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莱多大主教认为自己有责任匡正基督世界的道义,于是由他率先发难,带领一群贵族正式宣布废黜国王亨利四世,并声称亨利四世的女儿贝尔特拉尼娅只不过是一个私生女,无权问鼎王位。他们拥护亨利四世的异母妹妹——约翰二世和伊莎贝拉生育的阿方索为王储,但是命苦的阿方索却在这一片拥戴之声中死掉了,死时年仅15岁。有人说阿方索的死是亨利四世干的,这种指控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只是不清楚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于是大主教及其支持者们转而支持亨利四世的异母妹妹、约翰二世第二次婚姻所生的女儿、年仅17岁的伊莎贝拉为王储。
亨利四世徒劳地想阻止这件事情,但是伊莎贝拉,这个最终使西班牙走上霸主顶峰的女人是不会任人摆布的。她派人秘密地与阿拉贡王子菲迪南谈判,以婚姻为筹码换取双方更加稳固的权力。事情泄露后她被亨利四世囚禁了起来,但她还是逃到了自己的支持者——阿拉贡大主教那里。这位大主教违背了基督的教义,替她和她的堂兄弟菲迪南出示了一纸假的许可——当时的法律规定,堂姐和堂弟结婚必须得到教皇的许可——最终这两个最具智慧头脑的政治生物结合了,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亨利四世的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的亨利四世孤注一掷,宣布自己的女儿贝尔特拉尼娅将成为西班牙的新女王,同时派出军队去逮捕伊莎贝拉。但是军队却遭到了大主教鼓动起来的民众的抵抗,最终使得这次逮捕行动流产了。绝望之中的亨利四世不得不向他的法国盟友求助,他决定把女儿贝尔特拉尼娅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弟弟吉恩斯公爵。但是路易十一却担心这一婚姻会导致吉恩斯公爵的势力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因此派人把自己的弟弟吉恩斯公爵给毒死了。
亨利四世没有丝毫的机会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在临终前痛苦地忏悔,发誓说他的女儿贝尔特拉尼娅是合法的,但没人听他的。伊莎贝拉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王位。
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出兵支持他的外甥女贝尔特拉尼娅,但是我们知道,实际上伊莎贝拉也有着葡萄牙王室的血统,在这种潜在的心理支配之下,尽管葡萄牙的军队取得了南部王国的支持,但仍然没有任何理由取胜。于是志得意满的伊莎贝拉在托罗战役中将葡萄牙军队赶走之后,就将她的外甥女贝尔特拉尼娅驱赶到修道院中去了此残生了。
菲迪南王储在伊莎贝拉即位的次年,也登上了阿拉贡的王位。
现在,卡斯蒂利亚终于和阿拉贡结为一体了,此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阻挡西班牙行进的脚步。
默默地于格拉纳达的清真寺里作着祈祷的穆斯林们已经听到了半岛上空敲响的丧钟。
这丧钟也于同时为西班牙自己敲响。
【弯月旗下的最后挽歌】
坦白地讲,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绝不是一个漂亮女人,而且她似乎也没有什么优雅可言,这个长着圆脸,一双褐色眼睛和深色金发的女人,她自幼在卡斯蒂利亚的乡间城堡中长大,她的父亲似乎无意让她受到将来成为一个女王的系统性训练,她本人更不在意这些。但应当承认,她还是有着许多优点的,精力旺盛,富责任感,对于宗教比别人表现得更为虔诚——最后这个因素将会构成西班牙人及穆斯林、犹太人的必然悲剧,这一点就使得西班牙更接近了葡萄牙——他们终将在过于狭隘的信仰路上狭路相逢——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这里也只能是对这个原因作出无益的说明而已。
客观地说,不要说在伊比利亚半岛——即使是在整个欧洲,也很难找到比这个女人更具有政治智慧的人了,她对于自己所需要的是如此熟稔,可想而知早在乡间城堡的时候她就一千遍一万遍地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她选择菲迪南做她的丈夫,搁置葡萄牙而先将阿拉贡合并在卡斯蒂利亚的版图之内,正是因为菲迪南身上有着诸多她需要的东西——他是在加泰罗尼亚内战的混乱中长大的,从小就受到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此外他在军政行动中还拥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是葡萄牙人所无法给伊莎贝拉的——而她又是多么的需要这些东西啊。
这是一对在人类历史上也极为罕见的夫妻,他们之间既没有什么爱,也不存在着怨恨,但是出自于女人的天性,伊莎贝拉对菲迪南的不忠极为不满,而且她也无法忍受丈夫那过多的私生子的任性所为。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牢不可破的,任何力量也无法撼动,因为他们都像对方那样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很少见面,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枢密会议、宫廷和政府,但这两套行政体系所运行的轨道却是如此的和谐一致——菲迪南有着被马基雅维利称道的精明狡猾的政治头脑,而伊莎贝拉在魄力和远见上更胜对方一筹——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他们更和谐完美的夫妻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他们之间还需要什么不理智的爱情吗?
