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非真勿扰
4331600000037

第37章 60年代至今,女人选择男人标准的变化

女人如何选择男人,是一个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从几千年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60年代人文的觉醒,从社会的变化可以窥探婚恋观的变化,寻一些蛛丝马迹便知现代多元的婚恋观是如何形成的。

六十年代:“英模崇拜”

特定的时代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所以婚恋观也有其特定性。新中国成立之后,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捍卫祖国尊严的解放军成为了当时女性的偶像。同时,女性在择偶时也非常重视对方的政治出身和家庭成分,一般优先考虑党团员、解放军、政府机关人员等。只要男方的政治条件好,经济、相貌、年龄条件差一点也无妨。当时正值国家的建设事业蓬勃展开,出身好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农民也很受女性青睐。

七十年代:政治身份

到了七十年代,女性的择偶标准也有了改变,政治成为唯一的标准。在大中城市,男方的出身必须是“红五类”,最好是工人阶级中的一员;而在农村,男方最好是贫下中农,因为当时人们都以出身于贫下中农尤其是雇农的身份感到自豪。那时女性不太考虑文化和经济条件。

八十年代:知识吃香

到了八十年代,文化步入主流的舞台,女性择偶时也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被基本忽略。知识分子成为女性择偶的新标准,从某种角度看,知识成为了获取爱情的捷径。1980年上映的《庐山恋》风靡全国,不但反映了当时中国年轻男女追求的浪漫爱情,更是当时社会价值观和女性择偶观一个很好的体现。

九十年代:多元发展

到了九十年代,经济浪潮席卷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个人价值体现方式的多样化。从较早对知识拥有者的崇拜,到对社会开拓者的青睐,体现价值的方式越来越模糊,不过结果却是一样的,即以创造价值的多寡来体现。这种价值又常常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女性的爱情观和择偶观也开始向这一方面倾斜,不过,那些能够把知识直接转化为财富的人,更容易成为女性爱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