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说话术
4327500000057

第57章 说话范本(2)

古代侍臣在以棋劝谏时,为了能说服君王,事先要准备许多理由,其中最关键的论据,即是说服的“王牌”,而这张王牌都不轻易出手,到了节骨眼上,不出此牌不能得胜时,方可果断地抛出。就像在围棋比赛中,有经验的高手,当一看到局势不利时,为了扭转乾坤,常常孤注一掷地施放出“胜负手”来,关键时刻使自己转危为安,反败为赢,大获全胜。令狐釵说服唐宣王便是如此。

唐宣宗时,宰相令狐釵举荐巴蜀李远做杭州刺史。宣宗一听这个人的名字连忙摇头,令狐釵很纳闷。宣宗说:“难道你没见他写的‘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的诗句吗?你想想,这样一个棋迷,不务正业,不求进取,怎能治理好杭州呢?”令狐釵自觉好笑,突口而出:“那只不过是一句诗呀!”宣宗龙颜大怒:“古人早就说过‘诗言志’嘛,他能这样写,就会这么做。”

令狐釵感到跟这样的昏君争辩不会有好结果,灵机一动,接过皇帝的话头,说:“皇上所见极是。不过,李远确有才干,只是他闲居无事,所以才借下棋消磨时光,现在如能将他选拔上来,派他去治理杭州,他有正经事可做,可能就不会整天下棋了。”宣宗见他言之有理,任用了李远。后来,李远果然把杭州治理得很好。

说服他人的过程也如同下棋的过程,需要布局、谋划,然后再依情况随机变动,在关键时刻打出“王牌”,从而说服对方,达到目的,以棋说人,说人如棋,自古使然。

8.亦褒亦贬——孟子推兽及人谏梁惠王

齐宣王问孟子:“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天下的事先生您能不能讲给我听听。”

孟子说:“孔子的学生从没讲过他们的霸业,后世没有流传,因而我没听说过。还是讲讲王道吧。”

齐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施行王道统一天下呢!”

孟子答道:“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以此去统一天下,任谁也难以阻挡。”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吗?”

孟子答:“可以。”

齐宣王问;“你何以知道?”

孟子说:“我曾听胡说起一件事:有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了一头牛从堂下走过,您问他:‘你要把牛牵到哪儿去?’那人说:‘把它杀了祭神。’您说:‘放了它吧!看它那发抖的样子,无罪却把它送在屠宰场,我于心不忍。’那人便问:‘那就废除祭神的仪式吧?’您说:‘怎能废除,拿只羊去吧!’不知有此事吗?”

齐宣王说:“有。”

孟子说:“凭您这样的好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但百姓却都因为此事而认为您吝啬,但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对啊!齐国地方虽然不大,但我也不至于连头牛都舍不得。就因为不忍看它那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被送往屠宰场,所以才叫拿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必责备百姓说您吝啬。拿只小羊去换一头大牛,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你可怜牛无罪被送往屠宰场,那么牛、羊之间有何区别呢?”

齐宣王禁不住尴尬地笑道:“这如何说是好?我并不是因吝惜钱财才拿羊换牛的,但……难怪百姓说我吝啬。”

孟子说:“没关系。大王这种仁义之心正是仁爱之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见到羊。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家禽家畜,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看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惨的叫声,就不忍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总是将厨房建筑在远离自己住所很远的地方。”

齐宣王听了,高兴地说:“《诗经》里说:‘别人有想法,我就能猜到。’您真是了解我的心。我自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但经老先生您这么一说,我心里就豁然明亮了。但我这种心理能与王道结合,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如有人自大王报告:‘我能举起三千斤重的家伙,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能看清秋天兽毛的末稍,却看不见一大片柴草。’您赞同他的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赞同。”

孟子紧接着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能使牛一类的家畜得到恩惠,而百姓却一无所得,何故?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动,只是不肯用力吧;一片柴草都看不见,只是不肯用视力吧;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只是国君不肯施恩罢了,所以大王不用仁政统一天下,是不肯实施,不是不能实施。”

齐宣王:“不肯实施与不能实施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要一个人将泰山挟住了跳过渤海,他说:‘我做不到。’这确实做不到,叫一个人替年老的人折根树枝,他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而大王您行王道统一天下,正是属于替年老人折根树枝一类的事情。”

这段极为有趣的著名对话,充分体现了孟子劝说齐宣王采纳他“仁政”主张的良苦用心,也集中表现了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巧于辩论的口才。齐宣王令人用羊换下牛去祭神,明明是吝啬,却硬说是不忍看着牛去死,孟子故意以“君子远庖厨”来为他开脱,说他具有仁义之心、有实行仁政王道的基本品德。紧接着,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比喻进行对比,诱说齐宣王实行王道,也不过是如举手之劳、类似“为长者折技”一类的事情。

孟子此番言谈,中心就在于劝服齐宣王实行“仁政”,而齐宣王却似乎有点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从赞美入手,析之以理,这才打动了齐宣王。这有点类似推销术中的——“巧解借口”。

