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
4287900000020

第20章 结构与章法(3)

接下去,应该说什么话呢?就可以立题了,而立题,完全可能是不同的,比如:

立题1:如果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能有些什么后果呢?

立题2:大家不爱惜身体具体有些什么表现呢?

立题3:为什么大家只是嘴上说爱惜,而实际上又不爱惜呢?

立题4: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立题5:我们怎么才称得上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看到没有,上面这些立题的话,都是可以接着前面那段话来讲的,而且,每一句立题所引起往下讲的内容,都会完全不同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明确地选择其中一句作为立题,那么往下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失去焦点,漫无边际地往下讲呢?

我想特别说明,大多数的人由于不会立题,所以不能在讲话的过程,在某一个点纵深展开,而只是横向展开。没有立题的讲话,尤如画的是直线。有了立题,则像心电图一样,不仅是起伏的曲线,而且在心跳的瞬间,会有大的起伏曲线。心跳一该,就像立题,只有通过立题把讲话进行纵深展开,才能把话讲深讲透;而一味横向展开,则只是浮在表面,在种种问题之间不断地漂移。

(3)引导听众,增强互动

讲话的目的,从来都不可能是自娱自乐,而是要让别人理解与接受。如何保证更好的效果,那就得引导听众的思路。怎么引导?运用问题链思维这种模式,在讲话过程中不断地提问,尤其是把立题做到位,听众就会很容易跟随你的思路,一起思考。

当你立题之后,你在回答的同时,听众也会根据他自己的知识、偏好、理解力等,也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他的答案与你相同,他会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如果他的答案与你不同,他也会因为差异与对你的答案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心里面的、内在的互动过程,可以极大地提升你的讲话效果。

比如,你谈起幸福的话题,你是这样讲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可是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我理解的幸福是怎么样的呢?第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钱不在多,够用就好。第二,要有一番事业与作为。不需要像李嘉诚那样成功,但我很开心。第三,要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大家都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也许,你在讲的时候,因为你做了立题——“我理解的幸福是怎么样的呢?”相信大多数的听众也会在心里边想他的幸福标准如何?你说要有物质基础,他可能跟你一样;你说要有一番事业,他可能会想能够环游世界才更美妙;你说要有和睦的家庭,而他认为一个人自由自在才更洒脱……不论如何,正是因为你的立题,激发了听众跟随你一起思考。

3、从结论讲起

如前所述,立题即根据主题与观点,就需要纵深展开的某一方面,提出一个问题。然而,要提出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基于某个观点或结论而提出的追问。这一点,我在前一章《思维与语言》的“问题链思维”部分,关于“问题的起点”中讲到过。我说过要养成下结论的习惯,而结论下出来之后,就是要讲给别人听的。何时讲呢?当然就要在讲话的开头时讲。

为什么要从结论讲起呢?主要的原因有四点:

1)所谓的结论,也正是我们讲话所要传递给听众的核心信息。

2)强调从结论讲起,也是要求我们去掉一些多余的观点。

3)从结论讲起,有利于让听众加深印象。

4)从结论讲起,是理清思路的核心办法与技巧。

从结论讲起,犹如定海神针,将我们的思路控制在某个范围之内,并由此激发相关的问题,不至于信马由缰,思路飘浮。

从结论讲起,它会在一个完整讲话中的两个地方表现出来:一是在整个讲话的开头,二是在每一个论述的开头。

(1)整个讲话开头

要注意的是,从结论讲起,并不等于开口第一句话必须是结论,而是说,在开头的部分,必须抛出自己对于某个话题最基本的结论。

在后面,我将会介绍即席讲话最基本的三种开头方法:故事开头、设问开头和观点开头。而这三种开头方法,并不与“从结论讲起”冲突。观点开头法当然就是从结论讲起,而以故事开头或设问开头,其实也是可以从结论讲起的。只是,在不同的开头方式中,结论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而已。下面以三种开头方法来分别演示从结论讲起。

1)观点开头

以观点开头就是从结论讲起,即我们要讲话时,迅速地在脑子里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理清。也许你要想表达的是千言万语,但要注意,最重要的,肯定只有一句。于是,你一开口就讲出自己的结论。比如,你要讲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看法,开头可以是这样的:

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了许多的家长。成绩不好、性格内向、贪玩偷懒、沉迷游戏,等等,都可能令家长朋友们对孩子教育感到力不从心。那么,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呢?

