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窦建德跳了出来
李世民因为身上罩有精心打造的大度容人的广告,在和王世充较量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收获,相比王世充在战场上用血汗辛辛苦苦打拼事业,李世民取得收益的代价要小很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王世充在广告宣传这方面,火候远不如李渊父子。
王世充在洛阳杀死皇泰主杨侗就是战略上的一个失误,手中握有杨侗这张牌,干坏事时便可披着忠心于隋王朝这张皮,别人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奈何不了自己,王世充到时可以将责任推给杨侗。现在不同了,李世民在父亲的指点下,真正的将厚黑用到了家,王世充的人投降李世民就是一个例子。
好的广告宣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李世民攻打洛阳,前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在投降的人中,除了王世充的部下,还有不少其他军阀的手下。在王世充这样的军阀老板眼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人投降,相当于自己的资金白白流失,装进了李世民的腰包。
现在承受这种损失的并不是王世充一人,这位名叫窦建德的军阀此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的部属接二连三地投降了李世民。
漳南人(河北省故城县)窦建德,年轻时行侠仗义,胆量过人,因此得到乡里人的拥护,隋炀帝远征高丽(朝鲜),为补充兵源,窦建德征兵当上小队长。611年因为同乡孙安祖被县令鞭打,窦建德仗义相助,失手杀死县令,被逼无奈举兵造反。公元616年,成为地方武装力量的窦建德投降军阀高士达。616年12月末,高士达被隋朝大将杨义臣击败,高士达战死。617年,窦建德接受隋朝政府招安,归顺洛阳的皇泰主杨侗。
在窦建德属下投降的问题上,李世民很明智,攻打洛阳才是现在的头等大事,敌人不是越多越好,李世民现在还不想得罪窦建德为敌,王世充就已经很伤自己的脑细胞了,李世民不想现在的对手中又多出来一个窦建德。
为了稳住窦建德,李世民放下面子,找到了从窦建德那儿投降过来的人,面对这些人时,李世民有种复杂的感情,想留下他们,但为了大局着想又不得不送他们回家。
李世民的做法,窦建德认为很够朋友,在王世充和李世民争斗的过程中,窦建德一直保持中立,其实窦建德还有一个打算,李世民他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到那时,自己可以顺便出来捡一点战利品。
王世充在和李世民的争斗中没有占到便宜,自然而然想到了窦建德,王世充想将窦建德拉进自己的泥潭圈子,那样一来,对付李世民就容易得多,618年2月,王世充派人向窦建德紧急求援。
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前就是朋友关系,但两人的关系,只是可以在酒桌上喝喝酒,并不能交心。
公元619年5月,王世充在洛阳杀掉杨侗后,窦建德看到这是一个脱离王世充的绝好机会,窦建德打着替杨侗报仇的旗帜,带着自己的人马过上了自己做老板的生活。这一次收到王世充的救援信,窦建德不知道应该怎样答复。
王世充在窦建德脑中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王世充小人的形象已经在自己脑海中定了形,窦建德苦恼的是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因此受到损失,李世民攻占洛阳后,自己的情况会不会还像现在一样。
仔细分析一下形势,窦建德决定出兵救援王世充,以现在的情况看,窦建德明白,自己和王世充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王世充如果被李世民消灭,下一个消失的便是自己。
出兵帮助王世充,从大局看,对自己设想的三足鼎立有帮助。河朔(山东)地处偏僻,王世充的存在可以与自己互相支持,与长安的李渊三分天下,李世民攻不下洛阳,就只能拥有首都长安的半壁江山,如果王世充存在,就可以继续保持三方力量的平衡。窦建德知道自己能在中间占有很大的便宜。
窦建德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消耗双方的力量,等到李世民攻打洛阳筋疲力竭撤退时,王世充的力量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窦建德再挥兵进攻王世充就显得轻而易举,如果情况允许,那时攻打李渊统治的长安也有七成的胜算。
窦建德定下主意,便一边派人联络王世充,另一边派自己的亲信劝说李世民退兵,窦建德猜想,凭着自己和李世民的交情,李世民会一定给自己一个面子,暂时停下对洛阳的进攻。
但李世民并没有像窦建德想象的那样做,李世民听完窦建德派来得使者的叙说后,隐约感到话中有话,窦建德并不老实,他有其他的目的。为了确保万一,李世民扣留了前来送信的人,也等于给了窦建德一个回答:“洛阳是一定会打的。”