我们知道,推销就是和“拒绝”作战。对于“没钱”——实际上只是一种借口,推销员最好采取迂回战术,不能直攻猛攻。要因人因地因事而异,战术上要灵活多变。

下面举一实例,以使读者从中受益。

业债非凡的化妆品推销员A君介绍经验时说:“我的前辈常教导我说,推销化妆品,首先要了解化妆品的本质。一般说来,化妆品算不上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把它归入生活奢侈品之列。所以,在推销时就要狠下功夫,多利用一些赞美之词,让顾客产生爱美之心,从而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有一次,A君向一位社交型的太太推销化妆品,她一开始就拒推销员于千里之外。这时,A君突然发现她家门厅里有一只女用高尔夫球,A君立刻计上心头,便话锋一转说到:“这球袋是您的吗?”

太太:“是啊!”(态度开始有所好转)

A君:“呵,您的球袋真漂亮。”

太太:“噢,这是我去年到欧洲旅游时在巴黎买的。”

A君:“您是高尔夫球的爱好者呀?”

太太:“可不是,为此我可花了不少的钱呢。”(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A君:“是啊,高尔夫球是富裕阶级的娱乐活动。”

太太:“你说得不错,在国外,高尔夫球是上层社会人物喜爱的高级娱乐。”

当这位太太眉飞色舞地谈论时,A君不失时机地说:“是的,这种化妆品不是便宜货,的确贵了一点,所以用它的女士均是高收入者,而且,使用这种化妆品就如玩高尔夫球的一样,能显示您的身份!”

这句话正中了这位太太的下怀,为了使自己不失面子,她无法再说出“没钱”的借口了。

在推销过程中,听到“没钱”。千万别泄气。的确,钱是成交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应该相信,“没钱”却是极富弹性的,很可能只是一种借口罢了。所以,我们要避免与“没钱”这个借口做正面交锋,应采取迂回战术,在顾客还没有借口没钱时,就预先堵住这个“缺口”,让他说不出“没钱”,只有掏腰包。

9.顺情赞语——袁昂谏梁武帝

俗语道: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谦。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情赞语显得尤有其长处。

梁武伐齐,齐国大臣独有袁昂不屈,后粱武任用袁昂为尚书。帝谓曰:“齐明帝用卿为黑头尚书,我用卿为白头尚书,良以多愧。”对曰:“臣生四十七年于兹矣。四十年前,臣之自有,七年以后陛下所养,七岁尚书,未为晚达。”

袁昂的这段对话,可说是“贴”得巧妙已极,他没有说:“哪里,哪里。皇帝您英明无比,朝中的大臣都是才华横溢,我没有什么才干,您还给我这么高的职位,真是诚惶诚恐。”也没有说:“我跟您过去是处在敌对地位,您没有杀我,我本来就感激不尽了,现在您又给了我这么大的官职,我怎么能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而是针对梁武帝的“黑头尚书”和“白头尚书”之说,把自己的一生分为前四十年和后七年,巧妙地说出“七岁尚书,未为晚达。”把他自己在建立梁朝和治理梁朝中没有什么功劳,无功受禄的实际表达出来,感激梁武帝的心情自然流露出来了。相信梁武帝听后是一定非常高兴的。袁昂能做如上回答,这是才气。

“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此一处事之道,起码在我们中华民族传诵了几百年了。是也,非也?见仁见智,真是使人难以说得清楚。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交往对手须要你顺着他的主题帮个腔,以求心理上的满足,在无关宏旨的前提下,我想这个腔还是要帮的。无论是多么耿直,多么疾恶如仇的人,在一定的社交场合迎合别人说几句应酬的话,面对别人的善意奉迎,来几句自谦,大概也是难免的。顺着交谈对手的话题帮几句腔,面对别人的善意奉迎几句自谦的话,我们姑且把这种交谈方法谓之为“贴”。会贴不容易,需要才气。往往我们面对交谈对手的话题,感到难于找到恰当的言词去帮腔,又往往在别人的赞扬中想谦虚几句,又不知道用什么言词去谦虚好。总说:“你说得对极了。”或者“哪里,哪里。过奖,过奖”,味同嚼蜡。况自那“过奖,过奖”还有说交谈对手说话不尽不实的嫌疑,所以我们说,在社交谈话中能“贴”得好也是一种艺术造诣。

虽然我们摒弃无原则的阿谀奉承,但是我们非常强调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不懂得如何赞美别人,你就永远别想走近他的身边。

赞美别人是要讲究时机的,就象播种不能错过了农时。在别人春风得意之时赞美他、祝贺他,就好比在合适的空气里撒下种子,它会使你到秋季时获得一个丰收。而错过了这个时机,则会使你的收成大大降低。

