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你一生的习惯
4332500000017

第17章 培养你的新习惯(3)

美国制糖公司海运方糖到南美,因途中受潮,损失不小。请专家研究解决办法,虽然耗资不小,但始终没有收获。这时,公司一个工人经过认真考察,发现轮船有通风设备,只是方糖包裹得紧紧的,密不透风。他试探性地在一些包装盒上打了几个针孔,让两头通气。这些方糖就不再潮湿了。工人将他的主意交给老板,因此获得100万美元的奖励。

一位日本人读了这一报道后,也对针孔来了兴趣。他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打了小孔,使本来灌一次油只能用10天的打火机延长到50天。很快,他申请了专利,并投产了改进后的打火机。

后来,这位日本人又在女用纽扣上打个小洞,注入香水,因为液体易进不易出,从而香气只能微微散发,丝丝飘飞,长期芳香诱人。这种新纽扣一经投产即深得女性喜欢,因此订单很快就如雪片般飞来。

美国工人以针孔解决方糖潮湿问题,就事论事,应用的是本体视角;该创意十分简单,依据的仅是初级物理知识,但实用性强,获巨奖是当然的。日本人用的却是异体视角,因此更显他思维的高明之处。

首先,他善于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尽管方糖与打火机、纽扣风马牛不相及,但通风透气是它们的共同点。虽然许多人读了美国报道都眼馋大把美元,却对针孔原理无动于衷,不以为然。而这位日本人却不见美元,意在原理,通过将针孔原理与自己所关注的打火机、小纽扣联系起来,使自己进入创意的天地。

从这一点上说,借用他人经验迁移同类事物的原理是这位日本人成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他很好地抓住了相通之点。针孔创意的原理是通风透气,打火机需要透气,以求气体完全燃烧,节约燃气;纽扣也需要透气,才能既可进液又能散香,显其高雅。小创意同样蕴藏着大事业,这就是习惯给我们的启示。

取人之短以补长

习惯将眼光盯在别人长处的人,只能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如果能将眼光盯在别人的短处上,便能取人之短以补长。

某饮料公司派出的市场调查人员陆续从外地回来后,带来了全国、全球各大饮料公司产品的有关资料。他们关起门来研究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对比自家产品的不足,思考产品改进的办法与方案。董事长对他们的工作很不满意:老是研究人家的长处,老是学习人家的优点;人家的长处永远研究不完,人家的优点永远学习不完,而我们永远只能像蜗牛一样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爬。怎么办?董事长发话:批判别人的短处,填补他们的不足,培养自己的特色!市场人员怔住了,但很快就明白了。

新产品问世,立即令世人瞩目。董事长的话真是振聋发聩,不学人之“长”,而取人之“短”,亘古未有。

可见,学长处只能当蜗牛,补短处可以出人头地。董事长对市场调查人员工作思路的批判,批出完全崭新的思想,批出完全崭新的观念,批出了好思路。

推演开来,这样的事有很多。比如,农业丰收是件大好事,但是,丰收不增收,农民们常有这样的苦恼。发展经济是大好事,大家都支持。不过,有些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存在负面效应。比如,伴着经济发展进程,生态失衡、严重污染、贫富悬殊、贪污腐化等不良现象也在某些地区危害着社会。用批判的目光看待事物,可以及早洞察好事背后潜伏着的副作用,提早一步做好工作,趋利避害,免遭损失。

20年前,日子稍得改善的农民们大肆占地建房,农村出现一派多年未见的生动景象。当时上上下下对此极表乐观,报刊上大加张扬。一位美籍华人却忧心忡忡地写了一篇文章说,按人口平均,中国地不大,物不博,占用耕地建房,十分危险。这篇文章如一盆冷水,叫头脑发热的人清醒了许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找出问题的转折点

不论什么难题,如果按照习惯的模式去解决,肯定只能得到习惯的答案,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找出问题的中转站,便会豁然贯通。

巴黎有一位漂亮女人,有人企图利用她的美色来影响一位代表的投票。为了制止这一行为,必须尽快找到这位美人。但由于地址不详,担任这一任务的上校经过24小时的努力,仍未查出她的踪迹,急得坐卧不安。

其时,戈特尔上尉来访,表示有办法马上找到这位丽人的家。上尉转身上街,找到一家大花店,让老板选一些鲜花,并帮助送给那位女人。老板一听美女的名字,把鲜花包装好后,举笔在纸上写下这位女人的地址,交代小伙计把花送去。上校用24小时未能找到的地址,上尉只用半个小时就解决了。

在这个例子中,上尉的脑子既快效率又高,思维相当敏捷。他怎么就那么聪明能干呢?诀窍是什么呢?