2)故事开头

可以先抛出一个结论,紧跟着就讲起故事;也可以开口就讲故事,完了再抛出观点。还是拿孩子教育这个话题来说吧。

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了许多的家长。昨天,我到一所小学参加了一个家长座谈会,听了大家的发言,感触特别深,一位家长为她的孩子成绩差,气得差点要自杀……那么,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呢?

这里,是将结论放在开口第一句。其实,也可以不这样,而放到故事讲完之后:

说起孩子的教育,我先说个故事。昨天,我到一所小学参加了一个家长座谈会,听了大家的发言,感触特别深,一位家长为她的孩子成绩差,气得差点要自杀……总之,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了许多的家长。那么,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呢?

3)设问开头

这里讲的是向观众发问。如同故事开头一样,可以先抛出结论再发问;也可以直接发问,再抛出结论。再以孩子教育话题为例:

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了许多的家长。我想先问下在场各位家长朋友,你的孩子让你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是成绩太差的请举手。是性格内向的请举手。是沉迷电子游戏的请举手……那么,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呢?

这是先抛出结论。下面则是先提问,再讲结论:

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想先问下在场各位家长朋友,你的孩子让你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是成绩太差的请举手。是性格内向的请举手。是沉迷电子游戏的请举手……看来,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了许多的家长。那么,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呢?

(2)每一个分论述的开头

在每一个分论述的开头,也从结论讲起,这一方法被很多人所忽略,他们往往习惯于直接切入某些事实、某些具体的细节。其实,每一个论述或每一段的开头的一句话,就应该是一个结论,是一个概括句。而在这个结论句之后,你可以展开一组关联性强的问题链。

看看本章第一部分的那个房地产经理的讲话,讲到当前形势的三个情况,每一段的开头就是一个结论句——

第一,市场需求急剧减弱,房子很难卖。

第二,资金链绷得很紧,甚至很有可能断掉。

第三,开发商的信心遭受沉重打击。

如果你把结论句放在每一个分论述的开头,听众很容易感觉到你清晰的思路。当然,你自己的思路,也确实会因此而清晰许多。

4、立题的类型

问题只有两大类,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即是选择题,不能作为立题。只有开放式问题,即问答题才可以作为立题。而可作为立题的开放式问题,其实无外乎三种类型,也是我们人类思考时的三种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下面,我将三种类型立题分别作介绍。

立题类型汇总表

(1)是什么?

是什么?我们可以用来陈述事实、原理、状态、特征等。语句的形式上,通常使用“是什么”,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怎么样”、“如何”。

具体来说,是什么还可以分为:客观与主观两大类。客观类是什么,一般是针对客观事物提出来的。以下这些是客观类的是什么?

当前房地产开发商遭遇三大障碍是什么?

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的三个征兆是什么?

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哪三次跨越?

当前城市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主观类的是什么,一般是针对人的心理因素而提出来的。以下这些是主观类是什么?

购房者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预期是什么?

人们对于高调慈善的陈光标有什么评价?

当前社会上人们对贪官的态度是怎样的?

广大市民对社会治安有什么样的期待?

要注意的是,其实以下要讲的“为什么”与“怎么办”都可以在形式上转换成“是什么”,比如:

原问:为什么房价会持续下滑?

换成:房价持续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又如:

原问:为什么我如此地喜欢普希金的诗歌?

换成:我如此喜欢普希金诗歌的理由是什么?

再如:

原问:怎么才能练好口才?

换成:练好口才的方法是什么?

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表现而已,我们仍然不能把它们视为真正的“是什么”类型的立题。

(2)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可以用来探寻原因,陈述理由。语句的形式,通常是直接的“为什么”,也可以是“……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为什么也分为“客观为什么”与“主观为什么”两大种类。客观为什么,指探寻客观事物的成因,也即探讨某一客观事物当下这种状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和形成。比如:

人为什么会生病?

台湾“立法院”为什么爱打架?

为什么我的电脑很卡?

北京市区为什么总是很堵车?

民航飞机上,为什么不给乘客准备降落伞?

主观为什么,是指人们作出某种选择与安排时,心里所依据的理由。客观为什么是外在原因,而主观为什么则是内在原因。外在的原因比较相同,内在的原因则五花八门。不同的人,可以有同样的选择,但他们的理由则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立题比如:

我为什么不想用微博?

人们为什么总要千里迢迢回家过年?

我们为什么选择晚婚?

为什么有钱人喜欢购买奢侈品?

(3)怎么办?

