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汉阳郡太守府,太守梁衍正在与贾诩议事。董卓命董承接任护羌校尉后,将贾诩解职,梁衍随即辟贾诩为别驾从事。
然而贾诩却说,羊校尉临走前,曾吩咐自己,若是朝廷任命新的护羌校尉,并且将他解职,让他不要接受别人征辟,耐心在冀城等待,羊武将来必有新的吩咐。
梁衍知道羊武既然如此吩咐,贾诩将来必有大用。因此,虽然知道贾诩大才,却只好以客宾待之。
此时已是年底,凉州各郡县、屯田营对今年的收成统计已经结束,各级官府正在向护羌校尉府上报收成数据。贾诩已不在职,不好去向董承把持的护羌校尉府了解情况,只好向梁衍询问,想知道这一年来,自己的政绩到底如何。
梁衍把各县统计来的数据递给贾诩,说道:“文和,各郡情况我不一一给你介绍,我就说说汉阳郡和屯田营的情况吧。今年我汉阳郡百姓承羊校尉厚恩,官私土地平均亩产超过二石三斗(汉一亩合今0.288亩,一石带壳原粮合今约27斤),全郡产粮近七百万石。”
“好啊,汉阳郡的收成,就足以养活大半个凉州,何况其他郡县也有收获。”贾诩高兴道,“屯田营的情况怎样?”
梁衍道:“屯田营新垦土地,本来极难有好收成,幸好羊校尉的水利工程和新农具发挥了一定作用,平均亩产也有二石二斗,共产粮五百五十万石。按照羊校尉制定五五分成政策,官府收粮二百七十五万石。羊校尉入京时已提前拨走一百万石,余下粮食远远足够长安营和凉州各郡县兵马支用,数万屯田卒也是人人家有余粮。数年后这些田地成为熟田,水利设施完备,新农具全部用上,我看亩产四石不在话下。”
“过去也是这些土地,亩产也是这么多,却还是常常发生饥荒,到处是饥民流民,最终导致战乱频仍。”贾诩叹道,“梁府君还记得去年羊校尉准备推行农商并重政策时的情景吗?”
梁衍道:“记得。所有人都反对,包括你我,对这个政策将信将疑。过去如此重农,都还经常发生饥荒,若是农商并重,会不会加剧饥荒。”
“是啊,”贾诩道,“我记得当时羊校尉就是从为什么会出现饥荒开始说的。”
去年羊武被皇甫嵩追回,就任护羌校尉后,准备推行农商并重的政策时,与众同僚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羊武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只有皇甫嵩默不作声。
皇甫嵩默不作声的原因,是因为他把羊武追回来了,不好又公开反对他的政策,因此他只好站在中间立场。实际上他内心也不理解羊武的政策。
羊武见到十余名高级官员,多数都是饱学之士,全都反对自己的新政,羊武问道:“大家知道冀县良田亩产多少斤粮食吗?”
“良田的话,亩产可达三石以上。”梁衍答道。
羊武道:“良田亩产三石,即使算上中田,也可平均亩产二石半。一个农人耕作五十亩,年获一百二十五石,按人畜消费人均年二十石计(汉时人均年消费原粮18石),一人耕作够六人吃粮,五六万农人耕作,就够凉州三十万人吃饭,而过去凉州每年有二十万人耕作,为何还会发生饥荒?”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都在想为什么。
有一人答道:“这些良田大都是大户豪族的田产,生产的粮食都归他们所有,而普通百姓的土地大都亩产一石,产量不高,所以一遇欠收就会发生饥荒。”
羊武问道:“那为何不去跟大户豪族买粮食吃呢?”
那人道:“大家没钱。”
羊武道:“这就对了。可是众位知道他们为什么没钱吗?”
“这个?”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作何回答。
“因为除了种地,没有其他事可做,生产效率太低。”羊武道,“什么是效率?效率就是每个人都做能产生最高的价值的事情。比如,别人的土地亩产三石,二石半,我的只有一石,养不活家人。那我就让别人种田,我去干别的的事情挣钱来跟他们买粮食。比如善于养蚕织布的妇女,可以养蚕织布,善于养鱼虾的渔民,可以围塘养鱼,善于养马牛羊的可以上山养马牛羊,善于建房子的帮人建房子,善于打铁的专门生产铁器,会做好吃的可以去开饭庄,善于演说逗唱的可以专门娱乐大众,善于照顾他人的可以给人做佣人……”
贾诩道:“就是说,各人去做各人擅长的事情,然后通过交易相互交换。我有多余的粮食,我卖给你,你生产的牛肉,你卖给我……是否如此?”
羊武道:“正是。例如凉州三十万人口有二十万劳力,五六万人耕种良田就足以生产够吃的粮食,其余十五万人可以从事别的行业,大家相互交易,就可以做到人人生活富足。这中间就需要商人,把大家多余的产品集中起来,大家缺少的物品就可以去市场购买。商业就是解决效率的问题,有了发达的商业,那些亩产不足一石的农人,就不必守着土地生活,他可以去养羊,或者去给别人当佣工,可以去跟官府修路,可以去干任何比耕种赚到更多钱的行业,赚到钱后跟那些产粮大户买粮吃饭。”
梁衍道:“万一从事别的行业的人口多了,粮食突然不够了,岂不一样闹出饥荒?”
羊武道:“防止粮食减产出现饥荒有两种办法:第一,市场的调节功能:如果从事别的行业的人多了,生产的粮食少了,粮食价格就上涨,粮食贵了,就会有更多人去种田,粮食供应就上来了。如果某县由于灾害或者农人减少一时缺粮,其他县的粮食就会被商人引进来销售。第二,官府囤粮备荒,万一哪年出现洪涝大灾,大面积欠收,市场无法自动调节,官府便开仓赈灾,到丰年再购回补仓。有这两条保障,饥荒就不会再发生。”
贾诩道:“很有道理。过去饥荒频仍,就是因为第一,家家户户都种田,一旦欠收无粮,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拿去换粮。第二,大家都种田,粮食多了也卖不掉,白白烂仓,所以都不追求生产效率,只要够吃就行,一旦出现灾荒,便又家家户户没有余粮相互接济。”
羊武道:“正是。由于官府抑制商业,歧视商人,导致大家都去种粮,明明五六万人耕种就可以够三十万人吃饭,结果十几万人耕种,家家户户都是穷人,一遇灾异就发生饥荒,这都是生产效率低下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