相告、互相庆贺。周处有点无地自容,原来自己早已被人们认为是祸害了,而且即便自己舍命救乡邻也得不到大家的谅解!

这是为什么呢?周处扪心自问,经过一番仔细的反省之后终于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于是,他到吴郡去寻找陆机、陆云两兄弟。陆家兄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受人尊敬的大文人、大才子,周处想请陆家兄弟开导思想、指点迷津。

周处头脑中带着疑惑来到吴郡陆家的时候,只有陆云在家。周处把义兴县人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说明自己想要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但又恨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恐怕不能干出什么成就,因此请陆家兄弟指点迷津。

陆云开导他说:“古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早晨懂得真理,那么即使是在晚上死去,也是可贵的,何况你现在还年轻,前程还是满有希望的。”陆云接着说:“一个人怕只怕没有好的志向。有了好的志向,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传播开去呢?”周处听了陆云这番话后,从此洗心革面、改过自新。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后来终于成了名扬四方的忠臣孝子。

世上什么人最痛苦?就是有过“恶行”的人。他们担心自己被歧视,常常用一副“恶”的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面对这样内心脆弱外表蛮横的人,唯有以善的言辞、善的行为感化他们。不管是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用一个善意的回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都能够让对方内心温暖、自信起来,撼动并戒掉恶的表现,让对方以善的行为回馈世界。

忠告3 做人生路上的无龄人

如果想做什么事情,年龄不是障碍。而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就不具备成功的条件了,一生纠结在没有早早开始的理由上,其实这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塔木德》说:“有人未老先衰,有人老而弥坚。”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人的天分,也不是因为谁开始奋斗得早,而是因为谁开始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没有被年龄拘囿。

纵观很多人成功的年龄段,我们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从幼年或者说年轻的时候就踏上通往成功的路途的。

莫扎特三岁已能弹奏古典钢琴,并能记住只听过一遍的乐段。肖邦在七岁的时候,创作了《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爱迪生十岁那年,在父亲的地下室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开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奥斯汀在二十一岁那年出版了世界巨著《傲慢与偏见》。福特在五十岁那年采用了“流水装配线”,实现了汽车大规模生产,使汽车售价大幅下降,从此,汽车开始在全世界普及。丘吉尔在八十一岁时从首相位置上告退,回到下议院,但又获得了一次议会选举,同时,他开始学画,多年以后,他成功地展出了自己的作品。一百岁的爵士音乐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尤比·布莱克还举办了自己的专场音乐会,在逝世前的五天,他对别人说:“早知道我能活这么久,我会更加努力些。”

虽然人们一直推崇“成名要趁早”的成名观,但是,如果年轻的时候没有赶上成功那班车,并不等于今生就与成功无缘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与年龄无关,只与做还是不做有关。只要你行动起来,就有获取成功的希望。

有的人迟迟没有行动,刚开始是由于没有抓住机会,或者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导致失败后一蹶不振,丧失了自信;有的人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所以一生都生活在不自信中,觉得自己不行。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价值,即使遭遇失败后自身的价值也没有贬值,也就是“我还是原来的我”。让这些人行动起来并不难,只要帮助他们建立生活的自信就够了。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和犹太故事里的人物对号入座。

犹太民间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有个人一早出门办事,结果不小心在半路上摔了一跤,没想到才刚刚站了起来就又摔倒了。他无奈地说:“早知道还会再跌倒,还不如不要爬起来算了。”就这样他干脆一直坐在地上不起来,什么也不做。天黑了,家人没见到他回来,于是出动所有人去找,结果看见他呆坐在大街上,才赶紧把他拉了起来。这个人什么事也没办成,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一天的时间。

这个故事是在告诉那些经历过失败的人,不要怕,跌倒了爬起来还是一个完好的自己,还能照样走路。

下面这个寓言,则是说给那些生来就没有自信的人听的。

有一只小老鼠咪咪,终日里闷闷不乐,它深感自己气质不佳、形象不好、本领又小,生活在动物世界的最底层,受尽了委屈。

看着到处巡逻的猫,小老鼠咪咪想,要是能够做只猫,该是多么威风的一件事啊。于是,小老鼠来到佛祖面前,一再哀求恩典,将它变成一只猫。佛祖禁不住它的纠缠,就答应了它的要求。于是,小老鼠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一只猫。

可是没过几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来猫是怕狗的呀。小老鼠咪咪又去再三哀求佛祖,让自己变成一条狗。佛祖也答应了,于是,它又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一条狗。

让咪咪诧异的是,狗还怕狼呢,于是它又跑去乞求佛祖让自己变成了狼……

就这样,小老鼠一路请求一路变化,终于变成了森林之王——大象。

志得意满的咪咪昂首挺胸,在森林里漫步巡游,威风凛凛,动物们见了它都卑躬屈膝,咪咪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但好景不长,咪咪又失落了——它万万没有料到,大象最怕的竟然是老鼠!这时它眼中最伟大的形象又变成了老鼠,于是咪咪又跪倒在佛祖的面前……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也有自己的缺点。守住自己,相信自己,发展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才能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每天两眼盯着别人,迟早会把自己搞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