窦建德答虽然答应王世充派兵支援洛阳,但在何时出兵的问题上,窦建德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只是嘴上说说,王世充却不同,在洛阳城耐心地等候着窦建德的到来。
等了几天,王世充突然醒悟到了什么,李世民围攻洛阳一天紧似一天,窦建德却一直按兵不动,王世充这时害怕起来,如果窦建德的承诺是为了一张白条,自己就亏大了,想到这一层,王世充连忙派人前去催促窦建德赶快出兵。
窦建德原本的打算是让王世充继续和李世民拼消耗,等他们两败俱伤时自己再出来收拾残局,如果不是自己的手下又有人投降了李世民,在出兵的问题上,窦建德还会继续和王世充打太极。
窦建德派兵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李世民在心里说道:“看来窦建德真的忍不住了,真的派兵参战了。”
这样的结果也让李世民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在李世民看来,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早点发生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第二节 窦建德在家内讧
窦建德部下大将军(军长)王伏宝,这些日子他的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同僚们正在开他的斗争会。
李世民一边围攻洛阳,另一边虎视窦建德的地盘,而窦建德手下的一些员工心中却没有紧张感,他们有的,只是为自己谋私利的小智谋。
关于才与德的争论,历来不绝。总体来说,一个人有德而无才,就与愚笨之人相差无几;一个人有才而无德,则与小人一样,所以做到慧眼识人这件事很难。此外,立场与评审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影响对一个人德才的评价。在儒家文化统治下,中国几千年来都以儒家的道德准则作为对一个人的评判标准,多少年来,真正德才兼备之人,十分难寻。
漳南人(河北省故城县)窦建德,年轻时行侠仗义,胆量过人,因此得到乡里人的拥护,隋炀帝远征高丽(朝鲜),为补充兵源,窦建德征兵当上小队长。611年因为同乡孙安祖被县令鞭打,窦建德仗义相助,被逼无奈举兵造反。619年窦建德起义,为了充实自己的力量,对于来降者,窦建德采取的是来者必用的办法,所以部属中充斥了众多的投机政客,但其中也不乏像王伏宝这样智勇双全的优秀人才。
投机政客的想法却和王伏宝不一样,他们想的是怎样过花天酒地的好日子,王伏宝想的是每天怎样四处征战,扩大地盘。由于看待事情的立场不同,这些人对王伏宝的行为多少有些不满。另外一个原因,王伏宝抢了他们地的风头,拔份儿的事情做得太多,王伏宝想不遭人恨也难。
王伏宝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是“鹤立鸡群”,如果没有明智的老板做后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同僚眼中便会成为扎人眼的出头鸟,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
王伏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窦老板,王伏宝是一片忠心,他一直认为老板很理解他,对于身边谋士的提醒,从没放在心上。
王伏宝胜仗打多了,没有战功的将领们便会感到有压力,这些人虽然在战场上没有本事折腾,但在官场上偷袭同僚的本领还是有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王伏宝终于被同僚们算计倒了。
土匪出身的窦建德,对任何人都抱有一种本能的怀疑,时常担心手下谋反。
620年8月。共州县令唐纲杀死刺史,献出州城,投降唐王朝。
如今李世民围困洛阳,自己地部下不时投降李世民,让窦建德每天寝食难安。这更加重了窦建德的多疑。
老板的焦虑被员工看在眼中,不满王伏宝的将领们抓住这个机会,来了一个集体上访,诬陷王伏宝谋反,这一次,王伏宝真的被同僚算计了。
王伏宝谋反,窦建德开始并不相信,王伏宝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知根知底,谋反这样的事不像王伏宝的一惯作为。
一个人说王伏宝的坏话并不能让窦建德怀疑,一群人的力量就不同了,王伏宝谋反的事情在众多将领口中说的有板有眼,窦建德不得不认真考虑,此时多疑的心态此时又助长了自己错误的判断,窦建德相信了将领们的话。
王伏宝很快被抓进监狱,后来被窦建德下令处死。临死的时候,王伏宝还在努力思考自己这样的下场到底是因为什么。
王伏宝被判死刑,最高兴的人莫过于整死他的同僚们,除去了王伏宝,军中便再也没有人和自己争功,这些将领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便能继续保持下去。
窦建德杀掉王伏宝后有一点后悔,几次派兵打仗,在军中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但这时后悔已经晚了,窦建德杀死王伏宝,等于将自己最有力的一个拳头亲手砍掉了。
王伏宝的死讯传到李世民这里,李世民长叹一声,心里默念道:“真是可惜,窦建德怎么会干这样的事。”在痛惜之余,李世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一个信息,窦建德家中在内讧,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李世民看到了这一点,自然不会放过。
