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国秘史
4296800000061

第61章 俄罗斯——游走于荒原地带的寂寞行客(5)

从留里克王朝的早期,这个民族就期待着这一天,但是这个愿望的诉求所引来的只是狂战士的奴役,而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他们心目中的故乡,竟然未置一词。

可以想象当时斯拉夫人心中的失落与绝望。

而现在,是他们要把这积压过久的抑郁倾诉出来的时候了。

现在!

1848年,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了欧洲革命。

从此俄国更是不可一世,并因此得了一个外号,欧洲宪兵——估计以俄国人当时的心理状态,一定听不懂这是在夸人还是骂人。

俄罗斯民族已经成就了前无古人的霸业,但是民族性格却远未成熟,而且,时时会表现出来一些孩子所特有的叛逆心理。

克里米亚战争,就是俄罗斯跟西欧那些贵公子翻脸的最好证明。

1852年,俄罗斯借口土耳其将圣地耶路撒冷的管辖权交给了天主教会而不是东正教会,开始出兵大举进攻土耳其。

土耳其的军事水平实不敢堪提,就连本国骚乱都处理不了,哪是俄罗斯的对手。眼看苏丹就要出国流亡,土耳其马上就要被俄国人吞并了,这时候,英法两国坐不住了,他们要“恢复欧洲的秩序”,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承认俄国当时的国际地位。

这就意味着战争。

这个时候的法军,可跟拿破仑时代大不相同了,不仅装备了大量的连发后膛枪和大口径速射炮,海军还出现了装甲蒸汽战舰。而俄国人,尽管在上个世纪里出尽了风头,似乎忘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他们的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只忙着到处炫耀武力,却没想到自己又落后了。

俄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个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保卫战,就阵亡了10万名官兵。

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不勇敢或者指挥失误,也不是因为这个要塞是豆腐渣工程,实在是因为枪炮比英法两国差了太多。拿士兵的基本配备步枪来说,俄国的步枪射程,只是联军的,想想吧,俄军要冲到30米的地方,才能打到联军士兵,而在100米外,联军士兵就可以一枪把那些勇敢的俄罗斯人撂倒了。

那些俄国军舰就更可怜了,不仅跑得慢,而且还不扛打,一炮上去,木制的船身就出了一个大洞,几炮挨下来,整艘船就成了一堆破木头。而联军的装甲舰可能才出几个白印儿而已。

这仗还怎么打?

一仗下来,俄国在黑海沿岸的所有军事基地都变成了废墟,有的是被打的,有的是俄国人自己拆的,心疼也没用,再不按人家说的办,莫斯科都得沦陷。

直接打回原形!

倘若叶卡捷琳娜跟彼得大帝两位老人,在地下有知,一定会痛苦地念叨:

辛辛苦苦200年,一下回到公国前。

不过更痛苦的似乎是在位的皇帝尼古拉一世,这位老兄在签订了停战和约后,痛苦得茶饭不思,无颜再见国人,干脆自杀了。

尼古拉一世是第一位因为战败而自杀的俄国沙皇。

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俄国从沙皇到贵族都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必须再来一次改革,一次不够,就一直改下去,总之再也不能落在人家后面了,落后就要挨打,真是一句真理啊。而且再不改,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事情,就得落到俄国人自己头上了。

尼古拉一世的接班人亚历山大二世,一登基就开始着手改革了,先从农奴制下手。

与其让农奴自己起来造反,还不如领着他们造反,既然造反迟早也是一个现实,那还不如搞得响动更大一点。

1861年2月19日,沙皇宣布正式在俄国废除农奴制,并且半卖半送地给他们一些土地,不然落得个路易十六那样的下场,送上断头台切掉脑袋,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光这样还不够,民主,现在这个词好像在西欧那边炒得挺火,虽然还没懂什么意思,不过大概就是不能太管着老百姓吧。那弄个民选自治就可以了,反正再自治,也得归沙皇领导。

不过好像这样,也不怎么管用,1882年,这个伟大的改革家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党的一颗烈性炸弹炸成了肉酱。

又这么稀里糊涂地过了二十多年,尽管表面上俄国还是那么一池死水,但是在这池水的深处,已经开始有了一股暗流,我们把它称为——马克思主义革命。

这种革命的特点就是,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把工人当成革命的主导力量。说起这些,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能背上几段名言,在此不再赘述。

直到1905年,有一件事让革命在俄国搅起了巨大的旋涡。

日俄战争!

中国人对这场战争并不陌生,中国东北的遍地高粱,等不到成熟就已经被鲜血染红,这里面,有一半是日俄两国军人的血,另一半,都是中国人的血。

战争一开始,俄军就每战皆输,先后在大连、旅顺口几次大的攻坚战中丢掉了所有要塞。又在随后的对马海战中,把远东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都打了个精光。整个俄罗斯,在这个时候就好像一个泥巨人,一遇到水,就垮得稀里哗啦。

如果说原来输给英法等战争老油条还算是情有可原,现在输给日本,让自大的俄国人在面子上实在过不去。

民众的不满开始以和平抗议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却遭到了打压。

在1905年1月,一场和平抗议在圣彼得堡进行,沙皇却命令近卫军向他们开枪。

这次流血事件直接导致了1905革命的爆发。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讲的就是这次革命中黑海舰队水兵的起义,革命一发而不可收。尽管沙皇作出了让步,颁布了《十月宣言》,承诺实行改革,但却仍然没办法挽救危机。

虽然国内危机重重,但是忽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俄罗斯民族的注意力得以转移,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对将主力集中西线,东线薄弱的德国,俄罗斯军却进展不顺利,没有达到参战想要的利益,反而使国内矛盾激化。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此持久,也是当时各国没有想到的,本来各国都希望快速地结束战争,甚至是根本就没想打仗,通过闪电战争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没想到长期的战争使得各国的实力严重损耗。

1917年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本想传位米哈伊尔大公,但是被拒绝,他只好退位,这也代表了罗曼诺夫皇朝或者说俄罗斯皇朝的终结。

1917年的十月革命,随着“阿芙乐尔号”上一声炮响,俄罗斯开始苏维埃的时代,后世就称之为苏俄。

【莫斯科冬夜的别离】

俄国的历史学家柳切斯基说过:“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如果只注意到这句话的表面意思,那就大有舍本逐末之意。

如果以人格化的观点来看待这段历史,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的表现带有明显的极端情绪或倾向,这个根源或许会从他们多神祇的信仰中找到些端倪。

这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埋藏着几分怨怼,几分茫然,以及几分情绪化的失态——如果说,有一个人格形象存在于这个民族的潜意识之中的话,那么,这个潜在人格就是一个失落了家园的野孩子。

——所谓的野孩子,是个比喻的说法。目的是借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把俄罗斯做一次准确的定位。

俄罗斯广义的国土横跨欧亚大陆,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加上蒙古人西征,土耳其人的北扩,与西部的冲突,造成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在此处碰撞、杂居、结合和共存。

这种文明的特征是,非东非西,既东又西。东西方结合部文明,表现为俄罗斯思想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就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

俄罗斯思想就其内容而言,是在斯拉夫文化的基础上,广为吸收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乃至远东文明。就宗教形态来说,东正教这一最有俄罗斯特色的基督教,成了维系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纽带。

在俄国历史上这种结合部文明导致国内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分野和持续不断的争论。斯拉夫派相信俄国具有建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特殊文化形态,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应走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而不应追随西方、仿效西方,因为“一切俄罗斯的东西都是神圣的、美妙的;他们希望从纯洁、朴实的俄罗斯精神中找到哲学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俄罗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