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产后保健与康复秘诀
4338000000010

第10章 小儿保健(1)

此处小儿是指婴儿期,又称乳儿期,自新生儿期满至1周岁,这一阶段主要以哺乳喂养。这一时候的生长发育特别旺盛迅速,体重在3~5个月时,可增加到初生时的2倍,到周岁时则增加到3倍,身长在周岁时也增长到出生时的1倍半。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要特别注意饮食营养,适时地增减辅食,同时要注意避免因饮食所伤导致脾胃疾病。

除了身长、体重的增长迅速之外,婴儿在精神、动作等方面的发育也很突出。唐代《千金方》指出:“生后九十日,瞳子(指眼神)成,能咳笑;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踞(即独坐);二百十日掌骨成,能扶伏(即能爬行);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即独自站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即行走)。”还认为,如果不能按期达到这些生长发育的要求,就可能有了疾病,是不正常的。

中医认为,小儿如初生的幼芽,是“稚阴稚阳”之体,阴阳之气都是幼小的,但同时又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朝气蓬勃,生机旺盛,中医把这种生理的特点叫做“纯阳”之体。那么,根据小儿的这种特点,又怎样进行保健呢?

(一)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孩子在1岁以下,饮食以哺乳为主。祖国医学认为,儿在母胎时,为母血所养,既生之后,当由母乳所哺,这是因为母乳为气血所化,最适合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是孩子的最佳的天然食物。因此,中医有句话叫做乳为血化美如饧(音xing即美味饴糖),这种认识是很科学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和脂肪。热量很高的母乳富有容易消化的蛋白质,还有维生素、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比例适当,营养的价值全面,对孩子来说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不能相比的。其次,母乳还能随着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消化与吸收能力的强弱,不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自古以来,祖国医学一直主张母乳喂养,且对于母乳喂养的方法十分重视,如在唐代《千金方》中就已提出,乳母在哺乳时,先应揉散乳中的热气,挤去宿乳,不使乳汁涌出而造成孩子哽噎,哺喂时不可让乳房填堵住孩子口鼻;晚上哺乳,不可躺着哺喂,应抱孩子坐起哺喂等。中医还认为,哺乳不可过饱,过饱则易溢出,造成溢乳。除此之外,哺乳之后,宜将孩子竖抱,勿使倾倒横抱,避免溢乳。

在婴儿所需各种营养素的补充中,蛋白质居于首要地位。蛋白质不仅是人体生长和组织修补所必需的重要原料,而且维持生理功能的许多生物活性物质也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孩子在前4个月的营养是靠母乳完成的,只要奶水充足,主要营养素即能达到平衡目的。但4个月以后,随着孩子体重增加,需求量加大,某些营养素就显得不足,此时必须根据孩子生理特点,及时选择富含各类营养素的食物,烹制出适宜孩子消化功能的各种辅助食品,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时期对营养素的特殊需要。

添加婴幼儿辅助食品要坚持由少到多、由细到粗、循序渐进,使孩子的肠胃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辅助食品的添加量一般应与月龄和孩子生长发育相适应。过早或过多,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相应的疾病;过晚或不足,会导致摄取营养不足,引发出营养不良性疾病。那么,究竟该添加多少才合适?简便的方法就是:一看进食时的自主反应;二看孩子发育现状。正常孩子喂食后能安静入睡或玩笑自如,表示喂养量已足;若喂食后,孩子仍咬住乳头不放或哭闹不安,则表示没有吃饱。可适当增加进食量。孩子的体重和身长等指标,如与同龄规定的体重和身长的数据一致或相近,就证明所供给孩子的辅助饮食是适度的,营养也是适宜的。另外,孩子的大便对进食量的适宜程度和消化功能的状况反应也是比较灵敏的,注意观察其变化,对控制进食量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婴儿的饮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节制。原因是婴儿智力未开,不懂得自我调理,不懂得节制,见喜爱之物,就不管饥饱,食之无度。古人说:“节之者,父母也。”做父母家长的应予充分重视。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数量上的节制,还要注意质的调配,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饮食的规律化。

二是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这是根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的需要,脾胃功能的逐渐完善提出来的。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一个是量的变化,一个是质的变化;婴儿时期脾胃疾病较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伤于乳食,也无非是饮食的量与质的问题。

三是食物要色、香、味和软、烂、熟。色泽新鲜,香脆可口,味道鲜美的食物,是促进孩子食欲,增加进食,防止挑食、偏食的根本方面;经常变换口味,使孩子对进食保持新鲜感,保持强烈的进食欲,这样,也能达到营养全面丰富的进食效果。

烹调要力求合理,一方面要切合孩子的消化能力,食物的烹调要做到软、熟、烂;软的食物,熟的食物,烂的食物,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特别是对于某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要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合理的烹调还应以保持食物的营养素为目的,比如蔬菜类食物煮的时间过长,就容易降低维生素的含量等。