怎么办?我们可用于设定条件的话题。即在确定某个目标之后,讲出实现这个目标而必须达成的条件、采取的措施、实施的方案、建立的前提,等等。

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怎么办,都必须明确一个主体,即“谁”怎么办?如果不明确“谁”怎么办?就有可能出现讲话方向完全失控的情况。

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公司、政府等组织,也可以是全社会。不同的主体,怎么办是不同的。

以“孩子学习成绩”这个话题为例,看看以不同的主体立题,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呢?

作为孩子的家长,该怎么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呢?

老师应当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学校应当从哪些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全社会应当做什么努力?

立题作为钻石法则的一个关键技巧,需要多加练习,养成习惯,才能最终形成有条理、逻辑性强的讲话风格。本书最后,附有《600个关于人心、人生与社会的词汇》,你可以任意选取一个,即按上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立题类型,分别立题5个共计15个。假以时日,必有超常改观。

三、如何进行“三点式”分解

学会钻石法则,只懂得要分成三段且按三点来讲还不够,有不少的人平时也会这样做,但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分不出三点,甚至分成两点都难;二是分成三点之后,由于逻辑上缺乏平行性,互相交叉,讲起来仍然颠三倒四。

1、为什么要分成三点?

三点式作为一种分析思维工具,在讲话当中具有非常强大的语言架构与组织功能。从思维的角度讲,它既有发散功能,也有聚合功能。所谓发散功能,是让你的思路不局限于一点或两点,至少得想到三点;而所谓聚合功能,是指在这个框架之下,也不至于过度发散,最终可能没有任何重点。

(1)三点式的含义

前面讲到了“三段论+三点式”,在此我要将二者特别解说,否则容易误会、混淆。

“三点式”是核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三点式”包含了“三段论”,即“三段论”是“三点式”在讲话结构上的运用与体现。而在“三段论+三点式”句式中,“三点式”是狭义的,是指讲话的主体部分分成三点而已。

人们在讲话过程中,如果要形容一个事物,往往会将三个形容词连用,不仅显得全面,而且语感也很好。比如: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这幅画看上去特别的空灵,特别的深邃,特别的有韵味。

从这件小事就看得出,他简直是愚蠢、野蛮、缺乏教养!

她打扮一下,就变了个人似的:阳光,清新,充满活力。

钻石法则遵循着人类心理的三点式原则。因此,在讲话之中,我们一定要深入领会三点式。

(2)哲学上的三点式

三点式也称三点论,又可称为三分法,一分为三观点。在哲学界的思想方法论领域,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观点)可谓金科玉律。三分法并非要推翻二分法,而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与分析工具。

远在春秋,道家始祖老子便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可谓最早的三分法。

逻辑学上有一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与此处所讲“三段论”不是一回事,但是与“三点式原则”仍然有关系。逻辑学上,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例如:

凡人都有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有死(结论)。

又如:

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看到没有,“三点式原则”就是如此奇妙,在逻辑学上,用三句话就可以完成一个论证。而且,大家要记住:你在平时的思考与讲话时,其实总是不断地使用这种“三段论”的论证,只不过你不自觉罢了。

(3)生活中的三点式

在人类生活中,要找到三分法的东西太多了。基本的人称代词有三个:你我他。一日三餐:早中晚。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祖孙三代。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文学作品爱说《三步曲》,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爱分“三步走”,政治路线要扛“三面红旗”。奥运会大家都喜欢看,运动员得名次是不是只排前三名冠、亚、季军,只发金牌、银牌、铜牌?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不论这个三点式原则背后有什么玄奥的东西,但可以清楚的是,它与人的心理接受习惯是非常楔合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讲一段话,只讲一点,显得很单薄;只讲两点,显得不够完善;如果讲了四点、五点、六点,那就显得太多、太啰嗦,听众就记不住了,而且容易产生混乱。

总的来讲,主体分成三点,主要的理由有三点:

1)从心理容量来讲,显得不多不少;

2)从思考水平来讲,显得很全面;

3)从说服力来讲,表现得很专业。

本章后面附录了《经典三点式集锦》,大家可以仔细研读。

2、简单实用的“三最法”

在讲述分解方法之前,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三最法”,也即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用“三最”的框架来凝聚思路。“三最”分为客观层面的和主观层面的,主观层面的如:最得意……,最痛苦……,最开心……,最失望……,等等。客观层面的如:最有效……,最重要……,最突出……,最明显……,最特别……,等等。

“三最法”可以在两种状况运用,一种是以“最”字开头找出三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