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会贬值,知识也会落伍。如果年过30,你也许已经察觉到,你最先走下坡路的可能不是双腿,而是你的知识结构。如何告别自己的“本领恐慌”,补齐自身的“短板”,是今天的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舒适让人流于平庸,磨难让你变得不凡】
神话人物赫拉克勒斯的头像,是披着一张虎皮、两只虎爪托着他的下巴。它的寓意是激励人们勇敢地与各种艰险作斗争,一旦我们战胜了这些困难,它反过来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磨难和挫折就好比运动器械一样,它可以增进一个人的力量。
特种部队对士兵进行的应付突发事件、复杂情况以及在孤岛、密林、荒漠、高原等特殊条件下的生存和战斗训练,就是为了让他们一旦遭遇类似情况,能够从容自如,锐不可当。
平静的湖面锻炼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了时代的伟人。世界“创价学会”的会长池田大作先生说过:“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只有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让人感到生存的意义。”一个人要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成就卓越人生,就不应当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为自己的人生定下平庸的基调。
香港著名记者曾慧燕从“待业青年”到“最佳记者”的成功跨越,就是一个不甘平庸、用行动创造卓越人生的最佳例子。
曾慧燕幼年经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儿。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妈妈,当时无法理解转眼间变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和他分道扬镳,移居香港。失去了母爱的小慧燕只好离开广州回到老家——湛江吴川县梅佳镇,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曾慧燕小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县城的中学都对这个“右派”的女儿关上了大门。她跑遍了县里所有有关部门,直到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挤进县城中学。1975年,她读完高中,因祖父膝下无人,被留城待业。1978年恢复高考,给她带来了希望。她满怀信心参加了考试,成绩也超过了录取线,但父亲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孙山。移居香港的母亲一直孑然一身,盼望与女儿团聚,为女儿办理了来港探亲的手续。1979年元月,曾慧燕来到了母亲的身边。
一连串不幸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曾慧燕意志消沉,反而磨砺出她积极进取的性格。刚到香港的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对她鼓舞很大。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端。
1980年,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她抱着试一下的心情将自己的经历和发表过的文章寄给《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两份工作让我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我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项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内地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但曾慧燕选择了校对。
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的报馆没有“铁饭腕”,你乐意在这家干就干,不乐意可以走;同时你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正当曾慧燕的工作渐入佳境时,《香港日报》创刊。经《中报》老板推荐,她转入《香港日报》做了正式记者,履职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调查内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况。编辑部要求她每天采访一人,写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由《乡情版》刊出。这对她这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她采访了100人,并将其中30人的材料编辑成《外流人才列传》(第一集)一书在港出版。这不仅在香港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内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坎坷的成长经历和香港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磨炼了曾慧燕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她卓越不凡的经历。
舒适使人流于平庸,磨难可以让人变得不凡。盲目享乐和过于舒适的生活只会软化一个人的意志,磨灭一个人的进取心。一个人如果安于舒适,看不到未来的压力和挑战,那么生活留给他的必然是一个平庸的结局。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两个乡下女孩来到大城市寻求发展,她们合租了一间房子同住。这两个女孩都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但她们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有一天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虽然两人的条件都差不多,但让人吃惊的是,她们后来的遭遇却迥然不同。
其中一个女孩,一来到这座城市就感觉到自己未来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她既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或者什么出色的地方,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她明白机会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于是,她早早就开始为她的未来做准备了。最初,她只是在一家宾馆做清洁卫生的工作,但她非常认真,而且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的培训学校选修了酒店管理的课程。她还注意矫正自己的乡下口音和一些都市人所难以接受的习惯。现在,她已经成了这家宾馆服务部的经理,后来还与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结了婚,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另一个女孩却只是安于平凡的现状,虽然明白自己算不上优秀,但也不愿意去提升自己,相反却一直沉溺在自己的梦想之中,整天幻想着能突然遇到一个白马王子来使自己过上向往的幸福生活。虽然中间也曾有一些不错的小伙子对她产生过好感,但毫无准备的她却都让这些机会擦肩而过。一直到现在,她还生活在这个都市的最底层。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像第二个女孩一样,很容易被一种舒适、安逸的生活所吸引,看不到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缺乏一种危机感,不懂得未雨绸缪,这样等压力来的时候,只能是束手无策,而生活也必会在这种安于享乐的心态中流于平庸。
底线哲语
盲目享乐和过于舒适的生活只会软化一个人的意志,磨灭一个人的进取心。一个人如果安于舒适,看不到未来的压力和挑战,那么生活留给他的必然是一个平庸的结局。
【在危机来临前,就培养“冒险”的习惯】
对于一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热情而安于现状的人来说,冒险是成功的开始,是唯一可以解救他的东西;对于一个小有成就的人来说,冒险会使他的投资获益匪浅。诚然,我们不能认为冒险就会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于那些连马都不敢骑或连学位都不敢报考的缺乏冒险勇气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人生是由多个冒险组成的,一旦你明白冒险意味着充实的生活,并且它将带给你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愿意开始这次人生旅行。许多人都愿意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当问他们何不过一种更富有挑战的生活时,他们往往会为自己的这种“无欲无求”的“修养”而引以为傲。其实大谬不然!常人所说的“修养”仅仅是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真正的修养是勇于面对充满生命活力的斗争!“只有革命者才懂得修养”!
