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卡诺莎去”,这句话从此成为了西方的一句成语,正如同中国的“负荆请罪”一样,至今欧洲人如果遇到必须要请求别人原谅的事情,就会使用这个成语,说起来这也是亨利四世在冰天雪地里站了三昼夜之后,为欧洲文化的贡献。
但是,这绝不是亨利四世对欧洲唯一的贡献!
绝不是!
【帝国的黄金盛季】
亨利四世的卡诺莎赎罪之行标志着皇家权力的衰败,现在,教皇可以与他平起平坐了,这对于亨利四世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所以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不过4年,亨利四世卷土重来。
这一次,他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已经足以和教皇相抗衡了——他正式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另立克莱门特三世为教皇。
可以看出来,这一次亨利四世不仅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而且在行动之前也是煞费苦心,他的行动最值得称道之处就是宣布了一个新的教皇,这样一来,教会内部自己就会陷入分裂之中,克莱门特三世没任何理由反对亨利四世的建议,所以教会内部的矛盾就足以将格里高利七世的手脚捆住。
果然是这样。
4年后,眼见教会内部权力斗争已经到了不可开交的程度,亨利四世这才不疾不徐地提兵进入罗马,他命人剥下格里高利七世身上的法衣,将这个老家伙赶出教会。可怜的格里高利,为了教会的利益,这位曾让一位皇帝跪倒在他脚下的老教皇,被赶到了一个叫萨勒诺的小地方,一年后他孤零零地死去。
亨利四世雪耻了,但教俗的权力斗争却更加趋于激烈。
1085年,亨利四世死后,继位的亨利五世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和教会面对面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举行了谈判,这次谈判中双方都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理性与克制,有原则地让了步,因此亨利五世算是度过了他平安的一生。
但是,皇家与教会权力的斗争只是暂时平息了而已,这种平息决不意味着调和主义真的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相反,行将到来的斗争,只会更加惨烈。
这个神圣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腓特烈一世的肩上。
腓特烈一世,国内或译作弗雷德里希大帝,全名腓特烈·巴巴罗萨,他的特征是一脸鲜红怒放的大胡子,所以后人又称之为“红胡子大王”。
关于这位红胡子大王——他堪称德意志历史上不朽的神话,甚至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动人的传说之一,而且他又生在一个传奇的岁月——与他同时代的,是法国的智慧拥有者路易七世,英国则拥有着他们永远的传统“狮心王理查”,这样三个各具特色的大人物碰撞在一起,必定会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有趣的话题之一。
可以说,腓特烈一世也正同法国的路易七世、英国的理查一样,都已经构成了他们传统的一部分,融入到了民族的血液中并铸成了这一民族特定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不能不对他的征战足迹作一个详尽的评点。
腓特烈一世——他生来就是一位野心家,为了征服意大利,重温大罗马帝国的旧梦,他不辞辛苦地6次越过阿尔卑斯山,成为意大利人永久性的噩梦。
1154年,腓特烈一世突然宣称,他奉教皇的宣召,请他前往布里西亚平定叛乱,在教皇得知这个消息之前,他已经到达了罗马,在他重兵的簇拥之下,没有任何办法的教皇只好加冕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4年后,他再次宣称意大利的北部城市违背了他的命令,因此他有必要亲自前往与对方进行会谈。于是他二出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后宣布取消许多城市的自治权,并向这些城市派遣市长,进驻军队,开始行使他收税的“正当权力”。
意大利北部城市怒不可遏,在最强大的米兰城市的率领之下,纷纷起来反抗。这正中腓特烈一世的下怀,于是他率军将米兰团团围住,连续两年的攻打,最终使米兰屈服了。米兰城市的8个执政官和几百名贵族赤着脚,穿着罪人的麻衣,来向腓特烈一世负荆请罪。他们跪在腓特烈一世的脚下,亲吻他的脚,让腓特烈一世乐不可支。
但腓特烈一世认为,这种惩罚还远远不够。
当天,米兰的全体居民全被驱逐出城市,所有的人无一例外地光着双脚,脖子上套着绳索,头上撒满灰尘,手执燃烧的蜡烛,迎着腓特烈一世走来,占领军吹响了呜咽的号角,声声悲切,似乎为这座死亡的骄傲城市下葬。
根据腓特烈一世的指示,米兰的城旗被撕碎,居民们哭声震天,仆伏于地。
米兰城市的许多民居点被捣毁,还在地上撒了一层盐,以便让这块土地永远贫瘠。
米兰的征服,标志着腓特烈一世的麻烦来了。
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就任了,这位教皇刚一上任,矛头就直指腓特烈一世。
教皇宣称:教权高于俗权,所有的国王或是皇帝——包括腓特烈一世在内,都必须向他称臣。
腓特烈一世闻言大怒,立即宣布废黜亚历山大三世的教皇之位。
亚历山大三世针锋相对,立即宣布革除腓特烈一世的教籍。
气急败坏的腓特烈一世第三次冲向了意大利,可是教皇早已逃之夭夭,躲到了法王路易七世那里,让腓特烈拿他没有办法。
找不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这也难不住腓特烈一世,他干脆再立一个教皇——教皇维克多四世。
就这样,基督世界出现了两个教皇,大家都是上帝在尘世间的代言人。
