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办事有分寸
4301200000006

第6章 说话不要太过(1)

在社交场合中,过分偏激的言语往往会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会使你的说话氛围变得异常激烈,同时也可能因为你的一番话而使你丧失了制胜的契机。因此,我们在交谈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汇。因时、因地的改变我们说话的语气和措词,灵活、稳妥地使用那些易被人们接受的语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技巧。

1巧设台阶给人下

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争辩。善意而适度的争辩,不仅会促进人的思考,让人明辨是非,而且你还会给对方留下诚挚的印象。但是,人们在争辩中也常常犯一个毛病,那就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结局往往不妙。所以我们在争辩时,不可直接指责对方的意见为愚蠢,也不可直接申斥人家的意见不对,尽管你的理由很充分,更不可肆意嘲讽,那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为了帮助大家学会不伤害对方的争辩艺术,有这样几点应该考虑:

(1)要有尊重别人的态度

说服别人的前提在于你应充分考虑别人的意见,尽量去理解对方,这就首先要求自己有尊重别人的正确态度。假若你一时不慎冒犯了对方,不妨先说声抱歉,赔个不是,然后再慢慢引入正题。

(2)提醒对方慎重考虑

在表示反对之前,建议对方慎重考虑他的意见,这样可以将他的不快降低限度。可以这样说:“让我们重新仔细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你觉得如何?”“你是否可以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等等。

(3)说明还有别人同意他的意见

在提出反对意见前,可以告诉对方,还有另外一些人也和他有同样的观点,这样就可避免造成这样的印象:你认为只有他一个人是错的。这样,可以造成不少有效的“缓冲地带”,也可以使对方的自尊心得到一些满足。

(4)重述对方的意见,进一步询问他的原意是否如此

如果我们以询问的口气,用恰如其分的语调,重述对方的意见,问他是否真的这样想,这会证明:一方面我们尊重他的意见,另一方面又有某种疑虑,感到难以接受。许多人说话时往往粗心大意,他们所说的可能超过他们想说的。如果我们当面重述他的话,希望得到证实,或者表示怀疑,就会使他谨慎起来,对自己的意见重新考虑,或者加以修改。有时有意不准确地重述一下对方的意见,以观察对方的反应,也未尝不可。

(5)不一定要有结论

有时,在争论一些不重要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表示某种意见只供选择,没有绝对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样才能使对方改变自己意见又不致感到自己错了。可以含蓄地告诉对方,我们的争辩意在求得对问题的更好的理解,而不是争个谁胜谁负;要弄清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谁正确。因而,对有些非原则性问题,不一定非得有个明确的结论。

(6)口下留情

当对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意见站不住脚,或者已经哑口无言时,则应主动收兵,言归于好。可以装作不留心,把注意力移开,从而造成一种印象:我对此不太认真。这样就可以给对方提供一个“掩护”,使他能借助于这个“掩护”而不知不觉地“撤退”,同时又不失面子。

(7)要有大量忌抬杠

争辩完了,给对方端杯茶,冲对方笑笑,感叹一声自己不够忍耐,则会换得对方的友好,使气氛归于自然。

拥有良好口才的人,都喜欢辩论和抬杠。真理愈辩愈明,但抬杠并不是真正的辩论,所以为人处事必须切忌抬杠。

辩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据理力争,它的出发点是寻求真理,找出正确答案。抬杠的本意则全在维护自己的脸面,想尽一切办法去反击批驳对方,甚至歪曲对方本意,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抬杠还容易变成嗜好,养成习惯,到时候事不由己,非抬不可,并且愈抬愈凶,越抬越死,是之谓“杠头”。一个人成了杠头,也就快被人敬而远之喽。

抬杠的思想基础,是一门心思地显示自己。抬杠的窍门是没理在理;抬杠的表现是专认死理;抬杠的心态是有我无你;抬杠的态度是傲慢少礼;抬杠的结果是丧失和气。

一个人在刚刚接触抬杠时,往往是不自觉的,是由讨论问题逐渐滑入到这条“道儿”上来的。然而无论如何,总有两点不能忽视:

①自尊心冒了尖,从死理儿露了头,面子上感到过不去,当着人脸面觉着没地方搁。自觉不硬撑下去实在太丢“份儿”,故此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②一旦投入战斗,就有一股不知来自何方的冲动,哪怕是平时最腼腆的人,此时也会变成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斗士。鏖战方酣,你甚至会说出平时你连想都不想的话语,深深地刺痛对方,或者你虽然已经感觉到失礼与过分,但求胜之心,却会迫使你只想踩油门,不想踩刹车。

总而言之,抬杠会使人暂时地、严重地丧失理智和自我克制能力,后果往往也就难以控制。古往今来,有数不清的事例与教训,甚至如知友绝交、夫妻反目、兄弟火拼、父子成仇,其根源都是由于抬杠。

抬杠也总是由浅入深,由活到死,由偶一为之,到习以为常,甚至沦为嗜好,不抬不快。

①轻度抬杠。一般说来常常是在正常讨论和争辩问题时,由于过分坚持己见,态度失常,偶然涉入。有时轻度抬杠往往能被当事人察觉,而且在这种时候,对于有一定修养的人来说,也大多能够意识到已经出了圈子,及时悬崖勒马,改弦更张。所以,轻度抬杠正如一时疾病,只要能及时治疗,很容易根除见效。这显然是下决心避免陷入此途的最好时机。