在美国密歇根,每年夏天,青年基金会都会举办夏令营都会,提出的主题便是“我向你挑战,去大胆冒险”。每年参加这个夏令营的男孩和女孩不计其数,年轻的绅士和妇女们渴望成为领导者。在特定的时间里,整个夏令营激烈的竞赛活动此起彼伏。在一个接一个的比赛中,这些年轻人都希望成为其中最好的一个。而在另一段时间里,一些思维方式的培训项目同样使他们感到紧张和兴奋——因为这些年轻人将会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所以你不难想象,对他们的思维培训是十分有意义和有趣的。
晚上,大家围成一圈,每个小组都表演自己的娱乐节目。每个未来的领导者要学会表现自己的艺术,同时要使自己的同伴感到高兴。他要通过吸引、领导和影响他人等种种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而在一个祈祷课程中,就像是在运动场、自习室围圈讨论时一样,这几百个年轻人被吸引着积极表达和阐发他们的自我信仰。这些活动使年轻的营员们意识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同样有趣的。
富有挑战的夏令营生活,使得年轻的营员们都充满冒险的活力和精神。他们非但不惧怕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反而视之为完善自我修养的必经之路。
奋斗者常这样说,生活是伟大而光荣的挑战。清晨,明媚的阳光照射进来,这时如果你精神抖擞地跳下床,信心百倍地向不利于你的环境挑战,那么你就已走上通往胜利的通途了。你能积极地面对问题,问题就已被解决了一半。如果你有更远大的抱负,面对这些困难,那更是不屑一顾了。
然而如何去做呢?首先,赞同这一点,即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复杂的生活。潜意识中的种种“恐惧”使如此众多的人成了生活的牺牲品,如害怕失去工作,担心疾病和艰难困苦的日子。此时你应该记住:勇者并非无惧,而关键在于他敢于用积极的态度去挑战恐惧、战胜恐惧。
为什么要进行挑战?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不可能取胜。人们在心底都有种种渴望:要成为某种人,要获得某个地位。但我们常常坐等机会的到来,可机会不会惠顾那些守株待兔的人,而只属于那些主动出击的人。
做一个敢于冒险的青年,向自己挑战!世界上没有一件可以完全确定或保证的事。成功与失败的人,他们的区别并不在于能力高低,而是在于是否相信自我的判断、是否具有适当的冒险精神、是否具有采取行动的勇气,以及完成挑战的意志坚定与否。作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应该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该有智慧去应对生活的大冒险。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把生活过得有质量,还是需要有冒险的勇气。原地不动,裹足不前,时常使过惯了安稳生活的人在突遭困难时显得精神紧张,感到束手无策,而且也会带来很多身体不适的症状。美国陆军精神病学顾问阿伯斯说:“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么勇敢。事实上,许多人都有隐藏的英雄本色,但他们却缺少自信,而虚度一生。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有深藏的资源,一定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解决重大的危机。”你已经拥有这些资本,但是必须付诸行动,使它们有机会发挥功能,这样你才能体会出你确实拥有它们。
积极培养你大胆行动的习惯。对任何事情都要怀着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不要等到危机来临时才想成为大英雄。
底线哲语
美国陆军精神病学顾问阿伯斯说:“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么勇敢。事实上,许多人都有隐藏的英雄本色,但他们却缺少自信,而虚度过一生。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有深藏的资源,一定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解决重大的危机。”你已经拥有这些资本,但是必须付诸行动,使它们有机会发挥功能,你才能体会出你确实拥有它们。
【主动晋升,突破现状的桎梏】
有时候,野心是一股鼓励自己的力量。对权力的向往并不是什么坏事情,适时地表达自己的野心,激励自己努力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必定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极大的收获。
穆里尼奥是一位成功的运动员和体育教练。年轻时,他多次参加奥运会,累计得过十枚金牌。他在执教的二十多年里,又培养了十一位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你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一天,一位记者问他。
“不安于现状,永远追求新高度。”他说。
穆里尼奥认为,作为一个运动员,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安于现状,都可能导致运动生涯的终止。比如,一个运动员如果取得地区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全国冠军;当他取得全国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当他取得一项世界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下一项世界冠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经常这样教导我的队员。”穆里尼奥说,“他们没有让我失望。”
事实上,整个世界都是竞技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赛中了。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总是那些积极进取、不满于现状的人。
