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奥秘追踪
4329800000001

第1章 动物的语言表达奥秘(1)

动物的大脑语言。由于动物的行为是大脑支配的结果,动物学家为了揭开动物的语言之谜早就开始对动物的大脑进行了研究。现已发现其中存在着多种评议体系。有电脉冲语言,这是靠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突触来传递的。有神经系统的“建筑”语言,这是由神经元之间新的神经腱在错综复杂的神经突触中构成的。还有一种化学成分语言,这是靠某些化学介质来传递的。

目前,生物学家已经翻译出了化学成分语言的部分编码。美国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分离和破译出了一种基因结构,它能编制并产生受体的译码。他们从电鳐细胞中分离出了这种基因并把它移入了青蛙的性细胞中。这无疑是解开大脑语言之谜的关键一步。

动物的声音语言。大多数动物都会鸣叫发声,如果仔细注意,你会发现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些声音在动物之间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于是就成了它们的语言。当然,这只是它们的语言,我们人类仍无法完全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蟋蟀的声音清脆动听,并像乐曲一样,能够体现出它们的感情。在雌雄相处时,那轻幽的声谓犹如情人窃窃私语;在独处一方时会发出强音招引朋友;在互相格斗时,则以高亢的叫声来助威。猪通过简单的呼噜声来表达对主人的情感;雄海豹用大声咆哮来表示它们保卫自己领土的意图;松鼠则发出啁啾的声音和颤鸣来宣布它们的领土权;至于犬吠、马嘶虎啸、狼嚎狮吼猿啼等也都是动物信息或情感的交流。一般来说,动物在异性相互吸引、求偶交配时会发出欣喜欢快的鸣声,而在痛苦感伤时则会发出委婉悲凉的鸣声。动物的声音是用各种方法产生的。青蛙鸣叫时在它的两颊鼓起圆圆的气泡犹如两个小皮球,随着口腔吸气的流动时胀时缩。原来青蛙除了有两条声带之外,在咽部喉头两侧,还有一个共鸣的装置,这就是可伸缩的鸣囊。两边的鸣囊起着共鸣作用,所以青蛙的声音特别洪亮。蝉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发音系统,它不是用口腔发出声音而是用肚皮说话。雄蝉腹部两侧有一块凹卵形的发音膜,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薄膜振动发音,再经腹部的特殊扩音系统而使音量加强。由于肌肉收缩的松紧程度而使振动频率不断发生变化,声音也时高时低。蜜蜂、蚊子嗡嗡的鸣音是靠翅膀的摩擦振动。昆虫的胰状翅膀每秒振动频率很高,蚊子每秒振动160~500次,蜜蜂一般每秒振动约440次。每秒振动次数越多,声音越尖利,振动次数少,声音就显得低微柔和。

动物的气味。动物语言常常靠体内腺体分泌一种微量化学物质进行通讯联系。这种微量化学物质被生物学家称为信息素。而这种信息素常伴有特殊气味在空气中扩散迅速,达到引诱异性,追踪群体集合或分散,迁移或冬眠等目的。这种气味虽然不发出声音,可也算是一种语言,生物学家们称其为气味语言。目前,人们已经查明一百多种昆虫的气味的化学结构,如引起同种异性个体产生性冲动与配偶行为的性气味;帮助同类寻觅食物,迁居异地指引道路的跟踪气味;通知同种个体对劲敌采取防御措施的警告气味;召唤同种昆虫聚合过冬的集合气味。生物学家曾把一种船舸鱼捉起后再放到河里,结果河里所有的鱼都逃离了原来的栖息场所。

有一种警戒激素,一旦它的皮肤受伤这种警戒激素就会在水中迅速传播开来,其他的鱼就会隐蔽起来。一只老鼠遇到另一只陌生的老鼠时,就会竭力撵走不速之客甚至会把对方咬死,因为陌生老鼠身上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雄鹿在求偶时,也有一种奇怪的行动,它身上有几十个芳香腺,两个在内腹角,一个在尾下,两个在后足跟,每个蹄子上还各有一个。它把芳香腺往树上擦,树上便留下了自己的气味。这种气味雨打风吹都不会消失,雌鹿闻到后就会跟踪而来。几乎在所有动物中,气味语言都是它们互相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这些特殊的气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还有待于科学家们探索。