而这时候,被基督徒重重围困的格拉纳达、穆斯林最后的宫殿,已经顽强地固守了整整300年了。
穆斯林人之所以能够支撑得这么久,得益于格拉纳达险要的地形。这座森严的城堡坐落于塞拉·内华达和贝提·科蒂莱拉山脉的包围之中,只有几条险峻的山路才能到达,而这些道路都被坚固的要塞城堡守护着,勇敢的穆斯林忠实地守护着他们最后的故乡,抵抗着他们宗教的敌人。尽管势单力孤,但他们已经用了整整300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
但是现在,一切都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了。
格拉纳达的苏丹哈桑·阿里爱上了一个女基督徒索拉雅,为了回报苏丹,这个女人改信了伊斯兰,然后赶走了王后法蒂梅。但是这个终生用面纱遮住她美丽脸庞的女人不肯罢休,她逃到瓜迪斯,把自己的儿子穆罕默德加冕为格拉纳达国王,并组成了一支军队与自己的丈夫作战。
祸起萧墙之际,苏丹哈桑·阿里仍然拒绝向基督人朝贡,并攻占了卡斯蒂利亚的城堡扎哈拉。伊莎贝拉和菲迪南这对夫妻立即在科尔瓦多集结军队,但随即被哈桑·阿里击退。次年哈桑·阿里再次成功地袭击了一支由圣地亚哥骑士团团长所指挥的军队,这时候哈桑·阿里的儿子穆罕默德也想趁此良机进攻卢塞纳,结果却兵败被俘。
伊莎贝拉和菲迪南很清楚这个王子的价值,他们在1483年8月与这位穆斯林的王子签订了科尔瓦多条约,答应用西班牙的军队帮助他恢复王位。
两年以后,哈桑·阿里死去,王位由他的弟弟穆罕默德十一所继承,但是他马上发现这个王位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大麻烦,他面临着基督徒的猛烈进攻,而率领这支基督徒军队的正是他的亲侄子。穆罕默德十一经过几次浴血奋战之后,终于兵尽粮穷,被迫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侄子。此后这位国王隐居到了非洲,他身上穿着褴褛的衣服,衣服上绷着一条标带,上面写着:好心人,求你施舍一点给安达卢西亚苦命的国王吧。
但是穆斯林女人法蒂梅的儿子——穆罕默德十二也只不过是比他的叔叔多在王位上坐了8年,事实上4年后伊莎贝拉和菲迪南就又回来了,与他们一起来到的还有1.3万名骑兵和4万名步兵。这些西班牙人在攻占了要塞巴扎和阿莫里亚之后,又经过了3年的准备时间,菲迪南亲自率领着1万人马进入了格拉纳达平原,修筑了永久性工事彻底地封锁了格拉纳达,城中的穆斯林人负隅顽抗,但是一座被围困的孤城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期待来自于非洲的援兵?那更是不可能的幻想。
1年以后,兵尽粮穷的穆罕默德十二与菲迪南签订了投降协议。菲迪南许诺说:3年之内,城内的穆斯林居民可以随时自愿前往非洲,愿意留下来的人,基督徒将保证他们的信仰与生活方式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条件,如果穆罕默德再予以拒绝的话,那就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1492年1月2日,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位国王宣布放弃抵抗。
事实上,如果不是基督徒的帮助,这位国王也不可能有这么一个投降的机会。
一切都成为了过去。
整个欧洲的所有教堂的钟声都在同一时间敲响了,基督徒们在庆祝他们的盛大节日。
而失意落魄的穆罕默德十二、这位安达卢西亚最后的伊斯兰君主却只能带着他的母亲和妻子,踏上了凄凉落寞的流放之途。途中,当他扭过头去,再看一眼他那曾经的首都的时候,他的母亲,那位鼓励他奋起反抗父亲的强悍女人法蒂梅厉声斥责道:
“你未曾像男子汉一样保卫国土,怪不得要像妇人一样流涕痛哭!”