10.知己知彼循之善诱——盛宣怀说醇王

兵法云:知已知彼方可首战不殆。同样,在说服他人的时候,也要做到这一点,知已的同时也了解你所要说服的对象,循循善诱,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清朝时,洋务大臣盛宣怀在拜见陌生的上司时,非常注意了解上司的细节情况。有一回,在大太监李莲英的保荐下,醇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官邸接见盛宣怀。向他了解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不曾见过醇王,但与醇王的下人张师爷交往频繁,从他那里,他了解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醇王跟奕忻不同,他以为中国人不比洋人差;二醇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很多,很有文采,盛宣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通过一些渠道抄到一些醇王的诗稿,念熟了几首,以备急时之用,他还从诗中悟出醇王的心思,成竹在胸之后,盛宣怀马上去拜见醇王。高阳在《胡雪岩全传》中描绘了当时的情况:“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全靠活用,‘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如此而已。”醇王一听他引用了岳飞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便问道:“你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时局真是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血国耻,宣怀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盛宣怀句句不离醇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用途描绘得天花乱坠,醇王也感觉到飘飘欲仙,后来就把兴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他。

盛宣怀的高明之处有三点:(1)想方设法摸清醇王的癖好;(2)赞美他的过人之处;(3)在赞美之中,把自己自然地推荐给醇王。所以在赞美之前摸清底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要这样,赞美之辞就会字字打到领导的心坎上,使他消除对自己的怀疑,最终接受赞美,给出相应的回报。

11.审时度势拨雾见日——晋国伐潞

拥有的政治家眼光的人,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能够做到审时度势,从而拨雾见日,晋国伐潞是一个例子。

潞国国君潞子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潞国大臣邓舒执政后便将她杀了,并伤害了潞子的眼睛。于是,晋国国君要兴兵讨伐潞国。

大臣们都纷纷劝阻说:“不可以。邓舒具有别人所没有的三样突出才能,还是等潞国以后没有贤才治国时再去讨伐吧。”

大臣伯宗力排众议说:“一定要去讨伐!邓舒有五项大罪,纵使他的才能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他的五项罪过是:一、不祭祀祖先;二、嗜酒如命;三、抛弃仲章这样的贤人夺取黎氏的地盘;四、杀害我们国君的姐姐;五、损伤了潞国国君的眼睛。邓舒自恃有才能,而不讲究宏扬美德,这就更增加了他的罪过。如果今后接替邓舒的执政大臣是个讲究仁义道德、敬重祖先神人、团结百姓、强固国家政权的人,我们又如何去讨伐他呢?现在,不讨伐有罪,说什么‘等待以后再讨伐’,不是太可笑了吗?要知道,依恃才能和势众而不修政治道德,这是自取灭亡,商纣的灭亡就是有力的例证。老天不按时令运行就会酿成灾祸,万物失去常性,就会变成妖怪,人民违背道德准则,就会造成动乱,一乱,妖孽灾害都会产生。像邓舒这种人反其正道而逆施,一定要失败的。现今不去讨伐、等待何时?”

晋国国君听了觉得很正确,决定派兵征讨,终于灭掉了潞国。邓舒逃到卫国,卫国人将他捉住引渡到晋国,晋国便将他杀掉了。

德才兼备,是贤才的标准。治国也与选用人才一样,仅靠才能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紧的是要以德服众、取得民心,才能长治久安。这个道理,伯宗说得相当透彻。透彻明了的话自然让人信服。

12.究源究底——公权之谏

寻找根源,究源究底,借着一个表面现象挖出本质再加以深化表达,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柳公权之谏便是这样的例子。

开成二年(八三七年)四月十一日,唐文宗同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等人在便殿说话。

皇上抬起衣袖给他看,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在座的臣子都称颂皇上节俭的美德,惟独柳公权沉默不语。

文宗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答道:

“陛下是尊贵的天子,拥有天下的财富。最要紧的不是在日常生活的节俭,而在于提拔有德有才的贤人、罢退缺乏德行和才能的小人,并采纳正直有理的谏言,对属下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国家达到清明安乐的境地。穿上洗过的衣服,不过是区区的细枝末节罢了。”

文宗听了,慢慢地说:“按惯例,你担任了中书舍人就不能再当谏议大夫了,但因为你具有正直而敢于谏诤的大臣品格,所以我要加授你为谏议大夫。”

于是次日就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其他的官职照旧兼任不变。

柳公权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凡学书法的人,必先学楷书,凡学楷书的人,必选学欧、颜、柳、赵四体,而四体楷书的代表作是:欧阳询书《九成宫》,颜真卿书《多宾塔》,柳公权书《玄秘塔》,赵孟俯书《寿春堂》。殊不知柳公权不仅字写得正、写得好、而且善作诗赋,从政也清正不阿、敢于谏争。他曾经以书法规谏纵情享乐荒于朝政的唐穆宗:“心正则笔正,笔工字得写规范。”顿使穆宗肃然起敬。在本篇中,他借题(即穿洗过的衣服之类的节俭小节)发挥,对唐文宗进行劝服,希望他注意“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等朝政大事,唐文宗似乎也很欣赏他的话,加授他以谏议大夫的官职。

13.鉴古观今——张良谏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