当千里马落到不识货的马夫手中,结局往往是很惨的,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得到了父亲的教诲,学到了不少经验。在投降自己的人中,李世民心里很清楚,哪些人是来玩的,哪些人是能干事的。在这一点上,
窦建德逊色得多,在他眼中,任何人都是好人,也可能都是坏人,李渊父子就不同,他们认准的好人坏人,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与窦建德相比,在用人手段上,李渊父子要高明很多。他们知道做好人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做坏人一定要隐秘在黑暗之中,让人不易发觉,要让人感觉有道义。而人们常说的道义就是能暴晒于阳光下的东西,例如友谊、亲情、爱情等等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如果将手段隐藏在道义中,别人是很难发觉的。
§§§第三节 高手中的高手
前段时间窦建德派兵援助王世充,李世民装傻充愣,害怕自己一有行动会惹恼了窦建德,一直没有反应。窦建德在家清理队伍,李世民知道后,认为这是攻打洛阳的绝好机会。
王世充的洛阳城被李世民围得铁桶一般,洛阳城现在成了一座孤城。围城之中,直接遭殃的是城里的平民百姓,没有粮食吃的平民百姓生活难以为继。
洛阳城里的王公贵族靠着平日的压榨,仍然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温饱,平民百姓吃完草根树叶后,便将泥土倒进水中,捞起漂浮在水面上的细泥,拿回家掺和米屑做成饼,用来充饥。
王世充为了维持统治,仍然坚持不懈地对洛阳的民众做着宣传工作,虽然周围的人接连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但洛阳城的百姓也没有动乱的迹象。
在封建军阀的争斗中,平民百姓永远是做炮灰的对象,当权者争权夺利,往往是以牺牲这些人为代价的。这些,洛阳城中的百姓却永远不会懂,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文化,因为无知的人往往最容易被别人欺骗利用。
围困洛阳并没有达到李世民想要的结果,洛阳城里的人依然是那样顽强,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时候。巡视一遍战场后,李世民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洛阳之所以久攻不下,原来是王世充暗地里秘密开通了一条运送军粮的通道。
发现了这个秘密,李世民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其断绝,综合各方面信息,李世民想到了最常用的一个计谋——偷袭。
王世充对这一条运粮通道很重视,为了保证洛阳城的最后一线希望,王世充派自己的大儿子王玄应亲自管理。王世充很明白,洛阳城的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要由这条粮道决定。
对于李世民可能采取的偷袭战术,王世充事先料想了几种预案,但王世充也知道,如果和李世民的军队硬碰硬,自己饿着肚子打仗的士兵绝不是李世民的对手,现在,王世充只能将一切朝着好的方向思考。王世充想,也许李世民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运粮通道。
公元621年1月,李世民攻击了王玄应在虎牢为洛阳运送粮食的军队。
王世充猜想的好结局并没有来到,当自己的儿子王玄应孤身一人从运粮的地方狼狈地跑回来时,王世充知道李世民这一次是狠下心要攻打洛阳。
攻打王世充的运粮通道,李世民并没有采取偷袭。李世民也和王世充想到了一块,硬碰硬,王世充的人绝不是自己的对手,事情的结局证明了李世民的判断。
士兵打仗是消耗体力的事情,如今,王世充连士兵吃饭这样最基本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一些洛阳的高层人士开始纷纷动摇,都想着办法出城投降李世民。
李世民没有想到,打击一下王世充的运粮路线会得到这样的结果,连忙派人将自己在洛阳的战果汇报给父亲李渊。
李渊不愧为经验老到的封建政治家,别人只能够想到一层的事情,他能看透两层。
李世民近来在洛阳的表现,李渊很满意,但其中有一件,李渊觉得做法有点过分。罗士信在千金堡屠城这件事他认为做得不好,在李渊看来,那是土匪的行为,打仗的事情,只要能打赢,采取软的硬的方法都行,就是不能明目张胆地屠城,因为这是受人唾骂的屠夫行为。
在罗士信屠城的问题上,李世民没有父亲想得长远,屠城能够暂时震慑住对手,但杀死的无辜百姓就成了自己身上永远抹不去的伤疤,别人会认为你很残忍,而不想和你合作。
不过令李渊感到欣慰的是,李世民在这个问题上深得自己的遗传基因,做法很聪明,让罗士信背了这个黑锅,这一点,李渊是肯定李世民的。
攻破洛阳现在只是时间问题,为了大唐王朝统一事业的顺利进行,李渊在长安特意为李世民定了两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