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貂蝉拜月
42913400000092

第92章 汉末名臣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

太原王氏,是魏晋时期最显赫的门阀士族,东汉时太原王氏虽然尚未达到魏晋时期的鼎盛,但在太原,也已经是首屈一指的世家豪族。

王允年轻时名声很大。他有个同郡名士叫郭泰,字林宗。郭林宗是东汉人物评论界的领袖人物,与汝南人物鉴赏大师许邵(字子将,就是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那个人)齐名。

郭林宗见到王允之后,评价他说:“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从此,“王佐之才”的评价便跟随王允一辈子。

王允早年师从太原名士陶伯。陶伯是个怪异隐士,师从他学习的人曾多达千人。有一天,陶伯突然把所有学生全部赶走,一个不剩。

有人问他为什么赶走学生,他说,一千个人学问加在一起,不及他一人之一半,实在是浪费他的时间,不如拿来种花垂钓。那些学生听了,个个羞惭满面,再也无人敢登门求教,也不敢自称他的弟子。

有一天,有个五岁孩子登门求学,陶伯问,你一个小屁孩,有什么资格跟我学习?

那小屁孩答道,我不如先生,但倾一生精力,可达先生学问之一半,先生若再得一人,全部学问可以传世。

陶伯大奇,一个五岁的孩子,既很自负(自认为比以前一千个学生加起来还聪明),又懂自谦(说自己比不上老师),一考,果然是个神童,便收为徒。

这名弟子就是胡飏。两年后,陶伯果然又遇王允,并收为徒。陶伯常对人言:“得此两小儿,我死毋铭可矣!”

古人下葬,都要写墓志碑铭记载生平留给千秋后世。陶伯说他死后不需碑铭,意思就是他这两个弟子足够把他学问才艺传之万代了。

这两名弟子,胡飏亲和而内敛,王允刚猛而外向。王允因为交游广泛,因此名声极大。但是,圈子内的人物都知道,胡飏之才,远在王允之上,甚至青出于蓝,超越其师。

郭林宗的评价,如今人们只见到关于王允的那一部分,实际上,那只是半句,完整的句子是:“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至于胡生,神仙杳迹,无可比类。”

也就是说,胡飏之才,无法形容,也不必形容,他是极为罕见的神仙人物,没必要拿来跟人类比较。

因为胡飏数十年隐居不仕,绝交人类,只与学问艺术为伴,渐渐就被世人所忘记,关于他的评价也就没人记住了。

陶伯死时,不见儿女亲戚,只执二人之手而去。死前,对王允尤其放心不下,因为他性情刚猛,易伤人情。

胡飏、王允二人皆文武全才,本应奋励于当世。但此时东汉王朝进入桓、灵时代,政治黑暗日甚一日。

胡飏见这时代日渐沉沦,便绝意仕途,走上了他老师的隐士之途。胡杨屡次奉劝王允跟他一起悠游山林,把一身才艺学问传承下去。

可是王允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就有远大抱负,不听师兄的劝说,十八九岁时毅然接受太原太守王瓆之辟,出任太原郡吏。

胡、王二人同窗十余载,感情至深。胡飏见王允不听劝阻,走上仕途,知道以他的性格,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一怒之下,对王允说,如果你非要混迹官场,那我们从此绝交,免得我将来听到你不好的消息一日三惊,吃睡不好。

王允虽然知道师兄是爱护他,但他本来性格刚烈,不懂与师兄好言相慰,一怒之下,佛袖而去,自此,一对亲如同胞的师兄弟,绝交音信长达三十多年。

三年前,王允得胡飏子侄来信,知胡飏病逝,子侄移棺葬于太原山中,王允痛哭昏厥。本想携妻儿北上奔丧,却不料得罪宦官张让,几番被下狱而没法动身。

而王允自从十九岁担任郡吏之后,仕途果如师父师兄所言,坎坷多厄,屡次差点送命。

王允刚到晋阳(太原郡郡治)担任郡吏,便发现晋阳有个太监叫赵津,倚仗中常侍的权势,在晋阳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惮于宦官淫威,太原官府对他不敢节制。王允到郡任职后,将赵津捕杀,为百姓除一巨患。

王允虽然一炮走红,受百姓称颂,但他的行为触怒了朝中宦官。王氏家族在太原势力太大,他们一时之间拿王允没有办法,便迁怒于太守王瓆,用谗言将王瓆抓到京城杀害。

王允知道是自己害死了太守,亲送王瓆尸骨回到原籍平原国安葬,并守孝三年。

三年后王允回到太原继续担任郡吏,他发现新任太守王球收受贿赂,当面怒责王球。这位太守可不像王瓆欣赏王允为人,把王允抓起来准备杀掉。幸好,并州刺史邓盛听说王允下狱处死,快马加鞭从刀口下把王允救了出来。

王允遇见贵人捡回一条性命,从此在刺史邓盛手下担任别驾从事。数年后,因为才干优异,声名卓著,被三公并辟。

所谓三公并辟,就是被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时征辟,你爱去哪家上班就去哪家。王允最后选择了到司徒府担任侍御史,这个国务院纠风办的职位,倒是很适合他这种性格的人。

三名最大的国家领导人同时发来聘书,这是王允仕途中第一次踌躅满志的时候。因为在此之前,无论在太原担任郡吏,还是在邓盛手下担任刺史别驾,他都只是三百石小官,相当于正科级干部。如今受三公并辟,一跃成为六百石官员,开始步入正厅级高级领导干部的行列。

可是性格刚猛的人,到哪都不受人待见。偶尔遇到贵人可能有升迁机会,但贵人并非时刻都有,尤其在这个黑暗时代,官场大多是腐败滑头的人。

王允在侍御史的差事上一干就是二十年,虽然名声越来越大,但是官职却一直升不上去,连求个外任升个千石县令的机会都没有。

中平元年(184年),王允迎来了另一个贵人。遗憾的是,这名贵人竟是黄巾之乱的发动者张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