但是腓特烈一世推出的维克多四世很快就死掉了,于是亚历山大三世又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上帝的代言人,他大摇大摆地回到了罗马,继续向腓特烈一世挑衅。腓特烈一世气得七窍生烟,只好第4次来征罗马,而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却和他玩起了迷藏,当腓特烈一世气喘吁吁地赶到罗马的时候,亚历山大三世早已到了法国的巴黎,正和他的老朋友路易七世谈笑风生。
正在这节骨眼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腓特烈一世的兵营,德军士兵的战斗力迅速地下降为零,这时候以米兰为首的意大利二十几个城市所组成的“伦巴底同盟”趁机发难,向德国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德军士兵顿时沦为菜板上的鱼肉,任意大利人随意宰割。
尸堆如山,血流成河。
德军悉数魂丧异乡。
可是腓特烈大帝却失踪了。
不久之后,一个老乡农拖着他疲惫的脚步,返回德国,当他露出一脸的红胡子的时候,德国人才确信,他们的皇帝活着回来了。
这次意外的惨败,让腓特烈足足消停了6年。
6年之后,他又回来了。
这一次伦巴底同盟齐心协力地迎战这个红胡子老混蛋,他当年戏辱米兰人的惨状历历在目,如果这一次再让他得逞的话,那他们的结果实在是太可怕了。
为了保住性命,意大利人除了跟红胡子拼命之外,别无他法。
一人拼命,万人难抵。
更何况这次是全体意大利人在拼命。
意大利人拼命的结果是当场击毙了腓特烈一世的坐骑,此外加上几乎全部的德军——余下的人成了俘虏,而腓特烈一世再次神秘地失踪了。
这一次腓特烈一世没有返回德国,而是出现在威尼斯教皇的面前。
这只凶悍的狮子,此时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只摇尾乞怜的狐狸,他满脸憨厚地跪倒在教皇的面前,抱着教皇的双脚狂亲不止,教皇被他亲得六神无主,只好恢复了他的教籍。
之所以突然产生了这么一个一180度的大转弯,是因为腓特烈终于发现了意大利人不好对付,既然硬的不行,那就只能来软的。
1186年,腓特烈一世命令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亨利六世——娶了比他大整整15岁的康丝坦公主,这位公主是意大利南面西西里王国的王位继承人。
安排好这门婚事之后,腓特烈大帝兴高采烈地和法王路易七世、英国的狮心王理查一道,参加了愉快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0年6月,在横渡小亚细亚的塞勒夫河的时候,他失足跌进河水之中,再也没有爬上来。
腓特烈一世死了,但他的儿子亨利六世成为了西西里国王。
但是这位亨利六世太不争气了,他只活了3年,就匆匆死掉了,他的儿子年龄太小,结果让西西里王国落入了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之手。
但是小皇帝迟早要长大的——麻烦的是,这位大名鼎鼎的腓特烈二世生在西西里,长在西西里,对于德国淡漠得很,但他对于西西里的治理却是非常投入——他拆除领主们的城堡、剥夺各城市的自治权,并且征收重税。西西里诸城怒不可遏,他们联合教皇格利高里九世,重组伦巴底联盟,一起来跟腓特烈二世发难。
教皇格利高里九世宣布——废除腓特烈二世的教籍。
这是德国第三个被废除了教籍的皇帝了,如果算上亨利一世及奥托一世,几乎德国的每一个皇帝,都和教皇发生过激烈的冲突,这就给人们一种感觉——好像这个教会存在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要和德国皇室过不去。
可想而知腓特烈二世对教皇是何等的怨恨了。
腓特烈二世起兵,直取罗马。整个意大利人都起来反对他,伦巴底联盟再度与他们的宿敌德国人交上了火。但这一次,伦巴底联盟明显不像上一次那样玩命了,与腓特烈一世的战争关系到整个意大利所有人的身家性命,而现在,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
就在这种严重的轻敌思想之下,伦巴底联盟被腓特烈二世打得落花流水。
教皇格利高里九世吃惊地发现,他现在已经孤零零地暴露在德国人的面前,似乎整个世界之上,只有他孤身一人在与腓特烈二世的大军相对抗。
教皇慌了手脚,急忙宣布召开全欧洲主教会议,想用整个欧洲的力量来对付腓特烈二世。
但是腓特烈二世秉袭其祖之风,做事是相当不讲究火候技巧的,只图一个自己痛快——他公然拦截了主教们的船只,活捉了两百多名主教,顺便还将格利高里九世的一块地给抢走了。
教皇格利高里九世急气交加,被活活气死了。
腓特烈二世走到了他人生的最顶点,一洗德国皇室此前所蒙受到的教皇的羞辱。
【欧洲的皇帝专业户】
西西里帝国瓦解于腓特烈二世身死之后,而德意志仍然存在。
只是,由于这个烂摊子长期无人照看,现在德国本土的麻烦实在是太多了。
腓特烈二世的继承人只活了4年就匆忙去世,按照德意志的传统,先例是由诸侯选举新皇帝,先是荷兰伯爵被选为皇帝,可是不久后他就被人刺杀了。这时候英国的国王亨利三世支持他的弟弟、康沃尔的理查德被一部分诸侯选为皇帝,但与此同时,在法国国王的支持下,另一部分诸侯也推举了腓特烈一世的后裔阿方索十世。
于是德意志得到了两个皇帝,史称“双王时代”。
这两个皇帝并驾齐驱地在德意志开心地玩了整整20年,两个皇帝跟没有皇帝没什么区别,反正这两个皇帝的话大家都可以不听,因此这一时代又被称为“无王时代”。
这么乱七八糟的德意志,让教皇看不下去了。
1273年,在教皇的主持下,德意志众家诸侯云集法兰克福,当场选出了远在瑞士的一个小王朝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鲁道夫为皇帝。
这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正式开端,从这一天起,这一王朝将全面影响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一旦发现国王缺货,一般情况下就会来哈布斯堡家里挑选一个,就这样这个家族从此成了职业王族,曾经有一段时间,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国王都是出自这个家族,这也算得上欧洲历史上的一桩异事。
那么,德意志诸侯缘何会选择这么一个与德国毫无干系的人做他们的皇帝呢?