显然,上校用的办法是惯常的户籍查询、布控寻访等方式,故而费时费力而难见成效。上尉用的是创造性思维。他的思路是:美女——知名——鲜花——花店,即美女受人爱戴,识之者众多,送花者如云,花店常光顾其门,熟知其地址。上尉思维的“终端目标”是美女的地址,那么,谁知道她的地址呢?显然是常光顾其门者——在公共人员中,送花人应是首选,因为美女总是与鲜花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的关键是找到一个中介点——鲜花。这是上尉的高明之处。利用中介点拉近与目标的距离,这是破除习惯的重要路径。因为起点与终点之间,往往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有时还要拐弯,还要过渡,难寻直达车,得找中转站转换,得找中介点沟通。

另外,抓主要矛盾也很重要。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特点与外在联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与矛盾交织中,其中必有一项是最重要的。敏捷地抓住主要矛盾,盯住要害问题,由此迅速联想积极思维,直奔目标,往往会事半功倍,妙思泉涌。

眼睛不要盯在脚面上

习惯将眼睛盯在脚面前的人,他看到的只是一片空白,而善于联想的人,他看到的却是无尽的商机。

在一个小岛上,同时来了两个皮鞋推销员。甲推销员大失所望,因为这个热带小岛居民都没有穿鞋子的习惯。他认为小岛没有皮鞋市场,于是懊丧地走了。乙推销员却大喜过望。他认为,全岛没有一双鞋子,正说明鞋类市场是个空白,只要每人买两双鞋子,那数量就太可观了。

于是,他租下门面,订好客房,准备在小岛上大干一番。他的理论是,民俗可以改变,习惯可以培养,鞋子总有一天会穿在他们的脚上。果然,不出一个月,他成功了。

从此例可以看出,改造环境,改造民俗,也可以培养出新的习惯来。

在上文中,甲推销员由于受习惯定式制约,过于刻板,因而丧失良机。乙推销员却不仅以彼地视角正视小岛现实,更以发展的眼光看到小岛的习俗可以改变,终于取得良好成果。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地方习俗是客观的,但创造习俗的人们又有主观的一面;既要适应客观存在着的传统习俗,又不能死守老习俗,应该随机改造与发展,从中扩大自己的空间。

换个角度看,既要有历史观点,看到传统事物的稳固性,也要有发展观点,看到科学技术、社会形态、地域渗透对传统习俗的冲击与演变。谁适时适度地改变它,谁就可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冷静思考善变通

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无法解决的,但若能变换一种角度,用新的思维习惯去看待,就会柳暗花明。

清朝末年,有一位和尚画家云游到北京,被招进宫里作画。有一天,慈禧让太监给他一张五尺长的宣纸,要他画出九尺高的观音菩萨的站立像。这简直是作难于人。臣子们心里紧张极了,谁都认为这是一件根本办不到的事。和尚并不着急,他借研墨工夫,冷静思考,很快就有了主意。只见他挥毫泼墨,一挥而就。原来,他笔下的观音菩萨并不是笔直站立的姿势,而是弯腰在拾地上的柳枝。五尺长的纸,弯着腰的人,站立起来应该就是九尺了吧。慈禧看罢,点头称是。众大臣也松了一口气。和尚画家的出色表现生动地体现出冲破习惯思维的两个特点:

一是不畏困难,勇敢承当。人体要有九尺高,纸张只有五尺长,这画怎能画得出来困难是明摆着的。在传统思维那里,本题无解,这毫无疑问。和尚明白,条件就这么一点点,要求却那么高,非智慧无以取胜,其他路子不必多想,那只会浪费时间,矛盾只能交给创造性思维。

二是以曲求直,善于变通。和尚画家明白,直着画肯定不行,得变通,让五尺长的纸张显出九尺长的用途。他是怎么想的,我们无从得知。

不过,可以揣测一下:站立的姿势不能变,那就先画出站立的双腿;九尺身高不能变,画到纸的顶部也只能画到腰间;上半身怎么办?放到哪里去?总不能截为两段吧?有了,腰直不起来,截不下来,那就让它弯下来。至此,观音弯腰拾柳枝的思维产生了。不知和尚是不是这样想的——看着答案去揣测,当然不难,但实际的构思创意可能就不这么容易了。