吴士宏从一个“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护士”(吴士宏语),先后当上IBM华南区的总经理,微软(中国)总经理,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靠的就是一种主动晋升、绝不安于现状的精神。
据吴士宏回忆,1985年,她为了离开原来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护士职业,凭着一台收音机,花了一年半时间学完了许国璋英语三年的课程。正好此时IBM公司招聘员工,于是吴士宏来到了五星级标准的长城饭店,鼓足勇气,走进了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IBM公司的北京办事处。
IBM公司的面试十分严格,但吴士宏顺利通过了筛选。到了面试即将结束的时候,主考官问她会不会打字,她条件反射地说:“会!”
“那么你一分钟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说了一个标准,吴士宏马上承诺说可以。因为她环视四周,发觉考场里没有一台打字机。果然,主考官说下次录取时再加试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未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吴士宏飞也似地跑回去,向亲友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没日没夜地敲打了一星期,双手疲乏得连吃饭都拿不住筷子,竟奇迹般地敲出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以后好几个月她才还清了这笔对她来说不小的债务,而IBM公司却一直没有考她的打字水平。
吴士宏就这样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的一名最普通的员工。
靠着这种不断进取的意识,吴士宏顺利地迈入了IBM公司的大门。
进取精神体现了一种居安思危的发展眼光,它可以让人摆脱安逸生活的羁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永不满足才能够永远进取。缺乏危机感,安于现状,只会让一个人裹足不前。
超越和进取是一种拒绝平庸的生活态度,也是一份挑战自我的人生宣言。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优秀者也应当积极进取,主动晋升,不要安于自己当前的职位。因此,我们可以说,不想当总裁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底线哲语
超越和进取是一种拒绝平庸的生活态度,也是一份挑战自我的人生宣言。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优秀者也应当积极进取,主动晋升,不要安于自己当前的职位。
【终生学习:保持“饥饿感”,突破“职业停滞期”】
在职场中,很多人会遭遇“职业停滞期”,这让很多人痛苦不堪。例如,有些人因为自身没有很好的职业规划,对接受新知识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结果导致自己的工作能力跟不上新员工,眼看着身边的新员工一个个加薪、升职,他们陷入一种深深的“本领恐慌”中。然而面对自己职业上的停滞,他们更多的是埋怨企业没能给他们职位提升的空间,而不是反思自己。在抱怨中,他们不仅没有突破职业停滞,反而蹉跎了人生。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突破这种职业停滞期,不能抱怨,而是要学会“自我革命”。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突破自我,才能够不断地成长。
陈强,29岁,目前已是某公司的部门主管。在整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在陈强的身上,“少年得志”这四个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刚坐到这个位置的时候,陈强着实兴奋了一阵子。然而,这种兴奋并没有伴随他多久。不久,陈强便陷入一种茫然中。
因为,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让他感到窒息。“我感觉我的职业生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停滞状态,总是在做以前做过的事情,重复多于创新,再也没有了刚升职那会儿的意气风发。”
渐渐地,陈强有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还去看过心理医生。最终,一位公司长辈的话让他茅塞顿开,那位长辈说:“未来职场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他想:在职场上打拼这几年,自己一直是勇往直前的拳手,现在是停下来调整自我、提升自我的时候了。
后来,陈强经常自己掏腰包参加专家举办的行业培训,虽然花费很高,可心里踏实,以前那种茫然的感觉也消失了。
从陈强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在信息爆炸时代,只有永远保持“饥饿感”,最大化地吸收有用的知识,并将之转化为实用的能力,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永远都选择最优秀的员工,但优秀并不意味着年轻,企业也不会为了照顾某一位老员工而提升他。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一个人只有不断地革新与成长,才能够拥有持久的竞争力。
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16个月。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某种职业的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这种优势便不复存在。
在职场中,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不败的强者,就要时时苦练内功,像狼一样保持野性,切莫因为职场生活的枯燥和安逸,就放弃向上的动力。要知道,安逸的生活是消耗我们智慧和本领的最大杀手,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前程无忧”。