动物的行为语言。动物还会用不同的行为来表达它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匹马需要搔痒时,它会去咬另一匹马的后颈或肩部,还有需要搔痒的部位,另一匹马会领会它的意思,转身去轻咬同伴需搔痒的部位。长颈鹿在发生危险时,用猛烈的奔跑来传递警报给同伴。有一种鹿的尾巴,内侧呈白色,当它竖起尾巴时,就成为一种醒目的信号。看到它的尾巴下垂不动,就表示平安无事;如果它尾巴半掩就表示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它尾巴完全竖起,白色完全显露,就表示发现危险。蜜蜂除了会发出嗡嗡声之外,它的盘旋飞舞也是一种语言。这些都吸引着年轻的动物学家不断观察和研究。

动物的语言表达工具

和人类的语言相比较,动物的“语言”要简单得多。在同种动物之中,它们使用“语言”来寻求配偶,报告敌情,也可以用来表达友好、愤怒等感情。

春天,是猫的发情期,一到晚上,猫就会出去寻找配偶,人们常可以听见猫拖长了声调的叫声,这是在吸引异性。动物的“语言”,也用来沟通动物和主人的关系。

夜晚,在农舍前,传来一阵陌生人的脚步声,看门狗伸长了耳朵,随着声音的接近,它狂吠起来,这是告诉主人:有陌生人靠近我们的家,要警惕。

虽然鹅的叫声都是单调的“嘎、嘎、嘎”声,有位叫劳伦茨的教授却成功地翻译出了鹅的“语言”。如果鹅发出连续6次以上的叫声,意思是说:“这里快活,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如果刚好是6个音节,则表示:这儿吃的东西不多,边吃边走。如果只发出3个音节,那就是说:“赶快走,警惕周围,起飞!”在鹅发现狗的时候,会从鼻腔中发出一声“啦”的声音,鹅群们一听到这个声音就惊恐地拍动双翅,慌忙逃走。

狒狒是一种低等灵长目动物,在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介绍过它们的群居生活。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狒狒的语言已经很复杂,它由声音和动作两个部分组成,它们的语言包括20多种信号。

当发现敌情时,狒狒王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警告其他狒狒逃走或准备战斗。在动作上,狒狒可以有十几种眼神,它的眼、耳、口、头、眉毛、尾巴都可以活动,表示出友好、愤怒等感情,如此丰富的声音和动作,就组成了狒狒复杂的“语言”系统。

鸟类的“语言”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们常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来形容我们美好的祖国。

研究鸟的“语言”的科学家发现,鸟的“语言”可以分为“鸣叫”和“歌唱”两种。“鸣叫”指的是鸟类随时发出的短促的简单的叫声,它们常常是有确定含义的。例如,鸡(鸡也属于禽类,是飞鸟的“亲戚”)的“语言”是我们常听见的。

在温暖的阳光下,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它用“咯、咯……”的叫声引导着小鸡,而小鸡的“唧、唧……”的叫声也使鸡妈妈能前后照应它的孩子们。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只老鹰,鸡妈妈立刻警觉起来,向小鸡们发出警报,展开双翅,让小鸡们躲藏在它的翅膀下。

至于“歌唱”,主要是发在繁殖季节由雄鸟发出的较长、较复杂的鸣叫,关于这些“歌唱”的意思,科学家有不同的分析,归结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雄鸟在诱惑雌鸟,另一种认为“歌唱”是宣布“领域权”,表示这块地方已经属于它所有,别人不得侵犯。