同他的叔叔一样,穆罕默德十二世也流落于非洲——仍然是和他的叔父一样,他的后代从此沦落成了乞丐。
穆罕默德在上面哀叹泣别的那个高地,因此而得名为“摩尔人最后的太息”。
但是这个名称绝对不确切。
事实上,穆斯林的叹息只不过刚刚开始。
因为伊莎贝拉在这里。
西班牙人那极端的个性,在这个女人身上终将体现到极致。
一如葡萄牙。
他们原本是兄弟。
【黑暗时代的落寞】
葡萄牙的宗教狂热曾经抚育出他们的“希望”塞巴斯蒂安,正是这位年轻的国王亲手葬送了葡萄牙的盛世。而西班牙,它那比之于葡萄牙更为狂热的宗教热忱却因为他们过于任性与放纵自己,而走上了另外一条离奇的道路。
比如说:他们仇视犹太人——却和一个犹太人签订了地理大发现的合约——这个犹太人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此前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一事件之于西班牙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
让我们重新审视伊比利亚半岛的风云变幻,我们应该能够回想起来,当来自于北非的穆拉比王国在半岛上渐而走向他的衰落之时,一个年轻的伊斯兰教徒——穆罕默德·图迈尔特——他只是一个贱民,身世微寒而且模样丑陋,却以他那近乎疯狂的宗教狂热缔造了全新的穆瓦希德帝国,一度为半岛上的穆斯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险些让基督徒的收复失地运动付诸东流。
毫不夸张地说,宗教的作用与意义很可能超乎于我们的想象——而伊莎贝拉,和她的堂弟丈夫菲迪南,比任何人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回顾那段历史,我们应该知道1492年对这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
那是法国文学巨匠拉伯雷的时代,是意大利画家及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的时代,是拉斐尔的时代,是提香的时代,总之这是一个新教伦理全面兴起的时代,教会势力对其的压制与其发展势头同样强劲的年代,而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正以抄本的形式在贵族沙龙与闺室中秘密流传。
实际上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西班牙建立起了他们的宗教法庭。
但是,轻率地将西班牙在宗教方面不可理喻的狂热解释为他们的任性与过于极端的性格,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我们知道的是,伊莎贝拉的生母死于精神疾病,而她和她那英俊的堂弟生的女儿胡安娜,却同样将这种困扰带给了西班牙人。
关于这位在欧洲病理学上有着突出“影响力”的女儿,伊莎贝拉女王在给西班牙驻佛兰德大使的信中写道:
“她对我说话十分无礼,若不是考虑到她的精神状况,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容忍她对我的侮辱与不敬。”
女王的御医在写给菲迪南国王的信中也写道:
“我们认为女王的生活受到了公主殿下的严重干扰,我们祈祷这团邪火(指胡安娜)早日熄灭,她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一直都在影响着女王陛下的生活和健康。”
事情远不止如此——实际上,胡安娜的丈夫,英俊的菲利普亲王比任何人更为讨厌他的妻子,想一想她对他所做的那些事情吧,她苦苦纠缠着他,不允许他在外边寻花问柳——这好像无可厚非——而且她总是身藏一把寒光闪闪的剪刀,并曾经袭击了一名她认为和她的丈夫有染的侍女,剪掉了对方的头发,还狠狠地扇了她几个耳光。
胡安娜的丈夫受够了这个疯疯癫癫的女人,就把她锁在了王宫里,每天以虐待她为乐事。而胡安娜对此甘之如饴,并亲切地称呼这位对她穷凶极恶的男人叫“我那世界上最英俊的丈夫”。
在伊莎贝拉去世之后,菲利普和被他长期囚禁的妻子胡安娜成为了卡斯蒂利亚的君主,岳父菲迪南显然不是那么喜欢这个结果,就干脆利索地毒死了自己的女婿。
这个结果导致了菲迪南的女儿彻底成为了一个疯子,她禁止任何女性靠近丈夫的棺木,据说是出自于嫉妒之心,而她自己则经常地把棺材打开,温柔地拥抱丈夫那散发着恐怖味道的尸体。虽然后来她还是允许别人把她的丈夫下葬了,却是选择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对于这起怪诞的丧礼,她解释说:
“作为一个寡妇,我灵魂中的阳光早已不复存在,所以我不会再把自己暴露于白昼的日光里。”
听听她的说话,你简直怀疑疯掉的人到底是谁。
一位不知名的僧侣——如果这个僧侣不是心存险恶的话,那么他的宗教妄想狂疾病一点也不比胡安娜更轻——他告诉胡安娜说:她的丈夫将在14年后重返人间。这个荒谬而邪恶的预言导致了西班牙王室中最恐怖的事件发生。
胡安娜虔诚地等待了14年,然后她命人打开了她丈夫的棺木。
她的丈夫当然不会复活——但这件事情——这种对于教会僧侣缺乏最基本的理性的信任,却最终成为了西班牙人的宿命——我们知道,胡安娜之所以如此信任一位僧侣的信口雌黄,实际上不过是受了她母亲伊莎贝拉女王的影响。
对那些患有严重妄想症的教士们的胡言乱语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一点在女王伊莎贝拉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当然后果也更为可怕。
托马斯·汤戈马达,此人是伊莎贝拉的私人忏悔神父,此人像他的宗教对手穆罕默德·图迈尔特那样地富有智慧与思想——这就意味着可怕的煽动和影响力,此外他比任何一个宗教狂热分子更不近人情,更加不可理喻。
托马斯·汤戈马达极端仇视穆斯林,这是可以理解的。他极端仇视犹太教,这在宗教上也说得过去。他还极端仇视清教徒,这是当时欧洲较为流行的时尚,我们不能要求这位神父在这一点上免俗。他仇视一切非基督徒,这就稍显过分了。此外他还极端仇视所有的基督徒——如果不是这种泯灭了他那天赋智慧与思想的偏执念头,他也不会那么热情地鼓动伊莎贝拉在西班牙成立天主教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