总之,只有思想上勇于进取,思维上才有锐气。而创造性思维就是主动迎战的思维,也就拥有了这个优势。

直击对方的弱点

在现实生活中,克服困难需要条件,要善于发现各种大大小小的条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即使没有条件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要通过调动智慧,创造性和灵活机智地应用条件,让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习惯思维发挥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功能。

第25届世乒赛时,有一个戏剧性情节:中国选手容国团战胜自己的同胞队友杨瑞华。杨瑞华则大胜匈牙利老将西多,不是偶然获胜,而是每战必克,被称为西多的克星。西多则每每战胜容国团,不是偶胜,而是常胜,两天前的团体赛就赢得很爽快,被称为容国团夺冠的拦路虎。最后的冠亚军决赛由容国团对阵西多。第一局,容国团很快就告负了。赛场预测,男单冠军必属西多无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相反,容国团为我国体育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是为什么?中国队采取了什么战术?

在第一局结束后,教练傅其芳退后,队员杨瑞华临时充当教练,指导容国团。杨瑞华时而比比动作,时而侧目西多,眼中充满火药味。西多见杨瑞华为容国团面授机宜,浑身觉得不自在,心里直发怵。他双眼直盯杨瑞华,自己的教练讲了什么都未能听进去,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第二局开场后,容国团士气大振,越战越勇,西多却步伐错乱,连连失误。最后,容国团直落3局,以3比1捧回金杯。

教练导演了一个戏剧性变化,赢得了中国体育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块金牌。让我们看看这一成功的真谛:

一是场上条件不足场外补。根据以往表现,教练断定,容国团战胜西多的概率很小,换句话说,仅靠容国团个人在场上的力量很难制服对方。场上条件不足,但我们有场外条件优势,让它发挥出来,不无小补,这是一个极为出格的决策。

二是技术条件不足心理补。很明显,在技术条件上,容国团根本不占优势,甚至说是遇上了拦路虎。场外条件虽好,但鞭长莫及,替代不了,那就提供心理力量。

教练的举措打击了西多的求胜心理。对阵的还是容国团、西多二人,两人的技术也不可能在瞬间发生很大的变化,客观条件很难改变。着力点就在主观上——让西多的克星杨瑞华站到教练席上,实施对西多的精神压迫。让杨瑞华面授机宜,尽管客观上不一定发挥多大作用,但让西多听不懂、猜不透,以为自己的弱点被对方抓住了,心中没了底气。同时,安排杨瑞华“侧目怒视”,充满火药味,进一步给西多施加压力。

通过教练的计谋,增添了容国团的自信心。而有杨瑞华点破西多的破绽,自己对西多的畏惧也扫除了,在杨瑞华的点拨下,他对自己的攻击力也有自信了,斗志自然更加旺盛了。

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

习惯是人脑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它有好有坏,但不管是什么习惯都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在西方国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一艘轮船开始下沉时,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正在开会。“去告诉那些人穿上救生衣跳到水里去。”船长命令大副道。

几分钟后,大副跑来报告:“他们都不往下跳。”

“你来接替我,我去看看能做点什么。”船长命令大副。

一会儿,船长回来说:“他们全都跳下去了。”

“你是怎么让他们跳的?”大副问。

“我运用了心理学。我对英国人说,那是一项体育锻炼,于是,他跳下去了;我对法国人说,那是很潇洒的,他高兴地跳了;我对德国人说,那是命令,他一转身跳了;我对意大利人说,那不是被基督教所禁止的;我对苏联人说,那是革命行动。就这样,他们全都高兴地跳了。”

“那你是怎么让美国人跳下去的呢?”

“我对他说,你已经上保险了!”

这个例子当然是笑话,但想想也有道理——人是个性动物,外形可以相似,内心却各不相同,所以,面对不同对象,得有不同办法。

上面的例子,仅仅因为国籍不同,民族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人们的思维习惯竟如此不同。如果再加上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政治、经济、宗教……各种各样的因素,则各类人士的思维该会怎样的丰富多彩!思维的复杂就是如此,由此也可以看到人的因素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人,则个人的理想、志向、兴趣、爱好、修养、学识、家庭……各种各样的习惯也必将进入其间,使思维的内涵更加丰富。

但是,人是习惯的主体,我们总要认识习惯,并进而认识我们周围的一切。而明确习惯基点的直接意义就是认识自己。通过逐一审视,明白无误地认识自己的条件、责任与追求,为自己端正航标,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掘潜力,为创造性思维蓄足底气,从而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