理由非常简单,任何一个德国诸侯如果做成皇帝的话,在场的众家兄弟皆不服,当时诸侯心里琢磨的是,这个皇帝我不做可以,但你们也不能做。如此一来,凡属德意志境内的大小诸侯,都已经失去了登上皇位的可能。
所以这位皇帝,非得是和德国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不可。
那么,何以这位鲁道夫会在范围更大的“外人”之中被大家选中呢?
这个理由就更简单了,因为这位鲁道夫名气太小,又连个封地都没有,明摆着,像鲁道夫如此平凡的寻常人,就算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影响到大家的生意——至少他不可能像奥托一世、腓特烈一世那样动不动就让大家出钱出人打仗吧?
总之,默默无闻的鲁道夫就以他这种别人比不了的“优势”,成功地摘取了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桂冠。
但等到这顶桂冠戴在头上,这位鲁道夫却突然露出了一副令诸侯吃惊错愕的枭雄嘴脸。
鲁道夫登基之后就突然发力,借助德意志帝国的强大力量替哈布斯堡攻城略地,而且这家伙的本事相当了得,他大破捷克的波希米亚王,夺取了奥地利。
从此以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这个专有名词,就成为了欧洲文化及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术语。
按说到这时候德意志的那群傻瓜诸侯应该醒过神来了,但是他们没有,继鲁道夫之后,他们竟然又找了一位哈布斯堡的成员——艾伯特一世。
这位艾伯特更狠,全然不理会德意志的诸侯们在一边急得跳脚,只管出动德国全部的资源,不惜血本地替哈布斯堡开疆拓土。德意志的诸侯们连续两次吃尽了苦头,到了第3次,他们撇开哈布斯堡王朝,另选了威特斯巴哈家族的人为王,再之后是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登上了帝位。
查理四世可是真心实意地替德国人着想,这样一来他就顾不得自己的卢森堡王朝了,结果卢森堡王朝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而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他们不仅霸占了德国的皇位,连西班牙也没放过,这个自私的王朝害惨了德意志帝国,但说到底,这也是德意志的诸侯们咎由自取。
自私的哈布斯堡王朝就像一只吸血的水蛭,紧紧地吸附在德意志帝国的身上,它在将德意志帝国吸食干枯的同时,还为这个国家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大劫难——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噩梦的诡异开端】
公元1414年,在康斯坦城,世界上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隆重召开了。
这次会议整整开了4年,与会人员多达7.5万人,想来这么多的人哪怕是一个人只说一句话,4年的时间,应该也不算长。
这是一次失败的大会——也就是说,这是一次由教皇主持的宗教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解决与传统教义明显背离的“异端”问题。
这时候最大的异端就是捷克的波希米亚了,这个国家几乎人人信奉胡斯教派。
所以,当这次全欧宗教会议决定把胡斯送上火刑柱烧死的时候,捷克的波希米亚人理所当然反抗了。
异端胡斯被烧死的直接后果是发生了胡斯战争,然后胡斯一派迅速催生出马丁·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的清教、法国的胡格诺教。当时世界的宗教格局总体来说是这样的,英国是一个新教国家,法国天主教与新教在数次砍杀之后终于达成了和解,西班牙人坚守天主教信仰毫不动摇,狂战士的后裔、北方的强国瑞典和丹麦也都是新教国家。
看看这么麻烦的局面大家就会知道,仅仅是4年的会议时间太短了,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于是大家就决定,用更长的时间——比如说30年,去随便使哪一个国家打上一仗,以便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选择哪一个国家让欧洲诸国进去杀人放火玩个痛快呢?
德意志帝国非常荣幸地中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