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的智慧
4299000000004

第4章 立志远大(4)

长期计划的完成、目标的实现,是激动人心的。但是,这一切都需要你长期的坚持,付出不懈的努力,任何中途退缩都不可能有长期计划的完成和梦想的实现。

放远眼光,站高望远

要想成功就必须把眼光放远。成功和失败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步一步积累的结果。

会做事的人眼光不短浅,他们总能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有大计划、大目标、大步骤、大行动。

会做事的人通常具有战略眼光,即使他们在决定眼下需要的改革时也是如此。尽管他们的许多见解是以目标、质量或价值为导向的,但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问题是”,这种想法无疑为他们明确“未来”目标提供了催化剂——考虑未来目标是一种来自突破性思考的远见。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的是三位砌砖工人做事的态度。

有人问:“你们是在砌砖吗?”

第一位工人爽快地答道:“对,砌砖。”

第二位工人也跟着说:“对,我们是在砌砖。我们在做每小时10美元的工作。”

第三位工人则摇了摇头,说:“你问我在砌砖吧?不。我在建造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虽然这个故事没有告诉我们3位工人的未来,但我们能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会有不同的结果。很可能,前面两位工人仍是砌砖工,他们缺乏远见,他们只是为工作而工作。并没有什么动力推动他们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但可以推测的是,那位认为自己是在建造教堂的工人,不会仍然是砌砖工,也许他已经成为一个工头或承包人,或者是一位建筑师。他会不断地因为他的远见卓识而得到提升。

被誉为清代“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曾经有一句名言:“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生意。”被世界各地华裔商人奉为“经营之神”的范蠡便是一位极有眼光的人,他的成功源自他的眼光和他的长远思考。

范蠡是越国大夫。约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亡吴兴越。恢复越国后,范蠡高瞻远瞩,不为诱人的官位所左右,而是认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预见到官场上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便急流勇退,弃官而去。

范蠡来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家人,一边在海滨垦荒、种地,养殖五畜,一边看准机会做买卖赚钱。由于范蠡聪慧敏捷,理财有方,时隔不久便积累了巨额资产。齐国国君闻其贤名,欲请他当齐国的丞相。范蠡听到这个消息后,悄然隐退,并将家中财产尽数赠给亲戚朋友。

最后,范蠡来到山东定陶。范蠡认为定陶位于天下中心,交通便利,从而定居于此,自号陶朱公,因此,后人更多的只知陶朱公,而不知范蠡。

范蠡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从不只顾眼前利益,就事论事,而善于用长远的思考技巧去指导日常活动,处处比别人棋高一着。

要想成功就必须把眼光放远。成功和失败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步一步积累的结果。决定给自己制定更高的追求目标、决定掌握自我而不受制于环境、决定把眼光放远、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决定继续坚持下去,这种种决定做得好,你便会成功,做得不好你便会失败。

把你的眼光放远大些,没有哪个人是因为短视而成功的。

也要让自己站得高些吧,因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彼此越来越复杂。怎样将各种关系调理得清清楚楚,并适当地驾驭它,这就离不开谋略。科学越发达,谋略的法门越神奇玄妙。能够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就事办事,就理从理;能够正确计划,妥当处置,这也不失为有见识、有作为的人。

深事深谋,浅事浅谋,大事大谋,小事小谋,远事远谋,近事近谋,都要具备深远的策略和高明的见识。计谋贵在高人一筹,策略贵在高人一着。能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能谋划别人不能谋划的,能思虑别人不能思虑的,能推测别人不能推测的,这才称得上远谋大略。

刘邦起兵后,萧何担任他的后勤部长,负责后方粮草供给,未有一次令刘邦失望。萧何每到一处,十分注意收集法令制度图书文献,而不像其他将官那样忙着抢掠财物。刘邦当上汉王后,请萧何担任丞相。其时,项羽和一些诸侯杀死秦王子婴,烧毁咸阳城,然后扬长而去。刘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的多少,形势强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获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图、书籍等资料的缘故。

刘邦入关后,在张良的劝谏下,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灞上,以待项羽等各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集团还实施了一系列极有远见的政治措施。刘邦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宣告说:“父老们,你们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规定,如果人民有诽谤朝廷的,就灭族;人民有相聚谈话的,就是犯弃市死罪。我,和诸侯有约,先入关的,就为关中之王。现在我当为关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抵罪;盗,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废除。官吏都依原来位置,全不迁动。”

秦国人听了约法三章大喜,争先持牛羊酒食献给沛公的军士。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所献食物,民众们更为喜悦,惟恐沛公不做秦王。这些安民措施,为刘邦争得了民心。对于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做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成功者需要站得高、望得远,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连续性,因果性的联系,预见它的发展趋势。而且事物是多变的,要根据其时间、地点不同以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各利益的差异来做出战略决策。这需要有统率全局的战略头脑而成为有口皆碑的人物。当然,我们不是要求你能成为萧何,我们只是强调一点,做事要有计划。

心存希望

希望是生存之母。它孕育着生命;希望又是心灵之塔,照亮了人生的永恒之旅。一个人的心里要是没有了希望,就如同没有了空气,失去它,你的生命也将彻底枯萎。

有一位老师曾经向青年人说:“人生不能无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当中的。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无望的人生当中,那么他就只能是失败者。人很容易遇到些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消沉下去,或者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怨恨别人,结果落得个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其实,身处逆境而不失掉希望的人,肯家会找到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

曾经有一位钢琴师由于一次意外导致双目失明,在四处求医无效欲投河自尽时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给了他一线希望,告诉他一定可以帮他治好眼睛,但前提是每天必须为别人演奏一首欢快的曲子,当弹满一万首后就可以给他开方治病。

于是,琴师每天如约来到外面为别人弹琴,听到他的琴声,周围的人们都忘记了所有的痛苦变得快乐起来,琴师也渐渐地感受到了周围快乐的气氛,原来为别人带来欢乐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啊,于是他更加专注于为大家弹琴,自己也逐渐变得开朗乐观了。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琴师终于弹完了第一万首曲子,他态度诚恳地找到老者,希望他能给自己治好眼睛,可是老者只是用手在琴师手上轻轻地比划了四个字——心存希望。

琴师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是老者给了自己希望才使自己年复一年一年地生存下来,此时琴师的心里已经是非常平静了。

几年的弹琴生活使琴师心中的慧眼顿悟了整个人生,他忽然发现其实只要心中有了希望,那么生存的快乐比复明更加重要。没有希望的人生,即使你拥有了无比健康的身体,也不能为你的生活增添幸福。

希望是生存之母。它孕育着生命;希望又是心灵之塔,照亮了人生的永恒之旅。一个人的心里要是没有了希望,就如同没有了空气,失去它,你的生命也将彻底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