四是要清洁卫生。婴儿时期的许多疾病都与饮食相关,而饮食不洁,又是其中的一大常见原因。婴儿脏腑娇嫩,抗病能力弱,尤其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具体方法有:熟食的食物要炒煮熟透,不可夹生,生吃的食物要洗净后用开水烫;食物宜新鲜,腐烂、变质、发霉的食物不可食用;不吃过夜的食物,不吃超过规定储存期的制成食品,如过期奶粉之类;食具要清洗干净,食具力求消毒,进食前要洗手。

(二)衣服不可过暖

衣服过暖,必然容易出汗,或者暗耗人体阴液,使人身阴阳协调失去平衡,必然发生疾病,更何况小儿纯阳之体,阳气偏旺,过暖过热更会助使阳气偏亢,消耗阴液。因此,过暖是小儿抚养保育中的一个大忌。再说,穿戴过多,包裹过暖,身体出了汗,又不易觉察,反而容易感冒。

早在元代,名医张从正在医学著作《儒门事亲》中就明确指出:“过爱小儿反害小儿。”他在书中说,当时的人抚养孩子,即使在夏天炎热的季节,也以棉布夹袄来包裹肚腹,整日抱在怀中,炎热的气候与人体的热气互相蒸腾,使小孩在蒸腾中生活,气候稍微转凉,就躺藏在内房密室之中,放下门帘窗帘,暖炕红炉,使“微寒不入,大暖不泄”,即使是年老体弱的人也不能这样密藏温暖,更何况是“纯阳之体”的孩子呢!

(三)哭与笑对婴儿均好

原因是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均能促进婴儿的生长和发育,是婴儿的“呼吸体操”和“运动体操”。它既可以增加肺活量,又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对营养的吸收、分布与利用,十分有利于婴儿健康地成长。

哭与笑是人类特有的情绪变化中最早、最一般的表现。它在婴儿心理发育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哭和笑主要决定于婴儿对各种需要的满足和健康状态。

笑是健康的标志,笑反应了感知觉的发生和进展。最早的笑是“自发性的笑”,多发生在睡眠中无外界刺激的条件下。满月以后的婴儿在大人用手触及孩子脸皮或在嘴角引逗时,可使他发笑;2~3个月可看到孩子主动向大人表示微笑;4个月的孩子可以“咯咯”地笑出声音;5~6个月以后的孩子笑就开始分别对象了,只对他经常接触的人笑。但是缺铁的孩子微笑甚少,智能发育差的孩子也少笑。

孩子出生后第1周内,啼哭占去除睡眠之外的大部分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这是由于孩子在胎内原来是四肢蜷缩并且全身感受羊水的压力,也听惯了母亲的心音;出生后如果衣被太松会感到失去羊水的压力而不适,或者抱孩子的姿势不正确。一般来说,出生后1~2周内直到1个月的新生儿哭得比较多是正常现象。

1个月以内的孩子在距哺乳前1小时左右就会啼哭,甚至闭眼嚎叫、吮手、蹬脚等;1~3个月的孩子,用哭来表示外界环境或内环境对儿体的不适反应,如冷、热、饿、渴、湿、燥、痛、睡眠不足、饮食改变、衣服过紧、被褥过厚,甚至寂寞等。此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哭声和表情,学会辨别。声音洪亮的哭吵多是由饥饿引起,表示吃奶时间到了;醒后或吃奶后的哭可能是尿布湿了;无泪的干哭,哭时发出“咳咳”声,左顾右盼地找人,这是表示要人抱,要人与他玩;如果2~3个月以内的孩子整天安静地躺着,不哭不吵,甚至到了吃奶的时候也不哭,这样可能是大脑发育不正常的表现;假如患病不哭或哭声无力或哭不出声,或哭无眼泪,这表明病情较重。但一般地说,如果有了病,哭的时间会更多,哭的声音也会有明显的改变,而且通常有发热,精神软弱,食欲减退或哭声尖厉,或脉快且弱,咳嗽流涕,或吸吮无力,呕吐腹泻。

总之,不管是消极的哭还是愉快的笑,皆有益于孩子,年轻的父母要明确这一点,不要一听孩子哭就惶惶不安。

(四)婴儿服药的学问

在日常生活中,因婴儿哭闹,拒绝服药,往往困扰得家长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因此,必须掌握一些有关婴儿喂药的方法。

对于1~3个月的孩子,出生后逐渐有了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并形成了最初的一些条件反射,如果在平时喂奶的房间,并取同样姿势喂药相对就容易些,为了防止呛咳和药物反流,应适当抬高并支持住头部和肩部,然后拇指轻压下颌,再轻执孩子面颊,他就会自然张口,这时充分利用孩子吸吮的本能,将药液从橡皮奶头吸入即可。