底线哲语
在职场中,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不败的强者,就要时时苦练内功,像狼一样保持野性,切莫因为职场生活的枯燥和安逸,就放弃向上的动力。
【追求“零缺陷”,不要“差不多”】
1924年6月,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申报·平民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针砭社会陋习的讽刺小品《差不多先生传》,此文在当时不胫而走,被人传颂一时。从此,“差不多先生”也成了那些做事马虎、错漏百出的人的代名词。如今在很多企业中,这种“差不多文化”仍然很常见,“差不多先生”也比比皆是,为企业的经营埋下了很多隐患。
“差不多”思想的出现是一种缺乏危机观念的表现,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种马虎、不认真行为的危害,所以,就容易放松警惕,为自己的工作留下隐患。
1998年4月,海尔集团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了向洗衣机本部住宅设施事业部卫浴分厂厂长魏小娥学习的活动,学习她“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精神”。
为了发展海尔整体卫浴设施的生产,1997年8月,魏小娥被派往日本,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整体卫浴生产技术。在学习期间,魏小娥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
“为什么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魏小娥问日本的技术人员。“100%?你觉得可能吗?”日本人反问。从对话中,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2%。作为一个海尔人,魏小娥的标准是100%,即“要么不干,要干就做到最好”。她拼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3个月后,带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尔。
时隔半年,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华访问,见到了“徒弟”魏小娥,她此时已是卫浴分厂的厂长。面对着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他惊呆了,反过来向徒弟请教问题。
“有几个问题曾使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却没有成功。日本卫浴产品的现场过于脏乱,我们一直想做得更好一些,但难度太大了。你们是怎样做到现场清洁的?100%的合格率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对我们来说,2%的废品率、2%的不良品率已经是合乎标准的,你们又是怎样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呢?”
“用心。”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
从日本学成归国之后,魏小娥重点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她紧绷的质量之弦从未放松过。在一次试模的前一天,魏小娥在原料中发现了一根头发,这无疑是操作工在工作时无意间落入的。一根头发丝就是废品的定时炸弹,万一混进原料中就会出现废品。魏小娥马上给操作工统一制作了白衣、白帽,并要求大家统一剪短发。这样,又一个可能出现2%废品的原因被消灭在萌芽之中了。
2%的责任得到了100%的落实,2%的可能被一一杜绝。终于,100%,这个被日本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产品合格率,魏小娥做到了,不管是在试模期间,还是在设备调试正常后。
被称为“零缺陷之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认为,所谓质量问题只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就像一层雾,把所有问题的实质都掩盖起来了。很多企业在评定质量标准的时候将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多个等级,来表征质量的好坏。然而质量并不能用形容词来表达。因为什么是好,什么是优秀,这些形容词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表示。因此,克劳士比认为,对质量的描述并不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和名词,比如需要、要求等等。因此,确定需要并符合要求,说到做到,不打折扣,就是保证了质量;否则就是缺陷,将会为企业带来损失。要保证质量,绝对不能抱有一丝半缕的“差不多”主义。
在生命面前,更不容许有“差不多”主义的存在,一丝丝缺陷,都有可能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在企业中,做事情一定要按照流程去做,宁愿多花成本、降低做事效率,也要保证公司的利益和安全。事实上,严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后都能达到预期目标;走捷径、投机取巧,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的话,有些细节缺陷就会在操作过程中被发觉,隐患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消灭了。
底线哲语
事实上,严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后都能达到预期目标;走捷径、投机取巧,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的话,有些细节缺陷就会在操作过程中被发觉,隐患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