动物语言中的方言。在人类的语言中,有着方言,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或者一个南方人去到北方,一时听不懂那里的方言。在动物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每一种飞鸟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且互不相通。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某个动物园中,一只野鸭闯入了红鸭的窝中,把老红鸭赶走,自己帮助红鸭孵出了一窝小鸭,可是这些小红鸭根本听不懂野鸭的“语言”,不听从它的指挥。小鸭们乱成一团,野鸭也毫无办法。后来来了只大红鸭,它只讲了几句“土话”,小红鸭就乖乖地听它的话了。

不仅不同种动物之间语言不通,而且同种动物之间也有方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佛林格斯教授研究了乌鸦的语言,而且将它们的语言用录音机录制下来。当成群的乌鸦从天上飞过时,佛林格斯教授在地上播放他先前录制的乌鸦的“集合令”,这时乌鸦群就乖乖地降落在地上。当他将乌鸦的“集合令”录音带带到另一个国家去播放时,就不灵了。他发现,居住的国家和地区不同,乌鸦的语言也不一样,法国的乌鸦对美国乌鸦的“讲话录音”就一窍不通,甚至于对它们的报警信号也毫无反应。

科学家发现,海豚也有自己特殊的“语言”。

在海洋生物中,海豚的“语言”是最复杂的,它可以使用多种声音和信号,用来定位、觅食、求偶和联络。然而,令这些科学家所感到惊奇的是,海豚的“语言”是世界通用的。单个海豚总是默不作声,若有两只海豚碰到了一起,“话匣子”就打开了,它们一问一答,可以聊上很长的时间。为了研究海豚的语言,美国科学家曾做了一个“海豚打电话”的实验,把两只海豚分别关在两个互不联通的水池里,通过话筒和扬声器让它们互相“交谈”,然后录下它们谈话的内容进行分析。当科学家将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只海豚分别置于两个水池之中时,这两只家乡相距8000千米的海豚,竟然通过“电话”交谈了半天。

尾巴的语言功能

能够用尾巴发声的动物确实是很罕见的。但在南美洲、北美洲大陆的一些地区,大名鼎鼎的响尾蛇的尾巴就有这种功能。

响尾蛇种类较多,体长一般1~1.5米,最长的可达2米,是一类毒性很强的蛇。

它们的尾巴虽然与其他蛇类不同,但也不是生下来就具备音响器的。刚孵化出来的响尾蛇,尾巴的末端很像纽扣,响尾蛇必须蜕皮才能生长,每蜕一层皮,响尾蛇尾部留下一条角质环,成年响尾蛇尾的端有一串角质环,是多次蜕皮后残留下来的角质化表皮。

这种角质化表皮围成了一个空腔,空腔内又由角质化表皮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也就是两个空气振动器,当响尾蛇的尾部一晃动,在空泡内便形成了一股气流,随着气流一进一出地往返振动,空泡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响尾蛇尾部摆动的频率为每秒钟40~60次,发出的声音最响时,在30米以外也能听到,周围的一些动物听到这种声音时,往往吓得拔腿就逃。

也有科学家认为,响尾蛇发出的声音有点像溪流似的水声,用来引诱口渴的小动物,也是一种捕食的方法。

海獭和臭鼬都是哺乳动物中的鼬科动物,它们的尾巴都是出色的警告器,而海獭的尾巴还是水中划行和筑堤的工具。

海獭十分灵敏,当它发觉敌兽袭击时,就会发出“警告”,用扁平的尾巴猛击水面,打得劈啪作声,于是它的伙伴就会立即潜逃得无影无踪。臭鼬同样也会用它的尾巴当做警告器,但它所警告的是敌方而不是同类。

如果人见到臭鼬的尾巴往背部卷曲成弓形的姿势,就该识相一点,赶快避开。否则,它的肛门腺分泌出臭液散发的恶臭会令你昏倒。

动物的特殊语言工具

尾巴动作是动物的一种“语言”,不同动作表达了动物的不同情感。其中最典型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例子,要数狗与猫了。

