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高效率地工作和生活(下)
4331400000001

第1章 疲 劳

伟大的意大利生理学家安格鲁·莫索(Angelo Mosso)在他关于疲劳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叙述:一群群鹌鹑鸟从非洲一路往北迁徙到意大利的海岸边。如果他们穿过地中海,就得飞行300里或者更长的距离。而这些鸟儿却以每秒钟十八或者十九码的速度,在不到九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跨越了这么长的距离。

当这些鸟群落到海岸边的时候,它们的气力几乎耗尽了。它们似乎失去了辨别物体的能力,即使它们的眼睛睁得很大。每年都有很多的鸟儿撞死在树上,电线杆上,还有海边的房屋上。

那些没有遭遇这些事故的鸟儿,好像被震惊了,好一阵子,它们躺在海边一动不动,似乎感觉不到什么是恐惧了。有时,人们用手抓住它们的腿,它们却没有一丝反抗或者想要逃跑的意念。它们就这样维持着这种无保护状态和姿势,直到最终清醒过来。此时,它们突然站起来,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它们没有展翅高飞,展翅高飞已经是几天前的事情了。

我们疲倦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果。记得我参加过一个十里地的自行车赛。我把手表固定在车把上,这样便于我在赛中随时掌控时间。我还没有完成五里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已经不能看时间了。对这些时间指针,我看得很清楚。比赛结束的时候,我甚至回忆起来,赛中的时候指针好像有那么几刻停下不走了。但是那个时候我可没有精力弄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

类似的事例告诉我们,疲倦袭来时引起的后果是多么深重。通过实验很容易看到:疲倦使我们的血液循环减慢,神经反应不再灵敏,身体内各个腺体的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身体系统从震惊或是受伤状态进行恢复的能力降低,最终使我们的身体弱不禁风,经不起疾病的袭击。

换句话说,疲倦降低了我们身体器官正常的运行能力。而它在除身体以外部分的影响一样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所看到的,头脑中却不能及时予以反应;不知什么原因,从外部传入大脑和从大脑传出外部的信息之间居然有了断裂。它破坏了意念的力量。无论从哪方面讲,它都降低了我们身体和大脑的工作效率,我们的身心都下降了一个水平。

跟疾病和死亡一样,疲倦是一个恶魔。疲倦这种状态,我们在本质上又不能避免,但是我们要想不受其害,避免不智之举,不想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那么,了解什么是疲倦,以及如何对待疲倦,则是相当重要的。

当我们筋疲力尽时,那个时候的我们就不是我们了。我们中的一部分暂时脱离了我们,剩下的那部分处于更为原始的状态。

我们的性格和人格是建筑在社会阶层上的,一层垒着一层。最下面的那层就是我们先祖们的原始正义与邪恶。那些居住在山崖上或者是猎族部落的人们,他们的道德标准到现在还被我们保留着。在上面那层,是我们现代发达社会的成就。这些东西是我们通过几千年的努力才换来的,表现在人身上的有:耐心、谦虚、贞洁、正义感、个人义务等,都属于这个层次。

所以当疲倦开始袭击我们的时候,自然地,我们以最上层首当其冲。当一个人疲劳不堪的时候,他很难保持耐心。这不是他的错。这是因为疲倦使他退化到几百年前去了。他自控能力处于低谷。即使是程度最小的不爽、打扰,都足以让他大发雷霆。

所有最近习得的品性都会受到这样的考验。当一个人疲倦的时候,他很难抵制那些更有力、更难以抗拒的诱惑。他的道德感也迟钝了,他分不清对错、真诚与虚伪。

这样,由于我们从最高层一层一层往下堕落,所以我们最后习得的东西就是我们最先失去的东西。

因此,我们身体的活力守护着我们的操守和道德。它使我们可能生活在更高层次上,使我们达成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可真负担不起我们办事能力下降的后果。

这样,应对疲倦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摆脱疲倦状态。只要感觉疲倦,我们就要意识到这个时候的我们并不是正常的我们,因此要因时制宜,做该做的,放弃不该做的。那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做出任何重要的决定。那个时候,也不是制定将来计划的良机。如果一个人看不清楚前方的路,头脑混沌,他怎么能更好地前行呢?

