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笑道:“文德,有何要求尽管说来,孤无有不允。”董卓心想:这恐怕是要趁我高兴,想加官进爵了吧,这有何难,你敢要,我就敢给,只要你愿意跟我。
“谢太尉。”羊武道,“武先前收个徒儿教点音律,这次回京,不见他来迎接,一问方知,竖子无知,竟敢对太尉出言不逊,冒犯虎威。武料想,这点小事,太尉自然不知,也不会当作事情。可能雒阳县尉害怕太尉府问责,擅自将小徒收押。武请太尉赐武一言,免了这孩子的罪责,武回去定会严加训诫,责令反省。”
董卓一听,立刻把笑容可掬的脸虎了下来。可是,一时也不好发作。羊武既说自己不知道此事,知道了也不会当作一回事。如果自己不同意放人,岂不自己承认自己没有胸襟吗。反正一个小孩子,算了,今天羊武送来这么丰厚礼物,就先给他一个面子。
于是董卓虎着脸对身边一名属吏说道:“胡闹,怎么跟一个孩子过不去,去雒阳尉看一下,若是真抓了人就赶紧放出来。”
“是!”那属吏领命出去。
羊武谢了董卓,再叙几句,便告辞而出。回到侯府不久,祢衡放回,虽被打得不轻,却也没有大伤,养了几日,羊武怕他再出乱子,让他的家仆带他离开雒阳,送回原籍。羊武知道只要董卓还在,京城可能还会有乱子,便叫黄射家仆也带他返回江夏。
羊武带着厚礼回京,董卓本来心中高兴,觉得羊武是个人才,只要真心归顺他,他便不忍弃而不用,想表羊武为大司农,负责天下钱谷农桑。大司农为中二千石,既能升官拉拢羊武,又将他调离军队,一举两得。
但祢衡事件让董卓感觉像是吃到一只苍蝇,他对羊武生出的一丝好感彻底消失。因此趁羊武回到京城,离开了军队,董卓便放心撤掉羊武护羌校尉的职务,夺下他的兵权,命自己的族弟董承前往凉州接任护羌校尉。
不过汉阳太守梁衍和长安营两名校尉,董卓暂时还不便撤掉他们。他们都是皇甫嵩的门生故吏,掌握了凉州军政实权。董卓、皇甫嵩、盖勋等人都是关西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而羊武是一个关东外来人,虽然是皇甫嵩的故吏,但撤掉羊武一个人不会让人联想到董卓要打击皇甫嵩势力。如果把梁衍和两名长安营校尉全部更换,那就不一样了。
而一旦引发关西政治集团的内讧,董卓的统治基础可就不太稳定了。
谋士李儒进谏,让董卓暂不安排羊武的职务,等待董承报告凉州情况,再打算如何处置,董卓听取李儒的意见。
不久董承派人回报,说明羊武在凉州实行新政效果显著,声望极高。而且这些新政皆以先帝名义颁布,勒石铭誓,不但他这个继任者,连朝廷也不能更改,否则将会激起民变。
更让董承头疼的是,羊武在凉州一年期间,建立了一套“依法办事”的制度。护羌校尉府属下官员,凡事都要按照羊武早就制定好了的规章制度各司其职便可。只要规章制订了,任何人,包括羊武本人都不能随意更改。
因此,董承到了凉州,想要办一些事情,这里被下属说不合规定,那里被下属说他没有这个权限。而羊武招募的这些属吏,大都是耿直之士,不愿为了巴结长官而放弃原则。董承想要把护羌校尉府数十名属吏全部换掉,也得花上一两个月才行。就算换掉了校尉府属吏,各郡县官员,尤其是梁衍任太守的汉阳郡的官员,许多人仍按羊武的方式做事。
董卓听了董承汇报,没想到羊武一年时间,不但做了这么多事情,竟能把凉州各级官府的行政风格都改了。
董卓担心再给羊武具体事务,只会继续增加他的民望,对自己更加不利。加上羊武这人不像甘居人下之人,因此断了再给羊武授予官职的念头。若有朝臣表奏羊武为官,董卓表面上假意赞同,暗中却授意心腹大臣攻击羊武出身贱业,重商轻农,又擅自更改国家税制,为官时不理政务只管经商等等,不但把事情给压下去了,还趁机又把羊武的爵位给削夺了。
而羊武的出身本来就被世家豪族所不齿,朝中大臣多是世家豪族出身。羊武重视商业,减轻田赋的政策,又与世家豪族的利益相抵触,因此,即使反对董卓的人,也没有几个愿意帮羊武说话,就这样,羊武又变成了一个无官无爵的大商人。
羊武本想回京之后明媒正娶关眉,如今董卓把自己削官夺爵,让董承前去接替,显然对自己心怀忌惮。而王允正在一步步得到董卓的信任,一旦跟羊武扯上关系,很可能遭到董卓的防备。
所以,羊武和王允商议,暂时不能与关眉成婚,待将来诛杀董卓之后,羊武再来迎娶关眉。二人的婚事又一次搁浅。
虽然羊武已无官职兵权,但关东反董联军还未起兵,董卓不用担心羊武投靠自己的对手,加上羊武对董卓总是小心应付,所以,董卓暂时也找不到理由和合适的机会加害羊武。
故此,羊武一边带着美女游山玩水,一边继续做他的生意,当然也不忘了继续撰述、授课和研发新事物。羊武在凉州当官的时候,也是这么过的,政务托给贾诩负责,自己只给他制定方针政策。如今虽无官职,生活倒也没有什么变化。
羊武编写的那些现代教材,难度不过是小学初中水平,多数知识聪明好学的周好一看就会,所以她现学现教,帮羊武承担了不少教学任务。
羊武在凉州开办学校教现代科学知识虽然有近一年时间了,但是凉州远离中原,汉末资讯极为闭塞,因此,除了周氏兄妹这样专门派人去追踪羊武打探信息之外,了解羊武学说的人并不多。
如今羊武回到京城,而正好董卓也把大批名士,包括蔡邕、荀爽等大名士召回京城任职。一时之间,京城名士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