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古玩日记
43019600000020

第20章 发丘中郎将

大概是怕上官无忌看出自己的心思,曹操以这九枚铜印太过珍贵为理由,命人打造了一个类似于玉玺一样的官印,整块铜印为空心制成。上雕龙纹图案,内设机关,可将这九枚铜印暗藏其中,便于携带的同时,也可掩人耳目。为了表示对上官无忌的敬重,他还特意在官印的印面上刻写了“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暗示此物乃是上官无忌所赐。因此物是专门为了盗墓而创,曹操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发丘印。

而后,曹操从自己的亲信侍卫中挑选九人,设立了发丘中郎将,让他们携带发丘印,前去协助摸金校尉。中郎将一职始于秦朝,当时专司统领皇帝御前侍卫一职。后来又加设了虎愤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统领皇帝禁军侍卫,隶属于皇帝最信任的人马。

曹操挑选的这九人,是十分有学问的。首先这些人全都不识字,而且是来自于不同的地方。铜印共有九枚,曹操便让这九人每人保管一枚铜印,人在印在。倘若丢失或者损毁了其中一枚,这九人连坐,全都得死。这就形成了一种监督机制,以防止有人偷窃铜印。

平日不用时,铜印便放在官印里保存。每次需要用印制图时,九人必须同时在场,才能取出。双方经过几次验证以后,摸金校尉们发现,曹操派来的这九名发丘中郎将十分的厉害,每次寻找到了龙脉之后,这九人只需在大帐内商议一番,便能确认找出气穴的准确位置。而且这九人每次都是同来通往,再加上又是行伍出身,身上带着一股肃杀之气,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十分神秘的感觉。从汉朝那会开始,平日是不设将军一职的,军中日常事务都是由中郎将打理。只有在战时,才从中郎将中挑选人物,赐给虎符令箭,命为将军。因为这九人也带着一块官印,时间一长,摸金校尉们便把这九人尊称为了发丘将军。

然而曹操纵然是费劲了心思,想要隐藏住发丘印的秘密,却难免百密一疏。再说那时候也没有人口普查机制,虽然这九人的身份曹操已经再三确认,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其中一名叫做陈雷的人,跟摸金校尉中的一人竟是同乡,此人名叫杨三黄。

二人乍一相见,都是感慨万分,再一攀谈,陈雷这才知道家人早已在战乱中不知去向。杨三黄也是侥幸从战乱中逃离出来,原本差点饿死在逃荒的路上,是被一位高人好心相救,才捡回了一条命来。后来一问才得知,那名高人是一名专门盗墓的摸金之人。为了填饱肚子,杨三黄便跟此人学起了摸金的手段。后来二人又被曹操招募,成为摸金校尉。

杨三黄跟陈雷从小就在一起,知道陈雷大字不识一个,只是有膀子力气而已。怎么几年不见的功夫,便有了如此大的能耐?将此事跟那位高人说过以后,那位高人稍一啄木,便看出这事有古怪,二人商议一番以后,定下一个计谋,打算一探虚实。

曹操派出的这九名中郎将,原本只是依靠发丘印帮助摸金校尉们寻龙定穴,并不参与实际的盗墓活动。杨三黄为了摸清这里的底细,时常会将一些从古墓里盗出来的小玩意送给陈雷。一来二去,大家发现陈雷变的出手变得十分的大方,喝酒吃肉从来不心疼钱。经过几人盘问一番以后,陈雷便将实情告知了他们,再加上他把从杨三黄那里听来的一些古墓中的见闻稍加渲染一番,这古墓到好似成了一处人间仙境一般。于是这几人便都动了心思,大家合计一番以后,便决定以后也跟着摸金校尉一起行动。

为了保证发丘印的万无一失,九人商议决定,九枚铜印分别各自保管,然后再将发丘印也带在身边。进入墓穴以后,九人也要同进同退,就算有人在古墓里发生了什么意外,也要将那人身上的铜印给带出来,决不能落入外人之手。

对于初入墓穴的九人来说,这里面的一切都显得十分的神秘,特别是摸金校尉们祖传的那一套规矩,倒更像是某种仪式。于是他们经常会出声询问,而摸金一派本身就没有师承这一说,同行即是同门,只要按照这套规矩办,那就是摸金一脉的人了。再加上发丘将军也算是他们的上差,既然出声问询,大家也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天长日久,这九人也倒是学会里这里面的门道。而然这一切,却都被杨三黄和那位高人看在了眼里。

赶巧这一日又被他们寻得一处古墓,这帮将军校尉们赶着进去摸金发财的时候,却发现墓里有些古怪。虽然那时候也多用青铜作为椁,但是内棺还是用木质的。可今天遇到的这副棺椁,不但外面用的是青铜椁,里面的内棺竟然也用青铜制成,只是用木板在上面做了一个罩子,伪装成了木棺的样子,而且在木罩还有用金漆书写的符箓。只是这金漆符箓在开棺以后,随着木罩暴露在空气中,竟然慢慢的消失了。

就在大家惊疑不定中,一名经验老道的摸金校尉提出,这副棺椁太过古怪,内棺不但是青铜制成,这外面的木罩之上竟然还有金漆符箓,这两样东西显然都是用来克制尸变用的,建议还是不开棺为好。听他这一说,有一部分人立刻点头同意。

但是另一名年轻的摸金校尉却不同意,他道就算这里面装的是个带毛的东西,也都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了,恐怕早就成了一堆脓水。再说今天咱来了这么多人,都是盗墓行业中的能手,精英中的精英,难道还制服不了一个尸煞不成?如果就这么灰溜溜的退出去的话,岂不是折了咱们这摸金校尉,发丘将军的威名?他这么一说,立刻得到了一批少壮派的支持。

双方一时各抒己见,僵持不下。无奈之下,只得把问题推到了九位中郎将的身上,让他们决定这棺材到底是开,还是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