②中度抬杠。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已经上瘾,凡是碰上讨论问题稍一激烈,甚至并不激烈而仅只是意见相持之时,就会感情激发,摆出“抬”势,并且往往一抬难以收拾。尽管已经察觉自己是在抬杠,但也如离弦之箭,一发而不可收。抬杠抬到这个份儿上,可谓中邪已深,恰如疾病到了二期,必须投入重药,或者不惜开刀动大手术,让自己深深地感到疼痛,否则就要冤缠二鬼,药石无灵了。

③深度抬杠。也就是常说的抬“死”杠。到了这种地步,抬杠已经成了本人的专利乃至一大乐趣。致此,事无巨细,遇之则抬,而且一旦抬起来,即为江河决口,冲堤破岸,具有一往无前、无可扼止之势。这种抬杠者,已经不是遇上机会才抬,而是寻找机会去抬。本来无需争论之事,只要有他在场,必定吵个天翻地覆、不欢而散。所以,这种抬杠症患者,实已到了病入膏盲、无可救药的程度。但愿我辈千万注意,绝对不要落到这个地步。

2顺杆上爬应有度

为了避免让对方极度舒坦而尊崇得过分,所以事前必需在时间、地点、对象等方面先做仔细考虑,并确定对方可能会有的反应,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在尊崇他人时,如果对这一点判断错误,将会产生负面效果。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某单位的主任搬家,去帮忙的职工连同丁君一共十人。行李搬运结束后,主任的太太便邀请大家用餐。大伙儿由于体力消耗过多,正感到饥饿与疲惫,也都欣然接受款待。但是丁君毫不客气地把主任夫人所端出来的饭与猪肉汤狼吞虎咽地全部吃完。

主任的太太看到丁君津津有味的吃相,就问他:“真的那么好吃吗?”丁君老实地回答:“是的。”因此,主任太太很高兴地对丁君说:“那么,我再帮你添一碗。”她又端出一碗饭菜给丁君。结果,丁君总共吃了三碗饭和三碗猪肉汤。主任及其夫人对丁君的“肚量”也都深表佩服和称赞。

然而他们返回公司之后,丁君却跑到洗手间呕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吃到呕吐的程度?”他说:“盛情难却!主任夫人那么热情款待,我只好勉强吃啊!”丁君也许认为尽量吃,就是在尊崇邀请他的对方,但是别人却觉得事后既然这么痛苦,那未免太辛苦了。

这件事并未就此结束。第二天,那位主任对同去的一个职工说:“丁君那家伙真是能吃,吃饭时竟然老是不客气地大口大口吃,害得我家昨天晚上没饭吃,而且还让我受爱人责怪。”这也难怪,当时物资严重缺乏,即使是主任的身份,也无法储备多余的粮食。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就算要说赞美之辞,或是以态度表示,也要事先好好了解对方,观察对方的反应如何,否则会产生相反效果,让对方感到不愉快。至于丁君后来的遭遇就不必再多加说明了。

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应当讲究些技巧。只有做到适可而止,依情形说话才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得以良性地发展。

3狗急也有跳墙时

在投资股票的策略中,有“把头尾让给别人”的操作原则。如果贪婪地想百分之百大赚,到头来得不偿失的机率反而更大。尤其是在作生意的时候,要“保留三分,胜过他人七成便可。”这也是与人交往时的基本条规。要知道,一旦奢求全盘超越胜过他人,必会在某一方面产生某种程度的损失。

因此在你谈判之前应悉心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以及周边的环境,以期待寻找出双方谈判的突破口。同时,适当的、不为过的赞美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使交谈氛围活跃起来。

美国著名的柯达公司创始人伊斯曼,捐赠巨款在罗彻斯特建造一座音乐堂、一座纪念馆和一座戏院。为承接这批建筑物内的座椅,许多制造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但是,找伊斯曼谈生意的商人无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无所获。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优关座位公司”的经理亚当森,前来会见伊斯曼,希望能够得到这笔价值9万美元的生意。

伊斯曼的秘书在引见亚当森前,就对亚当森说:“我知道您急于想得到这批订货,但我现在可以告诉您,如果您占用了伊斯曼先生5分钟以上的时间,您就完了。他是一个很严厉的大忙人,所以您进去后要快快地讲。”

亚当森微笑着点头称是。

亚当森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后,看见伊斯曼正埋头于桌上的一堆文件,于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仔细地打量起这间办公室来。

过一会儿,伊斯曼抬起头来,发现了亚当森,便问道、“先生有何见教?”

秘书把亚当森作了简单的介绍后,便退了出去。这时,亚当森没有谈生意,而是说:

“伊斯曼先生,在我们等您的时候,我仔细地观察了您这间办公室。我本人长期从事室内的木工装修,但从来没见过装修得这么精致的办公室。”

伊斯曼回答说:“哎呀!您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记了的事情。这间办公室是我亲自设计的,当初刚建好的时候,我喜欢极了。但是后来一忙,一连几个星期我都没有机会仔细欣赏一下这个房间。”

亚当森走到墙边,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说:

“我想这是英国橡木,是不是?意大利的橡木质地不是这样的。”

“是的,”伊斯曼高兴得站起身来回答说:“那是从英国进口的橡木,是我的一位专门研究室内橡木的朋友专程去英国为我订的货。”

伊斯曼性情极好,便带着亚当森仔细地参观起办公室来了。

他把办公室内所有的装饰一件件向亚当森作介绍,从木质谈到比例,又从比例扯到颜色,从手艺谈到价格,然后又详细介绍了他设计的经过。

此时,亚当森微笑着聆听,饶有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