狗在兴奋或见到主人高兴时,就会摇头摆尾,尾巴不仅左右摇摆,还会不断旋动。尾巴翘起,表示喜悦;尾巴下垂,意味危险;尾巴不动,显示不安;尾巴夹起,说明害怕;迅速水平地摇动尾巴,象征着友好。

狗的尾巴能表现它的情感,狗虽不懂人语,但能辨别人的音调。如果你用亲切的声音对狗说:“坏家伙!坏家伙!”它会摇摆尾巴表示高兴;反之,如果你用严厉的声音说:“好狗!好狗!”它会夹起尾巴表示不愉快。

此外,尾巴摆动的频率,反映了狗的健康与兴奋的程度。摆动得愈快,表示愈兴奋和健康;摆动得慢,表示虽有兴奋感,但健康状况却不佳。而执行任务时的猎狗、警犬和军犬,它们尾巴摆动的含意就更丰富和深刻了。

猫也能通过尾巴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猫遇到新情况或极度兴奋时,比如在发情期遇到异性,猫的尾尖常会剧烈地抽动;当发现老鼠或其他动物,准备出击时,猫的尾巴就与身体成一条直线,随着身体的下伏,尾与地面平行,只有尾尖在微微摇动;当与敌手搏斗和非常生气时,猫会用整条尾巴猛烈地抽打地面,发出啪啪的响声;受到惊吓而感到恐惧时,猫的尾巴会发抖似的颤动;当猫端坐着沉思时,尾巴前端会稍微摆动;在向主人乞食时,猫的尾巴又会向上笔直翘起,与身体成90°角。猫在睡眠时,尾巴常围绕在自己身旁。

以后的研究发现,动物尾巴除上述这些功能以外,还具有其他作用,如食蚁兽等一些尾巴粗大、尾毛浓密的动物,它们在卧地休息或睡觉时,常常将自己的大尾巴盖在头部和躯体上,起遮阴和保暖作用。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是动物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跳舞也是一种语言

语言并不全是有声音的。聋哑人之间的交谈,全部靠哑语,也就是靠规范化了的手势和表情。在动物界中,也有“哑语”。

蜜蜂之间的“交谈”是通过舞蹈来表达的。如果说它们全是用“哑语”,这也不确切,因为蜜蜂除了舞蹈的姿势以外,还要用翅膀的振动声来表达。振翅声的长短,表示蜂巢与蜜源距离的远近,振翅声的强弱则表示花蜜质量的好坏,这样蜜蜂就能通过“舞蹈语言”和“振翅语言”把蜜源的方向、距离、蜜量多少等信息通报给伙伴。

人们很想通过“语言”来与动物通话,其中最普遍的也许是人与狗之间的交流。人们常说,狗对主人忠诚、老实,狗对主人的声音十分熟悉,只要略加训练,它就能根据主人的口令趴下、跃起、坐下、站立、前进等。

人们曾设想训练黑猩猩“说话”。黑猩猩的智力在动物界中居上等,而且它们许多地方也和人相似,例如猩猩没有尾巴,和人一样有32颗牙齿,胸部只有一对乳头,母猩猩每月来一次月经,怀孕期也是9个月。猩猩和人的血液成分也很相似,也有不同血型,面部也同样可以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但可惜的是它们的发音器官极不发达,大多利用手势来表达意思。

在美国有一对名叫加德纳的夫妇,采用美国聋哑人通用的哑语,去教授一只名叫“娃秀”的雌性猩猩。这只小猩猩出生后18个月就在热带森林中被人捕获,从此成为加德纳夫妇的“养女”。他们非常用心地训练娃秀,和它生活在一起,给它创造非常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不使声音干扰娃秀的学习,在小猩猩在场时,他们自己就用手势交谈。经过两年的训练,娃秀可以理解和领会60种手势,其中有34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如“吃”“去”“再多些”“上”“请”“内”“外”“急”“气味”“听”“狗”“猫”等,它还能将一些手势连贯起来。

人们期望,将来能训练猩猩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

动物如何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