人们经常说:摆脱疲倦的最好方法就是换个工作,换个环境。很多时候这么说是没有错的。但事情并不都是这样的。这个方法不一定对每个人都管用,都适用。如果一个人的肌肉或者身体处于适度疲劳状态,那么这不会影响到他从事一些用脑活动的工作。当他的大脑工作时,他的肌肉就会得到休息了。但是这种肌肉疲倦是有个极值范围的,过了这个度,疲倦就会使我们的脑力活动变得不可能。

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的大脑不堪重负了,那个时候再去做重体力运动,他不仅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益处,反而使身体系统平添了一份负担,更别提这种或是那种休息了。中央电源用完了,能量供给停止了,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强挤出来点什么,就好比是杀鸡取卵了。

不幸的是,很多人认为他们无论何时都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十分努力。如果他们不从事体力或者脑力劳动,他们就觉得浪费了时间,十分愧疚,好像犯罪一般。在此,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人是选择了最为迅捷的方法来使自己尽可能地疲惫不堪。他强迫自己不断努力,对努力的要求又十分苛刻,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可能活得轻松、愉快的。他的身体不堪重荷,他的心理也氤氲不散。他不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我们必须懂得:我们需要游戏的时间,我们需要放松我们紧绷的神经,我们需要做一些不用脑子的轻松、简单的活儿。

美国康涅狄格州郝瑞斯·布什奈尔(Horace Bushnell)牧师说:“让我们去疯一会儿吧!”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我们上述观点的认同。我们疯玩的时候,确实很容易做到。有时候容易的事情也是正确的事情。一个人从来不玩或者放松,而是整天绷着脸,一脸严肃与焦虑,这样的人恐怕已经踏上了去往天堂的道路。但是到达天堂之前,他恐怕还要先在疗养院里落落脚。

每个人疲倦状态下的反应也都各不相同,生理学家把这个叫做“疲倦曲线”。一个人如果可以一整天都以同一种工作效率,不温不火地工作,除了最后一两个小时外,可能他的精神不那么好,效率也不那么好。而另外一个人工作上手很慢,但是一旦步入正轨,他就能比第一个人取得更为突出的成果。他很可能比第一个人更为长久地保持这种进度。一个精神紧张的人总会在工作中投入很多动力和精力。他一分钟就能进入工作状态,然后把剩下的那些竞争者远远地抛在身后。但极有可能的是,他的能量不会使他坚持很长时间——他利用得太快了。两个小时后,或者不到两个小时,他可能就会感觉到疲惫,没有精神。他的头脑需要休息一下才能接着工作。

我们对以上这三种类型都不陌生。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这样的话,其中的变量简直不胜枚举了。但是人们每天抹去他们的时光时,是不愿意想自己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让高度紧张的、很快就疲倦的人与其冷静的、好脾气的邻居做一样的项目是没有用的。这两个人取得最好成果的条件并不是完全一样的。那个缓慢进入工作状态的人应该一接手项目就开始工作,只要他能高水平地保证工作。这对于他来说是最经济的方案。另外一方面,另一个人只要冲刺就能完成得最多最好,但他中间需要休息一下。这样的话,他休息的时候就不应该觉得好像做错了事——他不是工匠。作息制度和个人的不断提速,使他的效率不升反降。两个人都能做高质量的工作,但是他们获得的条件是各不相同的。

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在什么条件下工作最有效率,只要他能做到就应努力为自己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我们就一定会有损失——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如果你试图让每个人都在同样的模式下做出高质量的工作,恐怕不仅一无所获,且将损失惨重。

前面我说过疲倦是恶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工作一天之后,晚上就一定会彻头彻尾地疲劳。这个意义上的疲劳是没有害处的。我们仅仅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是否会照顾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系统在别的部位没有损坏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化解疲劳的。好好睡一觉,天亮后,我们就又可以满面红光地去工作了。

当我们以正常、适量的时间休息还不能摆脱疲倦的时候,那么,一天加一天地积累下去时,疲倦就成了我们真正危险的恶魔。那个时候我们不仅工作回来后很累,就是去工作时也一样累。这样的疲倦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不能发挥自己最好的状态和水平。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工作太卖力所引起的,但更有可能的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一个运动员在训练2里地的长跑,但是他每天都不能跑完全程。他消耗的体力太多了,一晚上根本就不够恢复补偿这些损失的。而一个正在训练50码短跑的运动员,每天却可以做几次预赛跑。

一个人需要休息多长时间才能使精力得到恢复,取决于他从事的工作和他个人的体质状况。

过度疲劳并不是下次工作时会出现的疲劳。过度疲劳是一天天的愤怒积累起来的。我们必须审慎地预防过度疲劳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